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中農階層是中國農村社會中的治理主體階層,中農階層成為維系中國社會穩定的重要社會階層力量。進一步的研究發現,中農階層在農村社會治理中的結構性位置與農村社會階層的深層結構有關,農村社會階層關系的區隔化使得數量龐大的中產階層不僅無法在村莊治理中發揮應有的“中間價值”,反而被吸納進由富人治村與派性格局所形塑的治理結構之中。在富人治村不可逆的結構性背景下,國家的農村政策制定應充分考慮到村莊社會的階層結構現狀,加大對合適的階層特別是農村中產階層的扶植力度,以保障農村社會公共建設具有可供倚靠的治理主體階層。
關鍵詞:中農階層; 階層結構; 階層關系; 中產階層; 基層治理; 階層基礎
中圖分類號:F3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5)02-0097-10
一、問題與進路
在全球現代化歷程中,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了漫長過程,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大多采用的卻是加速現代化或后發型趕超戰略,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過程在政治、經濟、社會各領域“依次而至”,其漫長的歷史進程能夠有效緩解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危機,但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過程大多遵循一步到位的“同時發生”策略,正因如此,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結果并不一定符合改革的預期,其改革歷程中往往充滿了社會的動蕩。令世界矚目的是,作為全球最大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在進行了30余年的改革開放后,在保持高速的經濟增長的同時卻實現了社會的持續穩定,從而破解了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在20世紀60年代基于全球民族國家現代化經驗所預斷出的“發展的不穩定”的政治學預言[1]。
從西方的社會階層理論出發,陸學藝通過對中國的階層結構的分析,發現中國當代的社會階層結構盡管具有不合理之處,但卻也具有與歐美發達國家相似的橄欖型特征[2]。這似乎表明,中國持續發展而長期穩定的原因在于中國社會存在著一個龐大的中產階層。然而,李強基于全國“五普”數據則得出了與此完全不同的結論,中國的社會結構并非橄欖型結構,而是呈現出一個“倒丁字型”結構?!岸∽中蜕鐣Y構反映的是中國城鄉分野的現實:構成丁字型結構一橫的,是巨大的農村社會階層;而構成丁字型結構一豎的,則更多的是城市的社會階層”[3],即中國社會實際上存在著一個龐大的底層社會群體,而并不存在作為社會穩定器的中產階層。黃宗智根據陸學藝的基本分析數據得出了與陸學藝完全相反而與李強頗為近似的社會結構分析結論,而后續的研究也表明李強的研究更具解釋力[4]。黃宗智認為陸學藝的問題在于:“混淆僅占15%經濟收入意義上的中產階級與占到70%以上的政治意義上的中產階層,造成了對中國社會形態的嚴重誤解。把兩者等同起來,等于是抹殺了舊小資產階級大規模存在的現實,等于在建構一個不符合中國實際的美國模式或中產階級的神話?!盵5]李、黃二人的研究表明,中國社會實際上并不存在美國社會模式中的具有社會中間價值意義的中產階級,反而是存在著一個龐大的底層社會群體或小資產階級群體,這才是中國社會的基本社會形態。李、黃二人對中國社會結構分析的共同之處在于,他們都發現了中國社會底層群體實際上就是中國農民群體,但是他們卻沒有從這方面對中國社會的高度穩定進行深入解釋。中國現代化的高度穩定可以從中國社會的社會結構形態中尋找答案。賀雪峰就指出,這種高度穩定的根源實際上在于城鄉二元結構,正是因為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使得中國農村成為了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和“蓄水池”[6]。
