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田力, 徐大海,2, 沈延斌
(1. 天津市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天津 300074;2. 河北工業大學,天津 300130)
?
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實現路徑研究
張田力1, 徐大海1,2, 沈延斌1
(1. 天津市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天津 300074;2. 河北工業大學,天津 300130)

科研儀器設備是推動區域科技進步和產業技術創新的基礎保障和重要支撐,推動科研儀器設備的開放共享,能夠提高設備的使用效率和專業化水平,并能有效促進全社會協同創新,提升創新成果產業化效率和水平。目前國外發達國家已形成各具特色的科研儀器設備共享機制,如美國清晰明確的管理制度,英國政府主導設備的使用,德國實行嚴格審批與廣泛共享等。我國也初步形成了國家、區域和省市三層聯動發展的科研儀器設備共享局面。在對國內外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經驗總結基礎上,提出通過建立科研儀器設備共享服務平臺、綜合服務平臺和產業對接平臺實現設備開放共享的路徑,并提出在制度、人才、資金和信息網絡方面的保障措施,為實現科研儀器設備高水平、多領域的共享發展提供借鑒參考。
科研儀器設備; 開放共享; 實現路徑
2012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提出“要建立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機制,國家投資建設的科研設施要向企業開放,作為技術研發的公共平臺”[1]。推動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提升科研儀器設備應用水平已成為國家或地區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發展質量效益的重要內容。
推動科研儀器設備有償開放共享,不僅能夠提高設備的使用效率和專業化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夠有效促進全社會協同創新,提升創新成果產業化效率和水平,對于優化資源配置,凝聚創新合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1 實現科研儀器利用高效化
推動科研儀器設備的開放共享,能夠有效整合科技創新資源,提高設備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①可有效盤活大量閑置的科研儀器資源,提高設備使用效率,并緩解一部分超負荷運行設備使用壓力;②可有效解決設備短缺對技術研發的制約,幫助科技型企業低成本使用設備開展研發活動,降低了創新研發成本;③可有效避免科研儀器設備的重復購置,節約設備購置經費支出,集中有限經費加大創新活動投入[2];④通過減少設備開機頻率,可有效提高設備單次運行有效機時,提升設備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3]。
1.2 促進科研儀器應用專業化
實現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可有效解決專業技術人員短缺的問題,促進技術服務的專業化。①通過科研儀器設備有償共享,能夠增加持有單位服務收入,解決“養人”的成本問題,為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技術服務團隊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4];②通過科研儀器設備共享,能夠進一步提升技術人員對設備的使用、維護與功能開發能力與水平,固化相應的技能工種,促進科研儀器設備使用專業化;③專業化、社會化技術服務的出現,有助于提高科研儀器設備的使用效率,從而進一步提升設備的共享程度與范圍,實現科研儀器設備的效益最大化。
1.3 推動區域科技創新協同化
推動科研儀器設備共享是開展協同創新的重要內容,能夠將不同單位、不同領域的科研人員和研究成果聚集在一起,有效推動學科交叉和學術交流,增強區域科技創新能力。①科研儀器設備往往直接服務于科學前沿研究與高精尖技術研發,共享過程中必然會集成同一領域乃至不同領域最新技術和方法,客觀上推動了學科交叉與融合進程,有助于在新的技術領域形成新突破;②科研儀器設備共享使用過程,通常為區域內科研機構、企業等多類創新主體,以及設計、研發、生產、推廣等多部門人員交互學習的過程,期間設備管理或操作人員依據以往設備操作經驗,也能夠為使用機構技術研發提供有益參考,客觀上形成了產學研用各部門的緊密合作,推動了區域協同創新[5]。
1.4 加快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
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能夠為區域內科技型企業創新活動提供高端高質高效的技術服務,有利于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①實現科研儀器設備特別是專業性檢驗檢測設備的區域共享,能夠幫助使用機構及時獲取新產品技術參數,加快產品改進及相關計量標準審核進程,加速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6];②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能夠有效減低企業在設備選擇及購置的資金投入,集中力量開展企業核心業務。同時,科研儀器設備共享機構,也能夠根據企業技術研發需求,為其提供設備選用、方案設計等方面的參考,幫助企業,特別是創新能力不強的中小微企業提升技術研發成功率,促進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2.1 美國(清晰明確的管理制度)
(1) 購置程序清晰。政府各部門如能源部、航空航天局、農業部、自然科學基金等根據需要進行立項,經費預算通過國會批準后,同國家實驗室、研發中心簽訂研發合同開展R&D項目,包括購置儀器設備,并對項目所需的大型儀器設施的購置及審批管理負責。
