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足膺, 佟金萍, 朱陳松, 張宏如
(常州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
基于動態過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楊足膺, 佟金萍, 朱陳松, 張宏如
(常州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通過對比分析國內外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國內高校的現有培養模式存在著局限性,亦不符合來自學科自身、社會及高校等方面的諸多要求。因此,基于地方行業特色高校和工商管理專業實際狀況,并借鑒了生態學“資源流動”理念,構建了以學生為主體、以交互式培養為主要方式、集合實踐與研究,將“知識—能力—素養”貫穿一體的動態人才培養模式,既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才培養理念,也體現了“綜合為主、突出專業”的內涵式培養原則,并提出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與探討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反饋和完善機制,以期構建符合創新、創業和跨界等多方位要求的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
工商管理; 國內外對比; 動態過程
隨著創新型國家戰略的提出,培養具備創新、創業和跨界等能力的全方位人才已成為國內工商管理專業培養的主要目標。這既是解決各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同質化”發展及就業率低、缺乏復合型人才等問題的有效對策,也是國外高校“國際化、綜合化及內涵化”先進培養模式的具體實踐。在常州大學由專業型向綜合型人才轉變的過程中,對人才的分類創新培養,既符合目前學生多元化、自主化的個體發展訴求,又能適應地方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多元化、綜合化的需求,也是常州大學服務于石油石化行業管理類人才的專業化、體系化需求。
1.1 國內專業發展面臨“瓶頸”問題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國內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以及與世界經濟逐步融合,國內對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持續增長,許多高校紛紛開設工商管理本科專業[1]。根據201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統計,80%以上(500余所)本科院校都開設了工商管理本科專業,形成了較大的招生規模。一方面,這給高校專業辦學能力、教學環境和相應師資力量帶來了巨大壓力;另一方面,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工商管理專業是近幾年來就業率較低的專業之一,已經連續幾年處于“十大就業率最低”的本科專業排行內。
1.2 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全新要求
當前,中國正處于社會經濟體制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以市場為原則的工商企業管理運作模式正逐步形成,并在整體上實現了與世界經濟同步接軌。在此背景下,國內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全新要求,① 要求畢業生兼有能力型和學習型特點,既能符合社會對人才的具體職能要求,又能開展創新研究和學習、能夠主動解決具體問題[1]。② 要求畢業生具有良好的專業倫理觀念,對社會、企業和公司負責,具有較強的綜合素養[1]。
1.3 地方行業特色高校內涵發展的迫切需要
地方行業特色高校,主要是指上世紀建校時期由中央行業部門管理,從20世紀末開始劃入所在省區,由省區為主進行管理的高校[2-4]。在這一過程中,要求地方行業特色高校的人才培養必須由專業型向綜合型轉變、由外延式向內涵式轉變。要確保教育教學質量穩步、系統地提高,既能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多元化、綜合化需求,又能服務于行業對技術型和管理型等多方位人才需求[5-7]。
經過100多年的探索與發展,國外工商管理專業已經形成了多種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包括:沃頓商學院“商務與藝術培養相結合”模式、泰珀商學院“開放環境—問題解決能力”模式、麥庫姆斯商學院“全方位職業技能-文化素養教育”模式、以及歐洲工商管理學院“人—文化—思想聚合”模式等[6-8]。這些培養模式雖然有所不同,但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評價和師資隊伍等方面,都表現出國際化、綜合化和內涵化的共同特點,符合當前國際工商管理界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見表1)。

表1 國外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特點
與國外相比,中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著相當的局限性[9],主要表現在:
(1) 對“創新”理解偏差。目前國內多數高校主要培養單一的應用型創新人才;相比而言,國外人才創新培養,不僅是應用型創新,還包括研究型創新,即要求學生在實踐教育中開展創新能力培養,讓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積極參與科學研究。這樣推動了包括人才和企業在內的全社會自主創新意識。
