戴坤富, 唐明亮, 程小迎, 倪 飛, 曾茹萍
(1.儀征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江蘇 儀征 211400; 2.儀征市紅十字會, 江蘇 儀征 211400)
?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檢驗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
戴坤富1, 唐明亮1, 程小迎1, 倪 飛2, 曾茹萍1
(1.儀征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江蘇 儀征 211400; 2.儀征市紅十字會, 江蘇 儀征 211400)
為適應新時期疾控機構不斷發展的業務需求和繁多的檢驗、檢測任務,遵循CNAS-CL01《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認可準則》、《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準則》等相關法規和實驗室管理要求,采用C/S為主體結構模式設計開發適合疾控機構的衛生檢驗信息管理系統。對樣品受理、任務分派、數據錄入到報告編制全過程進行管理;并提供各類查詢統計功能輔助管理分析和決策支持。實現了各檢測科室工作節點的相互通聯,建立了資源共享、數據交換、業務協同的工作機制和模式,徹底改變了以往的手工編制結果報告落后狀況,規范了實驗室檢驗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證了檢測質量。
疾病預防控制; 衛生檢驗信息; 管理系統
衛生檢驗是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一項重要的基本業務。長期以來,疾控機構一直承擔著食品安全、傳染病控制、職業安全、環境衛生、健康相關產品等多個醫學領域的檢驗、檢測任務。隨著各種大型儀器及自動化分析設備在疾控中心的廣泛應用,每天都會產生海量的、形式多樣的實驗室信息,傳統的信息管理和分析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需求。因此,疾控機構迫切需要構建適合自身需求的衛生檢驗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實驗室檢測流程的全面信息化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運行成本[1-3]。
2007年,儀征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心)聯合常州恩維軟件科技公司共同開發衛生檢驗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了中心衛生檢驗業務流程的信息化、網絡化管理和資源共享;通過流程控制,加強了中心各檢測科室的業務指導和質量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均有明顯提高。
(1) 系統設計。系統按照《全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工作規范》[4]、CNAS-CL01《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認可準則》[5]、《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準則》[6]及質量手冊和程序文件的技術要求,基于疾控機構的標準化實驗室管理理念[7]設計。采用國際通用的軟件開發標準和開發工具,遵循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標準、協議和接口的原則,在確保系統先進、適用、安全和可靠的基礎上;增強其開放性、可維護性和可擴展性,最大限度地適應將來檢測業務不斷發展的需求[8-9]。
(2) 軟件架構。軟件系統采用C/S與B/S模式相結合的三層體系結構,主體結構采用C/S模式, 基于Delphi、SQL Server、C++為平臺采用多層設計模式開發;Web客戶查詢系統子系統則應用B/S模式開發。系統在Windows 2003 server/XP環境下運行、MS SQL為數據庫, Office 2003和正版殺毒軟件支持;通過創建數據庫、數據存儲、數據訪問層和用戶界面,建立C/S與B/S相結合的信息管理系統[10-13]。
(3) 硬件環境。機房設備:惠普DL580G5服務器作為數據庫及Web查詢服務器,配置為:標配2×Intel四核Xeon E7420處理器,4×4 GB內存, 10K SAS 6G 2.5“熱插拔硬盤6×146 GB, NC373i千兆網卡,RAID 5磁盤陣列;天融信防火墻;千兆以太網交換機;寬帶光纖;山特10 kV機房UPS。業務站點:交換機;聯想E5200電腦;激光打印機等。衛生檢驗信息管理系統網絡結構見圖1。

圖1 衛生檢驗信息管理系統網絡結構圖
2.1 基礎信息模塊
對采樣單位、采樣目的、采樣地點、檢測類別、計量單位、包裝形態、企業信息、檢驗方法、儀器設備、結果描述、評價標準、評價描述等進行維護和設置,以便在送檢、錄入、評價過程中快速選擇。
2.2 業務管理模塊
業務管理模塊包括樣品送檢、收分樣、樣品檢驗及復核、報告評價和簽發打印等子模塊。系統可對樣品檢驗過程中的每一次狀態變遷信息予以記錄,便于跟蹤管理,有效保證了檢測報告的質量控制和按時完成。衛生檢驗信息管理系統業務流程見圖2。

圖2 衛生檢驗信息管理系統業務流程結構圖
(1) 樣品送檢。由采樣科室或樣品室對各類樣品的基本信息進行信息錄入,按照檢測要求進行項目送檢,同時打印樣品送檢單。