(2) 產權歸屬明確。由聯邦政府經費購置的大型科研儀器設備通常都設在國家實驗室和聯邦政府資助的研發中心,其產權歸屬根據實際情況有所不同,但均為具有公益性質的機構和部門。
(3) 共享機制合理。擁有聯邦政府經費購置儀器設施的項目承擔方,在滿足本部門項目需要前提下,有義務向其他政府部門及非政府部門或機構提供服務,但必須要爭得給予資助政府部門的批準,同時規定對外服務費用不得低于私營機構同類服務價格,避免造成不公平競爭。
2.2 英國(政府主導儀器的使用)
(1) 專門的運行管理機構。英國政府成立了專門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施中心國家實驗室研究理事會(CCLRC),負責向政府建議重大科研儀器設施的建設、維護和運行管理,并為英國各相關研究機構提供大型科研設施服務。
(2) 嚴格的產權控制。現有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施均由政府全額資助建設,其產權完全歸政府所有。近年來,英國政府逐漸向一些機構開放對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施的投資,但政府仍占絕對主導。
(3) 優惠的支持政策。對于以學術研究為目的的項目提供重大科研儀器設備免費使用,并對項目人員提供食宿和交通補貼,以及總額一般不超過1000英鎊的科學實驗用消耗品。
(4) 完善的技術管理人員機制。英國政府制定了包括條件、培養、待遇、激勵機制等在內的較為完整和系統的人員管理制度。同時,CCLRC擁有一大批專業的資深科學家和工程師,為所有工作人員進行定期安排培訓,并制定嚴格的職務等級和獎勵機制,根據員工職位和業務能力,提供不同的薪酬和津貼等。
2.3 德國(嚴格審批與廣泛共享)
(1) 嚴格的購置審批制度。包括科研機構、大學在內的單位要申請投資總額為2 500萬歐元以上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施,必須提出包括“科學計劃”和“技術設計報告”在內的申請報告。由聯邦教研部委托德國科學顧問委員會進行科學評估,最后由聯邦教研部根據評估意見及建議作出決定。
(2) 開放的共享使用制度。德國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施原則上向所有科研機構及科學家開放,國內外科研人員都可申請使用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施,但需要通過審批手續。大多數國家重大科研設施如重離子加速器、同步輻射源、極地考察船等都無償提供給大學、科研機構使用,但對工業界則采取有償使用的辦法。
2.4 日本(購置援助與免費開放)
(1) 國家支持共用設備購置。對于設備價格較高,且社會共用需求較大的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由財政出資配備,并作共用設備對全社會開放。對從事科學技術前沿領域研究的研究機構、大學,由財政資金給予研究設施、設備以及研究費等一攬子援助,并鼓勵其開放共享相關儀器設備。
(2) 共享使用基本免費。向社會開放的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基本上實行免費使用,但根據使用目的和要求,對部分使用項目收取一定的資源材料費、數據分析費、專門指導費等。
(3) 提供熟練的專業技術人員。日本政府規定,對社會開放共享的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的運行,必須由熟練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操作,為委托單位提供專業的技術服務。
2.5 韓國(科學的運行共享機制)
(1) 購置審批優先考慮社會共享情況。韓國政府要求在購置設備初期,經過有關部門評議,對信譽度高、向社會開放好的科研機構在購置費方面應予以優先考慮。
(2) 出臺專門法規保障設備開放共享。包括協同研究開發促進法、科學技術革新特別法、技術開發促進法、基礎科學振興研究振興法、產業技術研究組合育成法、獲得科學器材及共享的規定等,有效保障設備的使用共享。
(3) 成立專門機構提高共享水平。成立韓國基礎科學支援研究院,通過設立內容詳盡的網絡服務系統、實行尖端儀器共享會員制等措施不斷提高科研儀器設備的使用效率和共享水平。
(4) 實行開放共享情況考核評估。對政府資助購置的科研儀器設備向社會開放情況進行考核、評估,依據開放共享業績決定資助其科研儀器設備運行費[7]。
3.1 國家層面(點面結合,聯動發展)
2005年,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四部委聯合印發《“十一五”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實施意見》(國科發財字[2005]295號),要求對全國單臺/套價值50萬元以上的科研儀器設備資源進行信息整合,形成全國性的科研儀器設備共享網絡。目前已形成“點面結合、聯動發展”的整體發展布局。
(1) “點”是指建立國家級分析測試中心和國家級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共享中心。前者是為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和科研人員提供高水平專業化分析測試的服務中心,并不斷創新分析測試技術與方法,參與制定相關國家科技計劃,超前部署一批分析測試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等。后者是以大型或超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為核心組建的開放性的研究、服務單位,是專類設備高水平的應用研究中心、人員培訓中心和具有權威性的分析測試服務中心。截至2012年底,我國已擁有國家鋼鐵材料測試中心、中國上海測試中心等16家國家級分析測試中心以及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武漢磁共振中心、西安加速器質譜中心等14家國家級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共享中心,分布于我國多個省區,有效促進了專業設備的整合和利用。