(2) 創業教育層次較低。國內高校沒有形成國外以學生、教師、學校、企業和社會團體等為整體的創業扶持體系,也沒有國外系統化的經驗、資金和政策等全方位支持[10];國內高校的創業教育,主要目的是分流一部分學生就業,以實用主義為主,缺乏國外高校對學生創業精神培養和創業興趣培育[11]。
(3) 跨界培養形式單一。國內跨界培養,絕大多數采用校企跨界、以學校為主的培養形式,企業僅僅提供培養崗位和場地。國內校企跨界培養,更多地成為學校的實踐訓練,而不是國外流行的學校—企業—社會組織等三者互為主體、積極協作下的跨界培養方式。
(4) 實踐性不足。在培養目標上,國內高校缺少國外對專業實踐與課程理論的全方位融合;在師資隊伍上,國內多數高校的任課教師,僅僅重視課堂教學能力,對實踐教學、創業教學能力及經驗不足,尤其缺少國外高校教師的企業實踐能力和經驗。
(5) 學生主體地位缺失。目前,國內高校總體上還沒有國外“學生—教師”的雙向互動教學模式;學生被動式學習,缺乏主動學習機會。多數高校尚未開設“體驗式”的實踐學習,因而難以同步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協作和溝通等全方位能力。
(6) 人本主義意識不夠。國內高校過于強調專業結構、學科設置和課程體系,缺乏對學生因材施教的自主和個性化教育;重視學生抽象思維、邏輯推理和課程學習等顯性能力,缺乏對學生人格精神、企業倫理、研究創新和自主解決問題等隱性能力及素養的培養[8]。
(7) 國際化處于起步階段。由于受制于當前體制、經費和師資等,國內高校的國際化培養尚處于起步階段。一方面,國際化培養目的僅僅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國際企業的實踐工作,而沒有將國外的先進模式、理念等融會貫通;另一方面,僅有國內少數高校開展海外交換生等實踐培養,絕大多數學生只能進行雙語教學為主的理論學習。
3.1 “資源流動”概念及其在人才培養中的應用
資源流動(Resource Flow)是指在人類活動作用下,資源(主要是自然資源)在不同產業或不同區域之間所產生的運動、轉移和轉化[12-13]。它既包括資源的空間移動(即橫向流動),也包括資源的形態轉化(即縱向流動),可以很好地體現動態過程的特點[13-16]。
從“資源流動”角度來看,人才培養可以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流動”過程,它主要表現為橫縱向流動耦合下的信息和人員流動,前者如專業知識的空間遷移和個體吸收、轉化及創新過程,后者如“學校—企業”不同空間的跨界培養方式,形成高校學生在學校-企業之間的空間流動。總體來看,人才培養過程是一個動態過程,它主要表現為:人才在培養過程中的知識、能力和素養呈“螺旋式”的上升過程,既包括了人才自身從量變積累到質變升華的過程,也包括了整個培養過程中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學生、教師、學校、企業和社會環境的空間交流和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
3.2 培養模式內容
基于上述概念,結合國內外培養模式的比較,本文提出了基于動態過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分別從橫向和縱向角度進行模式闡述和模塊架構:
(1) 以學生為主體的交互式培養模式。構建了橫向視角下的學生與教師、學校、社會團體、企業、國內其他高校及海外高校等空間實體之間的交互關系;以學生為主體,在“學生—其他實體”之間存在多種交互行為及方式(圖1)。

(2) “知識—能力—素養”的動態培養過程。培養人才的專業知識、綜合能力和人文素養,既是人才培養的目的,也是當前學生的自我要求和社會的外部要求。因此,本文從縱向視角出發,提出了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素養”動態培養過程(圖2)。

3.3 培養模式特點
基于動態過程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橫縱耦合下的體現人才創新、創業 跨界培養特征的新型模式,其主要特點有:
(1) 以學生為主體。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才培養思想和理念。①人才培養模式的培養主體是學生,無論從橫向空間聯系,還是從縱向能力培養,“以學生為主體”都是貫徹始終的;②學生的內在需求,包括對知識、能力的興趣和對實踐工作能力或基本科研素養的需求,是人才培養的內在驅動力,與社會需求一起,成為人才培養的驅動力。
(2) “綜合為主,突出專業”的內涵式培養原則。當今國內高校的工商管理人才培養,過于單一強調實踐創新,忽視了研究創新,沒有走國外“實踐-研究”并舉的培養原則和方式;“同質化”培養現象顯著,沒有突出高校的培養優勢、地方特色及行業特色;重視學生專業知識和能力,忽視人文素養的綜合培養;只注重人才靜態能力的培養,忽視了人才培養的動態演變過程。而本文提出的人才培養模式,對上述問題做了較為完善的解答。
(3) 培養模式的反饋和完善機制。任何一種人才培養模式,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都會出現各種問題,這就需要培養模式的反饋和完善機制。本文認為,反饋和完善機制,是個體和整體的綜合,需要校內與校外環境的共同參與。
構建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既是對目前國內培養模式局限性的突破,也是當前專業發展、社會經濟及專業所在高校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模式對比和分析,提出基于動態過程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符合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國際化、綜合化和內涵化的發展趨勢。本文僅探討以學生為主的培養模式,對教師、學校和社會等在模式中的內在作用,并沒有深入探討;此外,對于培養模式中的“反饋機制”和“完善機制”,只作簡要涉及,這些都是接下來需要深入研究與探討的。
[1] 教育部高等學校工商管理類學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工商管理類專業育人指南[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3-37.