1980年代以來,農村社會開始發生巨大的社會變遷,隨著村莊社會邊界的不斷開放,城市經濟對農村過剩勞動力的大量吸納、農民職業的多元化以及農民流動速率的不斷加強,農民開始出現經濟分化并進而出現社會階層分化。既有研究表明,全國農業型村莊的社會階層分化與土地流轉有密切的聯系,土地的自發流轉使得村莊社會中的農民占有的土地數量開始出現顯著的差異因而開始形成經濟收入上的差異[7-9]。
隨著農村社會階層分析研究的不斷深化,農村階層理論發現,在村莊的各個階層中,位于村莊階層結構中間位置的中農階層具有獨特的社會稟賦而成為村莊社會秩序維系和村級治理中的中間階層[10-14],是“穩定農村社會系統的重要結構性力量[15]。”農村社會階層理論的推進實際上是一個不斷發現中農及其“中間價值”的過程。農村階層理論原本就具有強烈的現實關切,其理論的推進自然會將農村社會階層分析與基礎治理結合起來,中農階層成為村莊社會中具有可貴的“中間價值”的中間階層,構成了村莊社會秩序維系和村級治理中的主體階層。
如果說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持續性社會穩定來源于體制性城鄉二元結構所帶來的農村社會的高度穩定,而現階段農村社會的高度穩定則實際上來源于中農階層在維系村莊社會秩序和村級治理中的中間價值,那么中農階層無疑構成了維系中國社會持續穩定的重要力量,也成為了村莊治理的治理主體階層和階層基礎。這是農村階層理論發現“中農”后進行中間階層理論建構的重要結論。
中間階層理論的經驗基礎在廣大中西部農村,大體具備全國性的理論概括,但是農村階層理論研究者對浙江農村的社會階層研究并不充分,大多數研究主要從非農化視角下的農民分化開始,并未深入到農村社會階層結構層面[16,17]。浙江農村是我國沿海發達地區的農村,20世紀80年代以來便開始離農脫農的市場化發展,農村社會已經高度非農化、市場化、工業化。如果說中農階層構成了中國農村社會的中產階層,在村莊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中間價值,那么浙江農村的經驗悖論則在于,在村莊中產階層數量龐大的農村社會中,中產階層為何無法釋放出應有的“中間價值”?于是值得進一步追問的是,村莊社會中的中產階層在村莊社會中的結構性位置又是怎樣的?以浙江農村為代表的發達地區農村的社會結構特性是怎樣的?浙江農村社會階層結構與村莊治理之間又具有怎樣的關聯?這都構成了本文所力圖回答的問題。
農村階層研究的主流范式是階層實體論,階層實體論盡管能夠有效地刻畫出村莊社會中階層分化的總體性面貌,但其最大的缺陷在于無法有效表達階層關系之間的動態關聯,因此階層實體論視角下的村莊社會階層分化狀況僅僅只是一副平面的階層指標劃分圖,社會階層的深層結構并未有效呈現出來。社會學家仇立平受馬克思階層理論的啟發,積極倡導不同于階層實體論的階層關系論研究[18],而楊華則將其操作化于農村社會的階層研究,并認為農村社會階層研究的關系論范式應當成為今后農村社會階層研究的發展方向[18]??傮w而言,階層關系論范式主張在階層表層結構的基礎上來進行階層關系的總體性分析,不僅需要分析主導階層,而且需要在各個階層關系組合中來分析農村社會階層的深層結構。
2013年7月、10月,筆者所在的研究團隊對浙北農村進行大規模的田野調查。筆者參加了2013年10月的駐村調查。本文研究的Z村位于浙江省紹興市境內,其所屬的桐鎮是我國五金加工業的基地。Z村由4個行政村構成,分別是朱一村、朱二村、朱三村與徐村。全村現有3 800口人,800余戶,全村水田面積為3 400余畝。村莊以五金加工為主要經濟收入,全年工業經濟產值13.3億元,人均年收入2.8萬元。