(2) 收、分樣。由樣品室對送檢的樣品進行核對,根據項目要求對樣品進行理化、微檢項目分樣,同時打印樣品流轉單。
(3) 樣品接收。通常由檢驗科負責人接收樣品,并把樣品分配到檢驗小組,小組負責人接受樣品后安排具體項目檢驗人,同時打印任務安排單。
(4) 結果報告的編制與審核。各檢驗小組在完成對應檢驗項目后,由項目檢驗人進行檢驗數據、儀器和環境信息的編制錄入、提交,小組負責人對錄入的結果信息進行復核,再由科室負責人對各檢驗小組錄入的數據報告進行審核、提交。多項目檢驗數據錄入時,系統默認最后一次檢驗結果錄入人為報告編制人。
(5) 檢測報告簽發。授權簽字人對檢測報告格式的符合性、項目的完整性、依據的正確性和結果的準確性進行審核。符合則簽發,不符合則退回進行重新編制或修改。
(6) 評價報告及簽發。按實際工作需求,對部分非委托樣品報告,現場評價人員依據系統中維護的國家標準進行自動評價,也可手工對評價用語進行調整。評價復核人員對評價的依據及判斷的正確性進行復核,符合要求則提交給授權簽字人進行報告簽發。
(7) 報告打印。根據各種報告類型,用戶可通過系統的報表設計功能自行定制或修改模板,自動生成相應的檢測報告和評價報告模板,實現報告格式的靈活調整和打印。
2.3 統計查詢模塊
(1) 統計查詢。該模塊在設定查詢時間段和統計內容后可進行:報告查詢、送檢查詢、采樣機構查詢、項目分類統計、采樣類別統計、樣品類別統計、報告類型統計、受檢單位統計、檢驗工作量統計、場所監測統計、勞衛監測統計、樣品登記匯總、各類檢驗數據匯總、不合格樣品承報表等20多種查詢統計。
(2) Web查詢。客戶可以通過Internet登錄查詢服務器,及時獲得委托樣品的檢測結果信息。
2.4 系統維護模塊
本模塊一般由系統管理員操作,包括:報告模板、小組用戶權限、電子簽名、數據庫導出/導入、特殊修改、流程控制等子模塊。
報告模板維護是對各種類型的檢測報告模板進行維護,使系統在樣品檢測過程中自動選擇對應報告格式;小組用戶權限、電子簽名配置是對系統用戶進行所在小組權限設定和電子簽名配置;數據庫導出/導入一般在系統軟件改動前、后或者異地運行數據庫時使用;特殊修改需由質量負責人批準,系統管理員直接進入系統數據庫對檢測數據進行修改;流程控制可對不同類型的送檢樣品配置相應流程,除送檢、結果錄入和報告簽發的任何子模塊,可根據需要取舍。
3.1 智能化報表輸出
系統的報告輸出模板可通過報表設計功能改變輸出字體及外觀;對于工作場所化學有害因素檢測,按國標GBZ 2.1-2007要求,報告中需要打印時間加權平均濃度TWA和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STEL[14],檢驗人員在錄入每次測定值后,系統會智能運算并輸出包含TWA、STEL結果報告,大大地減輕了工作人員負擔。
3.2 安全的數據管理
系統采用多層次邏輯處理和數據存儲的網絡分離技術,實現了數據和用戶操作的安全管理;用戶的權限設置,有效防止了信息被人為更改、破壞的可能性;服務器數據庫的實時備份,保證了系統的穩定運行;利用防火墻映射技術的遠程網絡Web查詢,在增加服務透明度的同時,也確保了信息系統的數據安全[15-16]。
3.3 規范檢驗流程
系統創建的衛生標準庫,依托及時更新的國家標準和衛生規范支持;對涉及食品安全、環境、傳染病、職業危害等各類檢測結果進行自動判斷和評價,生成并打印符合規范要求的檢測報告。嚴謹的流程設計,確保了從樣品送檢到報告的打印更加快捷和規范;統一檢驗流程和報告格式,保證了整個檢測過程符合實驗室資質認定的總體要求。
3.4 保證工作質量
系統采用模塊化設計,明確了各模塊功能, 在各流程的接口部分采用電子簽名和交接確認方式,軟件的流程日志查看功能可快速定位出錯環節和責任人;結果錄入時的不合格數據自動報警等,均有效防止了檢測過程中差錯的發生, 保證了檢驗工作質量。
3.5 提高工作效率
樣品從開始送檢,到檢驗結束,各流程檢測人員均按其權限通過軟件系統錄入相關檢測信息,最后完成一份完整檢測報告。通過網絡協作、無紙化辦公和電子簽名等高技術手段,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為客戶提供了優質服務[17-18]。軟件的綜合查詢模塊還可快速幫助實驗室管理人員獲得各類質量統計報表,做出輔助管理分析和決策支持。
3.6 維護方便及時
系統能適應衛生檢測業務拓展的需求,可平滑地從其他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導入國家標準、行業規范等相關信息。也可以對不斷變化的檢驗新方法、新標準進行手工添加、維護,避免使用過期和作廢標準。系統軟件由合作開發商遠程升級,客戶端軟件自動偵測,實時在線升級,維護更新方便及時。
衛生檢驗信息管理系統的開發和應用,實現了疾控中心各檢測科室工作流程的相互通聯,建立了資源共享、數據交換、業務協同的工作機制和模式,徹底改變了以往的手工編制結果報告落后狀況[19];正版殺毒軟件以及利用防火墻映射技術的Web結果查詢,確保了信息系統的數據安全和性能穩定;由此形成統一的衛生檢驗信息管理平臺,有效地規范了檢驗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證了檢測質量。中心使用系統7年來,累計完成檢測報告6 000多份,參加70余次能力驗證、實驗室比對均取得滿意結果;2008、2011、2012和2014年4次通過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過程中,該系統受到了評審專家的一致肯定。
[1] 郭祖鵬,張秋菊.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建設探索[J].上海預防醫學雜志,2011, 23(12):585-587.