(2) “面”是指建設全國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協作共用網。2007年,全國區域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協作共用網開通,該網采用國家、區域、省市三級科技資源開放服務的模式,全國一級著重于對資源信息的檢索導航作用,區域一級著重于對區域的資源整合共享與管理功能的實現,省市一級采用推廣使用的信息系統,或采取自建、或區域集中建設等方式,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以建立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實物資源共享服務為核心,通過區域內合理分工和優勢互補,將全國設備信息、分析測試方法等資源給予集成發布,形成大型科研儀器設備資源的全網絡、全覆蓋[8]。
3.2 區域層面(區域共建,協同發展)
在國家政策驅動下,我國已經形成環渤海、東北、西北、長三角、西南、華中、泛珠三角七大區域協作網,各共建協作網采取有效措施整合區域內創新資源,形成集中優勢,協同推進區域創新能力提升[9-13]。
(1) 加強組織領導。如華中地區在建立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協作共用網的同時,建立協作網領導小組,設立省級管理辦公室,負責本省與協作網聯絡工作,管理本省范圍內的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共享事宜。
(2) 加強制度建設。如環渤海地區出臺了《關于促進環渤海區域大型儀器設備資源共享的若干意見》、《環渤海區域大型儀器協作共用運行管理辦法》和《環渤海區域大型儀器共享信息網站建設及管理辦法》等若干促進大型儀器資源整合和共享的指導性政策和辦法。
(3) 設立專項資金。如長三角地區各省市分別設立長三角儀器共用網建設、運行和服務的啟動資金,使平臺運行得到穩定的經費支持,并結合共用網建設總體要求,統籌安排涉及各地子系統的建設和相關經費。
(4) 強化人才隊伍。如環渤海地區通過培訓、編寫教程和專題報告等形式加強對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實際操作人員的操作技能提升,促進現有分析方法的改進和新方法的產生,以達到科研儀器設備對社會服務能力全面提升的目的;
(5) 加強宣傳引導。如華中地區出版華中地區大型科研儀器設備手冊(或光盤版),加強與新聞媒體聯系,形成良好的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共享的社會氛圍。
(6) 融入網絡,創新發展。目前,我國大部分省市已經開通或者加入到區域性乃至全國性科研儀器設備協作共用網,并不斷創新發展模式和做法,有效促進了科研儀器設備的整合以及使用效率的提升。
要實現科研儀器設備的大范圍、高水平、多領域的開放共享,需建立區域性乃至全國性的科研儀器設備協作共用網及服務共享平臺等。通過聯合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大型企業及檢驗檢疫、質量標準檢測等創新主體,整合集成各類科研儀器設備等實物資源,資金技術、網絡信息、專業及管理人才等條件保障資源,構建布局合理、功能齊全、體系完備的實物和信息服務系統,實現科研儀器設備的優化配置、開放共享。
4.1 實現路徑
(1) 依托科研基地建立共享服務平臺。依托重要科研基地建立各級科研儀器設備共享服務平臺既是實現科研儀器設備共享的根本途徑,也是重要科研基地的基本義務。第一級共享服務平臺直接依托國家級、省部級重點(開放)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立,以服務這些基地所在單位為主、兼具對外服務功能;第二級共享服務平臺選擇少數高校和科研單位,以其優勢學科為基礎,建立專業性較強、功能比較完善的綜合服務中心,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如地區分析測試中心、材料檢測中心、質譜中心等;第三級則是在前兩級中心的基礎上,選擇“少而精”的中心強化建設,形成優勢明顯、填補國內空白的國家級服務中心。
(2) 建立科研儀器設備綜合服務中心。在資源條件允許條件下,依托少數科研單位,建立科研儀器設備綜合服務中心,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實行企業化運行,開展對外服務,減少政府財政投入,進而實現部分科研儀器設備共享服務的商業化、市場化,成為各級共享服務平臺的補充。如在生物醫藥企業和科研機構密集地區,建立“生物技術中心”,開展DNA測序、氨基酸分析、蛋白質分析等工作,實現規模化服務,提升科研儀器設備利用效率和效益。同時,也可吸引社會資源和資本,直接建立以科研儀器設備為服務中心的現代高技術企業,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如一定時期的免稅、減稅、獎勵基金等,扶持其快速成長和壯大,實現科研儀器設備服務的商業化、市場化運營。
(3) 建立專門產業對接服務平臺。為有效促進科研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在科研儀器設備共享平臺基礎上,引入產業對接服務平臺。以技術、市場需求為導向,促進科研儀器設備共享服務平臺與各產業帶、高新區及創業孵化器等公共技術服務需求對接,吸引技術成果供需雙方進駐,通過科技資源信息共享、技術咨詢服務、成果轉化與推廣、新技術研發等多種形式,促使科研儀器設備等創新資源的充分合理利用,突破發展限制。同時促進技術供給方順利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實現創新要素與技術供需雙方等三方面的有機結合,使科技創新資源達到最優化配置。
4.2 保障措施
實現科研儀器設備大范圍共享,需要整合多方資源,夯實多方基礎,健全完善制度保障、人才保障、資金保障以及信息保障等,從而為建立區域性乃至全國性的科研儀器設備共享服務平臺,實現高水平、多領域的共享發展創設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4.2.1 制度保障