二、農村社會階層表層結構分析
(一)農村社會階層的結構劃分
劃分階層是為了展現農村社會客觀的分層狀態,對農村社會的階層結構進行總體性的判斷和表述,同時有助于問題的說明和分析。本文采用從職業分層、經濟分層再到綜合性分層的層級化分層劃分方法,以展現社會階層表層結構的多重面向,最重要的是為了呈現出具有社會階層現狀表達性、階層群體主觀認同性和理論分析適用性的村莊社會分層的表層結構。
桐鎮是全國五金加工基地,Z村內有不少五金作坊,大量勞動力從事五金業加工,這些農民工離土不離鄉,白天在工廠工作,晚上回村莊生活;全村耕地絕大部分被20多戶大田農戶承包,除此之外還有少量種田面積為50畝左右的農田戶和10戶左右的水產養殖戶,這部分農戶以種植耕地為主,是村莊中的純農業種植階層。另外,在村莊中進行小店經營、跑運輸和各種小規模經營的是村莊的經營階層。另外還有大量農戶在村中沒有明顯的職業分層,家中有部分耕地、自己有木工或加工的手藝,這部分可視為半工半耕階層。從職業上看,Z村包括企業主階層、經營階層、農民工階層、務農階層和半工半耕階層。
從經濟收入來看,全村可按年凈收入分為200萬元以上、50~200萬元、10~50萬元、10萬元以下4個層次:農民工階層的年收入普遍在10萬元以下,其中又可以大體分為2~5萬元和5~10萬元兩部分;務農階層以200畝來計算,每畝收入1 000元(含惠農補貼),全年收入為20萬元,除去各項開支可以凈收入8~10萬元;半工半耕階層的收入也在5~8萬元之間;最后是極少部分貧困戶,主要是家中缺乏主要勞動力或是喪失勞動能力。
如果將職業分層與經濟分層進行疊加則能夠區分出4個社會階層:收入200萬以上的約有20戶,占總比例的2.5%,全部為企業主階層;收入50~200萬元的約有60戶,占總比例的7.5%,全部為企業主階層;收入10~50萬元的約有320戶,占總比例的40%,包括經營階層、企業主階層;收入10萬元以下的占總比例的50%,包括農民工階層、半工半耕階層、務農階層。
最后,從社會資源的綜合性角度來看,企業主階層橫跨三個不同的收入人群,從村莊經驗來看,這三類人群在經濟實力、社會圈子、政治稟賦、超社區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別,可以分別歸屬于強富階層、富人階層和中產階層,而經營階層與位于中產階層的企業主階層具有經濟收入水平、社會關系資源等多方面的相似性,因此經營階層也屬于中產階層。村莊的涉農階層主要是農民工階層、半工半耕階層和務農階層,其中農民工階層只具有少量的土地甚至完全無地。農民工階層、半工半農階層和務農階層則都是村莊中的普通階層。浙北農村是典型的經濟發達農村,村莊中的絕對貧困戶較少(文中所指的貧困戶是村社語境中的相對貧困戶)。于是,我們大體上可以得出村莊社會階層結構的基本劃分情況,具體見表1。
(二)各社會階層的社會特征分析
浙北農村社會階層的整體經濟水平要高于全國普通農村,離農脫農的歷史進程早已完成,但總體而言農村社會的基本形態還與城市社會形態具有巨大的差異,下文將對社會階層進行逐一分析,以展現浙北農村社會階層的社會特征的總體面貌。
1.強富階層。強富階層是村莊中的超級富豪,其家庭所經營的五金企業的年產值均在1 000萬元左右,年凈收入在200萬元上下,經濟收入位居全村最頂層,這個階層一般與村莊社會沒有緊密關聯,其主要的社會關系資源都在村莊之外。強富階層積極參加村莊的選舉,村干部主要由強富階層擔任。強富階層在村莊形成一個由少數人組成的富人圈子,其消費行為是村莊高級消費的風向標,是村莊社會的公共話題。強富階層往往在儀式性人情往來上大操大辦,不惜巨本來進行社會關系的建構和村莊社會地位的展示。現任的村長就是典型的強富階層,其1990年代在外從事五金銷售,2000年開始進行五金加工,現在家產過億,其中轎車就有6輛,包括奔馳、保時捷卡宴、奧迪TT等豪華名車。平時生活奢華。