[2] 姜雪泳, 舒剛明. 昆明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 網絡與信息,2009(2):28-29.
[3] 王 雪, 王惟遠, 余能保.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的研究與應用[J].實驗室科學, 2010,13(4):143-145.
[4] 衛生部.全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工作規范(2001)[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1.
[5] CNAS-CL01 (ISO/IEC 17025:2005)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認可準則[S]. 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 2006.
[6]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 國認實函[2006]141號. 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準則[S].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 2007.
[7] 呼小洲,程小紅,夏德強.實驗室標準化與質量管理[M].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13.
[8] 李 健.信息化建設的關鍵——統一規劃、統一標準、整合資源、全局服務[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0,23:4-6.
[9] 曾四清,鄭 琦,溫艷春. 衛生防病檢驗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開發與應用[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5,15(1):91-93.
[10] 劉紅梅.基于C/S和B/S體系結構應用系統的開發方法[J].計算機與現代化,2007,24(11):52-57.
[11] 彭月平,張卷子, 袁 濤.基于C/S和B/S結合模式的實驗室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J].微電子學與計算機,2006,23(8):187-189.
[12] 席茂軍,方 勇,吳少華.Delphi + SQL Server 2000 平臺數據庫應用系統研究[J]. 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09,30(5):1245-1248.
[13] 賀 偉. 顧慰毅.高校實驗室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與實現[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10): 164-167.
[14] GBZ 2.1-200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化學有害因素[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7.
[15] 孫 媛,張西亞.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的開發與應用[J].中國醫療設備,2011,26(1):90-92.
[16] 天融信網絡安全技術有限公司.天融信防火墻NAT和地址映射配置步驟[EB/OL]. IT168文庫,[2012-7-17].http://wenku.it168.com/d_000434295.shtml.
[17] 胡建宏,胡斌彥. 電子簽名技術研究綜述[J].衛生職業教育,2007,25(10):155-157.
[18] 武 敬,鄒青梅. 淺析電子簽名技術及其在檢測實驗室中的應用前景[J].現代測量與實驗室管理,2004(5):61-63.
[19] 戴坤富,唐明亮,倪 飛.疾控機構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的開發與應用[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3,29(3):343-345.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anitary Inspec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DAIKun-fu1,TANGMing-liang1,CHENGXiao-ying1,NIFei2,ZENGRu-ping1
(1.Yizhe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Yizheng 211400, China;2.Red Cross Society of Yizheng, Yizheng 211400, China)
To adapt to the evolving business needs and various detecting and testing tasks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stitutions in the new period, following up the CNAS-CL01 “The Competence of Testing and Calibration Laboratories Accreditation Criteria” and “The Assessment Criteria for Laboratory Accreditation” and other related regulations and the requirement of laboratory management, and based on C/S structure the paper designs and develops Sanitary Inspec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he functions of the system contain sample receipt, work allocation, results entry and report creation. It also provides all kinds of query and statistical functions for management analysis and assistant in making decision. The system achieves mutual communications of each inspection department node, the resource sharing, data exchange, business collaborative work mechanism and mode. It completely changes the backward situation of the manual results report, regulates the laboratory testing process, increases efficiency and ensures the quality of the inspection.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anitary inspec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2014-06-10
戴坤富(1963-),男,江蘇儀征人,學士,副主任技師,科長,質量負責人,研究方向:理化檢驗、實驗室質量管理與信息化。
Tel.:13852160735;E-mail:dkf0827@sina.com
TP 391;R 12
A
1006-7167(2015)03-02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