(1) 完善政府引導和監督。要強化政府引導和監督,共建有利于營造共享氛圍的社會機制。政府相關部門要把科研儀器設備共享作為重要的工作目標和考核指標。如在制訂科研基地考核指標時,不僅考慮一個單位的設備擁有量,還要考慮其可資利用的設備量(即“不為所有,但為所用”的設備)及設備的開放率;在制訂科研儀器設備采購方案時,不僅要考慮設備本身的購置成本,還應切實落實其運行及維護費用;在審核設備采購計劃時,要科學論證,嚴格審批,有共享條件的設備不能批準購買。
(2) 實施有償服務及獎勵機制。為調動科研單位對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積極性,要允許并支持有服務能力的設備申請對外有償服務,制定成員單位、設備機組等各方有償服務收費標準、收入分配政策等,并將服務收入納入相關單位財務統一管理、集中核算,為實施科研儀器設備績效管理提供基礎。要實施相應獎勵機制,以“公開、公正、公平、透明”為原則,對共享設備對外服務情況進行年度審議和考評,綜合考慮設備機組對外服務的機時數、項目數、收費數、樣品數以及各類獲獎成果,最終形成獎勵補貼意見。同時,對利用率不高或考核不達標的設備做出收回、轉移處理[14]。
(3) 建立健全管理體制。要加強對科研儀器設備的管理,尤其是對納入科研儀器設備共享服務平臺的設備,要實行統一的管理和維護,建立健全有效管理體系,創造良好的科研儀器設備共享氛圍。建立切實可行的科研儀器設備檔案、技術人員考核、消耗品、經費、網絡信息管理制度以及嚴格的用戶培訓制度等,保證各項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據可依,為科研儀器設備共享創設最有利的環境。
4.2.2 人才保障
(1) 打造專業技術團隊。要打造一支業務熟練、技術精湛、富于創新精神且相對穩定的專業技術隊伍,力求其對所管理的儀器設備做到“技術精通,應用自如”。加強對技術人員的培訓,并納入到各級共享平臺(中心)建設的首要工作中。通過出國考察、學術研討、技術交流等活動,不斷提升其綜合業務素質。
(2) 制訂有效激勵措施。以科研儀器設備運行狀態為著眼點,通過對設備故障率、修復率、利用率、開放率等的考核,對技術人員的業務能力、工作態度、技能等級等做出評價,進而采取針對性的獎懲措施,充分調動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督促其不斷提升業務水平[15]。
(3) 維護技術人才利益。實驗技術人員工資普遍偏低,并由于缺乏編制而不能對科研儀器設備實行專人管理,造成上千萬元設備的閑置和重復購置,形成實質性浪費。因此,必須切實維護技術人員的利益,解決制約其發展的編制、落戶等問題,提高津貼等收入水平,吸引更多高素質技術人員的進駐,實現科研儀器設備的專人管理和維護。
4.2.3 資金保障
(1) 設立科研儀器設備運行基金。通過政府投入、社會集資、科研單位自籌等多種渠道按設備價值的一定比例,建立管理相對統一的各級科研儀器設備運行基金。基金主要用于設備的日常維護和維修、共享設備的運行成本、技術人員培訓、設備技術革新和改造、遠程服務系統研發、管理業務支出以及因共享設備產生的費用等[16]。基金由國家有關部門掌握,通過一定方式評估和核定后劃撥到相關中心,再由設備擁有者根據工作實績事后申報,經審核后支付。
(2) 設立科研儀器設備共享服務專項資金。面向科研儀器設備共享服務平臺共建單位,引入專項運作模式,深入挖掘科研儀器設備資源的創新服務潛能,并有效引導共享服務平臺建設的市場化運行。每年投入一定額度的專項資金,用于開展共享合作、公益服務、共享研究等專項工作。如聯合企業開展技術攻關、產品創新研發、生產技術改造,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專業服務、成果轉化推廣等創新型對接服務等,不斷加強共享服務平臺對科技創新活動的支撐作用。
4.2.4 信息網絡保障
(1) 構建科研儀器設備共享網絡信息平臺。利用現代計算機及互聯網技術,以儀器設備、專業人才等資源信息庫為基礎,建立科研儀器設備共享信息網絡平臺,以信息資源共享帶動實物資源共享。網上信息包括科研儀器設備的基本信息、狀態信息、預約登記、排隊狀態、用戶建議、新功能開發、行業動態,以及參與共享平臺建設單位掌握的一些核心技術等信息[17]。
(2) 建設科研儀器設備運行保障服務網絡。為充分有效集成整合科研儀器設備資源,方便對設備的使用,有必要建設方便、快捷、有力的科研儀器設備運行保障服務網絡,重點開展設備耗材、試劑、標樣的配送服務,設備維修與改造升級服務、設備調劑服務以及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咨詢服務等。
[1] 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在京舉行,胡錦濤溫家寶發表重要講話[OL].人民網,2012.
[2] 王 健,譚錦才,孔文彬.大型儀器設備校院兩級共享平臺的優勢互補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8):397-400.
[3] 付 強,王志強,朱平川.生命科學大型儀器平臺建設探索與實踐[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2,10(3):175-177.
[4] 徐英蓮.建立實驗室資源共享機制,培養創新型人才[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9,26(6):74-75.
[5] 周勇義,黃 凱,張黎偉.加強統籌規劃,建立大型儀器共享保障體系[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9):13-15.
[6] 張 華,徐 強,賈曉津,等.大型儀器設備網絡管理平臺的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07,26(8):129- 133.
[7] 國外對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的管理情況分析[OL].中國化工儀器網,2005.
[8] “全國區域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用網”開通[OL].中國科技部,2007.
[9] “北京模式”催動首都科技資源流向市場[OL].中國科技資源共享網,2010.