2.富裕階層。富裕階層實際上與強富階層沒有明顯的區分,其差別主要在經濟體量方面。富裕階層的年收入不如強富階層,大概在50~200萬元左右,除了轎車消費外,其日常消費與強富階層基本一致?,F任的村委會委員王某就屬于典型的富裕階層,他自己也在開辦五金工廠,只是規模沒有強富階層大,而且富裕階層在經濟實力上難以超過強富階層,無論是在資本規模、社會關系、經濟體量和經營水平上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富裕階層在經濟上以強富階層為目標,利用各種機會進行追趕,同時與強富階層保持良好而密切的關系,是強富階層進行村莊選舉中的支持力量和跟隨力量,一旦自己支持的強富階層成為主要村干部,自己也可順其自然成為村兩委委員。
3.中產階層。中產階層在村莊中經濟水平位于中間層次,僅從農民的社會分層來看,中產階層無疑就是經濟發達農村的中農階層,但浙北農村的中產階層與農業種植沒有任何關聯,其利益重心也不在村莊之內。中產階層在政治參與上對村莊的政治選舉具有重要作用,比如選舉中大部分的拉選票均由其去組織;在社會文化上,因為強富階層與富裕階層的文化消費不在村莊,因此村莊文化中實際的帶頭人和組織者是村中的中產階層。中產階層中有不少曾做過村干部,常年生活在村中,對村中事務較為關心,與強富階層和下層都具有一定的聯系。中產階層是村莊內的有錢有閑階層,具體包含企業主階層和經營階層兩個階層主體,其中企業主階層是村莊五金企業中經濟水平較低但也是數量最大的階層群體,他們開辦的五金加工企業一般只有兩條生產線或是4臺全自動化的機器,其所聘用的工人不會超過30人。一年幾十萬元的年收入不可能保障奢華的生活享樂,但是與村莊中的農民工階層、半工半農階層和務農階層相比,中產階層是村莊中的小資本家,在村莊中實際上具較高的幸福指數。中產階層中的經營階層從事經營性生產,他們做生意有20多年的歷史,早已脫離土地,其經營業務收入穩定、市場風險小,收入可觀且持續。
4.普通階層。普通階層是村莊中規模最大的社會階層,包含農民工階層、半工半農階層和務農階層。普通階層的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下,普遍承受著巨大的社會壓力和經濟壓力。農民工階層白天在工廠上班,晚上回家休息,除了忙于打工賺錢基本不會有過多的消費和閑暇;半工半農階層家庭中有人在工廠上班,也有人在家中種地或是進行小農經營;務農階層主要是村莊中種植50~200畝耕地的種田大戶,他們是村莊中專業的種地農民。普通階層最大的特點就是涉農程度高,他們的日常生活生產多少都與農業相關。總之,普通階層中的三個階層構成基本在一個社會水平結構面上。
5.貧弱階層。貧弱階層是農民工階層、半工半農階層和務農階層中的貧困者,他們的家庭或勞動力不足或有長年生病的家庭成員,或家庭子女負擔沉重。貧弱階層一般在村莊內部很難進行家庭的再生產,出身貧弱階層家庭的年青男子只能通過與外來打工妹結婚來緩解婚姻壓力。貧弱階層在村莊中經濟收入低、社會地位差,時常受到村莊其他階層的欺負,平時累積了大量的階層怨氣,是上訪戶最為集中的社會階層。
以上是對村莊社會各個階層的簡要分析,總體來看,上述5大階層具有的特點可以歸納為表2。
(三)社會階層的表層結構組成
村莊社會階層總體可區分為三大階層群體,強富階層和富裕階層是村莊中的富人階層,其消費水平極具享樂,非其他階層所能承受;中產階層因為其龐大的數量而構成了村莊社會中一個單獨的社會階層;普通階層和貧弱階層是村莊中的龐大底層,其多奔命于生計,是村莊中的“百姓”階層,這三大階層構成了浙北農村社會階層結構的上、中、下三個層次。
社會階層結構中的五大階層在各個社會特征指標上具有高度的邏輯統一性,沒有出現在經濟、政治和社會上的單項偏差,其中富人階層顯然是村莊社會中的強勢階層,具有全方位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優勢;村莊中的富人階層處于絕對的優勢地位,而中產階層稍弱,但實際上也處于社會的中上位置;“百姓”階層是村莊社會的底層,在各項社會特征指標都處于不利地位,經濟收入偏低、社會關系稀薄,只能依靠自己的勞動力和土地來獲得基本的生活保障,“百姓”階層中的貧弱階層更是掙扎在生活的基本線上,飽受各種社會壓力,是村莊中最為艱難的社會階層。