[2] 浦玉忠. 地方行業特色高校內涵式發展的路徑選擇[J].教育探索, 2011,30(12):92-93.
[3] 王義全, 趙金洲. 以“產學研”戰略實現地方行業特色高校可持續發展[J]. 中國高等教育, 2010, 28(1): 34-36.
[4] 浦玉忠. 實現五個轉變提升地方行業高校辦學內涵[J].中國高等教育, 2012(12):16-17, 37.
[5] 浦玉忠. 造峰 填谷 平原 高原——論地方行業高校學科生態系統的構建[J]. 前沿, 2011, 32(18): 186-188.
[6] 國外部分高校網站,包括:http://www.wharton.upenn.edu/;http://tepper.cmu.edu/index.aspx;http://www.mccombs.utexas.edu/;http://www.insead.edu/home/;
[7] 張玉利, 陳忠衛. 國外著名商學院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層次性比較及其借鑒[J].管理評論,2003, 23(4):56-62.
[8] 李云梅. 中美大學工商管理本科課程比較研究[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 2010.
[9] 國內部分高校網站,包括:http://www.rbs.org.cn/;http://www.gsm.pku.edu.cn/index/index.html;http://som.xjtu.edu.cn/;http://nubs.nju.edu.cn/index.php;
[10] 李桂陵, 彭斯超. 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創業教育研究[J]. 信息系統工程, 2009, 21(12): 120-123.
[11] 梅偉惠. 美國百森商學院的創業教育哲學[J].高等農業教育, 2010, 26(2):92-
[12] 成升魁, 閔慶文, 閆麗珍.從靜態的斷面分析到動態的過程評價——兼論資源流動的研究內容與方法[J].自然資源學報, 2005, 20(3):408-414.
[13] 成升魁, 沈 鐳, 閔慶文, 等. 資源科學研究的新視角——自然資源流動過程的研究[J]. 資源科學, 2006, 28(2): 199-200.
[14] 成升魁, 甄 霖. 資源流動研究的理論框架與決策應用[J]. 資源科學, 2007, 29(3):37-45.
[15] 沈 鐳, 劉曉潔. 資源流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探析[J]. 資源科學, 2006, 28(3):9-17.
[16] CHENG Shen-kui, Xu Zeng-rang, Su Yun, et al.. Spatial and temporal flows of China’s forest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resource efficiency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0,69(7):1405-1415.
An Exploration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urturing Mode upon Dynamic Process
YANGZu-ying,TONGJin-ping,ZHUChen-song,ZHANGhong-r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Through a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between domestic and abroa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urturing modes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gration and connotation, there are considerable limitations existed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nurturing mode. This does not accord with the demands from the subject, society and universities etc. Therefore, based on both local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 actual situation,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dynamic process nurturing mode, which is taking the student as the center role, with the interactive and practice-research nurturing mode, and is to combine the knowledge-ability-quality as a whole. Furthermore,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feedback and improving mechanism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ntrast between domestic and abroad; dynamic process
2014-07-25
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面上項目(2013JSJG107);常州大學校級重點教改項目(GJY2013002);常州大學校級面上教改項目(GJY2013058, GJY2012061)
楊足膺(1985-),男,江蘇鹽城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工商管理教學與研究。
Tel.:13915892013;E-mail: yangzuying1985@163.com
G 642.0
A
1006-7167(2015)03-02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