[10] 上海市促進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規定[OL].上海市人民政府,2007.
[11] 重慶市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促進辦法[OL].重慶科學技術委員會,2011.
[12] 深圳市科技平臺建設情況報告[OL].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2011.
[13] 江蘇省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服務平臺管理辦法(試行) [OL]. 江蘇科技條件網,2006.
[14] 胡曉萍,鐘葉龍,徐軍明.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管理方法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7):215-220.
[15] 孟曉艷.科研機構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問題研究[J].熱帶農業工程,2012,36(2):51-54.
[16] 王一柏,溫 濤.北京市屬高校儀器設備共享機制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3):383-385.
[17] 張 機.大型儀器設備網上預約管理共享平臺的研究[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12,33(2):109-103.
Research on the Realization Route for Opening and Sharing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ZHANGTian-li1,XUDa-hai1,2,SHENYan-bin1
(1.Tianjin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Tianjin 300074, China;2.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130, China)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are the basic guarantee and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progress of scientific and the innovation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Promoting the opening and sharing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the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of equipment, but also promote the whole society to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level.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forme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sharing mechanisms about the opening and sharing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at present, such as clear management system in America, governments lead using of equipment in British, strict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and widely shared in Germany and so on. China has also initially formed national, regional and provincial three layers of linkag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sharing. On the basic of the opening and sharing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s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domestic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o establish sharing service platform, integrated service platform and industrial docking platform, and safeguard measures for talent, capital and information network. This paper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high level and multi field sharing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s; opening and sharing; realization route
2014-06-18
天津市科技發展戰略研究計劃(13ZLZLZF09200)
張田力(1985-),女,河北唐山人,碩士,工程師,科技情報研究人員,研究方向為高新技術。
Tel.:13512980172;E-mail:421323566@qq.com
G 312
A
1006-7167(2015)03-027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