三、農村社會階層深層結構分析
社會階層的表層結構只能提供各個階層的社會特征指標,卻無法還原出立體、生動的階層關系畫面,進而妨礙了對農村社會結構甚至是性質的總體判斷。因此我們將通過對階層關系之間的動態考察來展現浙北農村社會階層的深層結構。這種分析實際上是一種理想類型分析,階層之間的橫切力量暫且未考慮在內。
(一)階層關系組合分析
浙北農村社會的五個階層之間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都會發生結構性的關系,“兩個階層之間的關系構成了一個階層關系組合”[19]。通過對不同階層關系組合的分析就可以大致了解村莊階層之間的關系情況,進而可以實現對階層動態結構的整體把握?!皢蝹€階層在社會結構和政治社會中的影響可能較小,但是階層組合就可能影響較大,在具體的階層關系中揪出這種階層組合對分析階層結構和村莊政治社會現象也是至關重要的?!盵19]也就是說,階層組合是指兩個階層之間的組合關系,階層組合分析就是觀察某兩個甚至多個階層組合在整個階層關系結構中的影響。
1.強富階層與富裕階層。強富階層是村莊社會中的主導階層,在村莊中積極參與政治,在富人治村的模式下,成為能夠直接參與村莊政治的社會階層。強富階層的生活世界不在村莊,與村莊的其他階層并沒有太多關系,只是與自己階層位置最為接近的富裕階層具有緊密關聯。由于職業上的一致性,同為企業主階層的富裕階層與強富階層之間存在著大量密切的經濟關聯,在生產、銷售、運輸、企業資金等方面均有業務合作,其中數個富裕階層農戶往往會與同一個強富階層農戶具有這種關聯,久而久之就由經濟關系擴展為社會關系以至形成一個固定的圈子。強富階層的消費行為不會對富裕階層構成階層壓力,富裕階層也直接參與村莊選舉,他們往往是強富階層競選村支書和村長的骨干力量,而自己則參選村兩委中的一般委員,這兩個階層平時也經常在一起吃飯喝酒,共同商議、決定村莊中的大小事務。強富階層和富裕階層實際上形成了緊密聯系的階層組合關系形態。
2.富人階層與中產階層。強富階層和富裕階層可以大體上視為具有階層同一性的富人階層,中產階層主要是企業主階層和經營階層,因此中產階層中的相當部分和富人階層具有經濟上的關聯,比如中產階層開辦的五金加工企業規模不大,但是在五金加工業利潤稀薄只能依靠擴大產量來維持利潤的前提下,龐大的資金周轉量就需要富人階層的協助,或是直接借錢或是需要讓富人階層作為向銀行貸款的擔保人。另外,富人階層具有中產階層所不具備的經濟信息和銷售渠道,中產階層經濟的發展需要富人階層的扶持;同時為了維系社會經濟關系,中產階層與富人階層之間不得不保持社會人情上的關系??傮w來看,中產階層無法脫離富人階層而獨立地維系自己的階層經濟地位,因此中產階層對富人階層具有一定的依附性。也就是說,中產階層需要與富人階層保持較其他階層更緊密的社會關系,但是中產階層在經濟體量上與富人階層相差甚遠,與其維系社會關系就必須感受并承擔較強的階層壓力。正是中產階層與強富階層之間的緊密的經濟利益關系,強富階層與中產階層的關系構成了村莊階層結構整體中最重要的階層關系組合。
3.中產階層與普通階層、貧困階層。村莊的中產階層不僅開辦手工作坊,而且往往還有其他的職業,如自己開手工作坊,兒子在村里跑運輸等等,因為開辦小型的手工作坊不足以維系家庭的繼續發展,而且也不需要全家的參與。中產階層中的相當一部分經營的具體職業較為多元,而且都是與村莊的日常生活消費經濟緊密相連,因此中產階層幾乎能夠接觸到村莊中的所有階層,并與其保持多方面的社會關系。但村莊中的普通階層、貧弱階層在經濟上有困難,有社會事務需要幫忙一般無法找中產階層幫助,因此中產階層與村莊普通階層、貧弱階層之間的階層關系均較為薄弱。從中產階層的社會關系來看,中產階層往往更多的是被迫地與富人階層發生社會關系,卻不會主動的與村莊的普通階層發生關系,和貧弱階層之間的社會關系就更少。中產階層的經濟生產與土地無關,其利益重心不在村莊,村莊社會秩序的好壞與其生活利益關聯甚小,其參與村莊事務主要是為了保持與富人階層的社會關系,而非基于本階層在村莊的生活利益。
(二)中產階層的地位分析
浙北農村經驗表明,強富階層和富裕階層的階層組合是村莊中最為明顯也是對村莊社會影響最大的階層組合。強富階層與富裕階層聯合起來,構成了村莊體制性資源的絕對掌控者和爭奪者,其他階層都不可能與他們進行競爭,僅就村莊政治而言,Z村的村兩委全部來自這兩個階層,這兩個階層掌握著村莊最大的經濟資本、權力資本和社會資本。
強富階層與富裕階層的階層組合和中產階層在整體上則構成了一種另外的階層組合,在這種階層組合中,那么從富人階層與中產階層的階層關系來看,中產階層中的企業主階層和富人階層具有階層特征上的相似性,中產階層中的經營階層需要依靠強富階層才能獲得足夠的經濟關系資源以保障經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富人階層和中產階層的階層組合與強富階層和富人階層的不同之處在于,富人階層和中產階層的階層組合的實質是富人階層對中產階層的機制性吸納。在村莊事務中,富人階層獲取大量的體制性資源來擴充本階層的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而中產階層通過對富人階層的倚靠甚至依附來完成自己經濟資本的再生產并進行社會資本的維系。
從總體上看,村莊中的中產階層具有社會階層結構中的中間位置,但是從階層關系來看則具有不同的特點,中產階層與富人階層的階層關系主要是中產階層為了保持自己的階層位置而積極向上,在忍受階層壓力中保持與富人階層的社會關系。從中產階層在連接富人階層與普通階層、貧弱階層之間關系的角度來看,中產階層構成了進行村莊層面的階層擠壓階層剝削的雙重關系。在村莊社會資源分配如宅基地指標分配中,富人階層和中產階層利用自己的經濟資本來對普通階層進行壓制,而具有體制性權力資本的富人階層在村莊治理中又無法解決普通村民的住房需求,由此便導致底層社會群體的強烈不滿,村莊多有發生的上訪便與此相關。
(三)階層關系的區隔化
總體而言,Z村的階層固化明顯,階層之間缺乏有效的流動機制和足夠的流動空間。強富階層、富裕階層和中產階層占有的是資本、廠房、機器;而普通階層和貧弱階層占有的是勞動力、耕地等,這決定了村莊的階層結構在總體上可以劃分為資本占有階層和無資本占有階層。經典社會理論家也視經濟資本為階層區分中最為基礎性的因素[20]。在Z村,經濟資本的有無既是村莊階層形塑的基礎性原因,同樣也是測量階層特征的重要指標??傮w來看,村莊社會的表層結構(5階層劃分)可以進一步揭示為社會的深層結構(2階層群體劃分或3階層群體劃分),即村莊社會在大體上由富人階層和底層階層構成,中產階層則構成了兩個階層之間的連接階層,但是由于中產階層的“積極向上”,富人階層通過對中產階層的“積極施壓”而成為決定村莊政治經濟社會結構的主導階層,中產階層并沒有發揮出在社會結構中的中間價值。
從深層結構來看,村莊社會各階層不僅嚴重固化,缺乏階層流動的可能性,并且在階層固化的基礎上,各個階層還進行著不斷的階層再生產。更值得重視的是,在社會階層固化的基礎上,基于不同階層之間的階層關系,強勢階層的階層組合使得村莊社會結構在整體上呈現出在中產階層與普通階層之間的具有的不可流通性和階層關系障礙,以至于整個村莊社會在階層結構中呈現出區隔化的傾向。
因此,本文將村莊社會中各個階層之間的嚴重固化和階層群體之間出現的弱階層關系化和無階層關系化稱之為階層區隔化本文所指的區隔具有更為廣泛的意義,是一種階層間的隔離狀態的總體表達,顯然并非僅指布迪厄意義上的基于文化消費和生活品位而進行的階層區別。 。階層區隔化不僅是指階層之間缺乏流動機制,也指階層之間缺乏良性的互動機制。在階層區隔化的基礎上,村莊社會強勢階層可以對弱勢階層進行階層壓制甚至是階層剝削,而階層怨氣在底層階層中不斷累積,以至于只能通過上訪等極端形式實現對村莊強勢階層的反抗或沖擊。由此,村莊階層關系更多地表現為無關系性而非互動性、沖突性而非可調節性,這樣村莊社會秩序的維系和村莊建設就容易陷入困境之中。當然這其中有更多的具體機制需要深入研究。
四、階層區隔化的村莊治理后果
(一)權力貨幣化與富人治村壓制“社會”
階層區隔化是本文對浙北農村社會階層狀況進行分析之后的結論,總體上可視為對浙北農村社會階層分化情況的總體性判斷。從2000年開始,浙北農村開始出現大規模的賄選。本文稱村莊強富階層為了爭奪體制性的權力位置不惜花費巨額資金向村民購買選票的現象為“權力貨幣化”。2008年Z村選舉時,現任村長為在選舉中擊敗競爭對手,竟然直接從銀行調運鈔車過來給1 000多位村民每人發放5 000元人民幣,最后成功當選村長。村莊權力貨幣化的主要原因是村莊政治選舉都是經濟實力雄厚的強富階層在參與,為了爭奪體制性位置村莊的強富階層必然會利用自己的經濟優勢來幫助自己在選舉中獲勝。一旦村莊權力貨幣化形成選舉的固定范式之后,村莊政治便出現了具有社會合法性的以經濟門檻為基礎的“新政治倫理”[21],于是村莊中的大多數人便自然被排斥在基層民主之外。
如果說富人治村僅僅是富人階層在經濟上獲得足夠的優勢后想獲得一定的政治地位,也無可厚非。富人治村模式中村干部在村莊治理中需要自己花費大量的資金來進行村莊的公共治理,以彌補村莊治理資源和經費上的不足;只要村民愿意被治理,那么依靠權力貨幣化的機制生產而出的村級組織也可能是不錯的治理模式。但是問題在于,富人治村的運作機制在于富人階層在政治和經濟上的一體化趨勢形成了對村莊普通階層的壓制機制。
富人階層基本上都是五金企業主,在五金企業發展中,隨著利潤空間的不斷稀薄化,五金企業只能依靠擴大生產規模來維持原有的利潤空間。企業主的強富階層需要土地來發展生產,于是在宅基地的競標中不惜巨額資金,不斷抬高宅基的價格,使得村莊的宅基地價格從6萬元/畝飆升至70萬元/畝,村莊的強富階層是為了發展生產,而村莊的普通階層是了蓋房給兒子結婚,這樣村莊中的普通村民幾乎無法得到原本被作為社會福利公共資源的宅基地。
在村莊社會階層區隔化之后,村莊的體制性權力產生已經高度貨幣化,只有少數富人才能玩得起昂貴的權力游戲,大多數村民被排斥在外。村民更多是為了獲得小額的經濟利益和為了維系和村莊強富階層的社會關系而銷售選票,而在投票中實際上并沒有政治參與感。但是,村莊的體制性權力一旦生產,村級組織對村莊權力的運作便具有高度的獨立性和趨利性,村莊強富階層為了獲得進行村級治理資金、擴展私人政緣關系并滿足自己階層內部的土地需求而不惜扭曲對宅基地的分配方式,采用單獨的市場化供給,最后以犧牲普通村民生活利益的方式來進行村級治理的運作。
(二)派性格局與治理阻滯
派性格局不同于派系格局,派系具有較為高度的組織化程度,派系組織內部具有能夠生長出派系領袖的組織機制,而派性格局的形成多來源于村莊政治中的政治人個體之間的政治張力,以政治人中心,形成松散的利益聯盟[22]。在村財鎮管的村級財政管理模式下,鄉鎮規定村莊中的財政需要由村兩委共同簽字才能進行使用,在進行村莊建設中和日常開支中,凡是要涉及到經費的使用的,都需要書記主任共同簽字,但是在實際中,兩方原本就是在社會階層區隔化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派性領袖,必然無法在村莊治理中達成共識;而每到兩委開會時,幾乎無法形成任何建設性的意見,而只好以不斷的爭吵來結束會議。村莊中兩派相互掣肘,最后的結果只能是村莊的公共事業難以發展,國家項目無法下村。
案例1:當地政府正在進行國家濕地公園建設,這對濕地公園沿邊的村莊來說是巨大的發展機遇。Z村原本地理位置優越,地方政府曾一度考慮將濕地公園的游船碼頭建設在Z村,因為當時村莊派性斗爭十分激烈,地方政府擔心將碼頭建設在Z村后工程很難按時完工,于是將碼頭最終選定在隔壁的W村。
案例2:村莊進行公共建設最主要依賴政府的項目支持和村莊內部土地、水面承包費的收取。浙江省經濟發達,每年向農村會提供大量的支農項目。村莊派性斗爭使得村莊的權力運作出現障礙,地方政府自然不會將項目投給村莊。派性爭斗激烈以至于正常的村級治理都無法進行,而村莊的派性斗爭也使得村莊的大量集體收入白白流失。
Z村共有3 000余畝水田和1 000余畝魚塘,一般需要向承包戶進行承包費的收取。但是村莊的派性斗爭使得王、朱兩派的人都向對方繳納承包費,而自己人更加不會對自己人收取承包費,于是普通村民見有人不交承包費,自己也不交納承包費,于是承包費好幾年都沒有收上來。
(三)階層區隔與派性格局消解中間價值
派性格局是撕裂村莊社會階層的橫切力,即村莊各個階層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參與王、朱兩人的派性格局,越是上層的社會階層往往參與的程度越深,很難有人能夠從中超脫出來。Z村的王、朱二人是10多年來的政治競選對手,兩人不僅自己參選,而且鼓動自己周圍的人參選。在選舉中,村莊的富人階層無法進行整個選舉的控制和操作,而需要中產階層的幫助,中產階層介入村莊政治斗爭之中的直接后果就是中產階層無法成為一個整體性的社會階層,而被派性格局分割為具有內在張力的社會階層的碎片。如果在階層的治理稟賦分析中納入派性格局的變量就會發現,派性格局成為了中農成長為村莊治理主體階層的消解力。富人階層與中產階層之間的階層關系對村莊治理具有巨大的影響。在派性格局中,中產階層不可避免地分為兩派甚至幾派,中產階層在經濟上需要富人階層為自己提供經濟援助、資金擔保和銷售信息供給,在政治上需要富人階層為自己提供各種幫助。中產階層盡管與村莊的普通階層存在較為廣泛的社會交往,但是富人階層對中產階層的主動吸納機制使得中產階層不僅需要在派性格局中有所選擇,而且在整體上需要積極向上,否則就無法繼續保持自己中產階層的位置。也就是說,中產階層在村莊的社會政治結構面臨無法超越的結構性制約,最終使得中產階層無法成長為具有治理主體性的中間階層,因此,中產階層盡管數量龐大,卻無法發揮中間價值,也最終無法成為村莊治理中的治理主體階層并成長為村莊治理中的社會擔綱者。
五、基層治理的時代轉型與中產階層的形塑
(一)基層治理轉型的演進
自清末新政以來,中國便開始了漫長的基層治理轉型。傳統時期中國基層社會的基本秩序機制是“皇權不下縣”的社會精英治理模式,鄉紳成為國家對社會進行治理的節點,而更重要的是國家不斷向鄉村社會進行儒家意識形態的輸入,使得村莊社會依靠費孝通所稱的“長老權力”來實行社會的禮治秩序[23]。國家則通過“作為制度的皇帝”與體系化的官僚系統來進行帝國的維系及其對農業社會的治理[24],有一套低成本高效益的社會控制機制。黃宗智所指稱的“集權的簡約治理”[25]能夠達成的一個原因在于,高密度的小農經濟體系使得傳統中國社會整體結構的高度同質化[26]。但是,清末新政至民國的鄉村政權建設不僅沒有成功完成國家政權建設的使命,反倒是由于贏利型經紀的存在造成了“國家政權的內卷化”[27]。20世紀30年代以來,國家權力開始不斷下沉,民國政府所推行的新縣制和保甲制并未實現國家權力對鄉村社會的成功治理,反而是造成了更多的“語言混亂”[28]。
中國共產黨的成功之處在于對社會基層群體的成功領導,使得村民率先揭竿而起反對當時的社會治理體制,通過革命的方式建立了新的國家政權。中國共產黨將“權力的組織網絡”扎根在農村從而在徹底替代“權力的文化網絡”之后[29],成功實現了國家權力在鄉村社會的建設并開始進行一種“全能主義”的治理模式[30]。告別集體主義時代所帶來的村莊社會巨變實際上是時代的大轉型,當國家全面向村莊社會后撤,國家治理社會的全能主義時代便徹底終結。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主義模式被村莊代理人體制全面替代,國家后撤至鄉鎮一級,而村莊社會開始進行基層民主建設和村民自治進程。國家對鄉村社會的治理更多的是依靠由村民自主選舉產生的村級組織,國家更多的是依靠農業稅費制度來進行一種代理人體制的治理。但是在稅費時期和村民自治這種客觀結構所形塑而出的村莊社會生態之下,村干部不可能真正兼任國家的“代理人”和村莊的“當家人”,于是村干部只好做好鄉村兩級之間的平衡術,村干部的這種行為被形象地稱之為村莊秩序的“守夜人”和村政中的“撞鐘者”[31]。也就是說,在以農業型村莊為經驗基礎的國家與農村的關系中,村干部實際上處于一種“雙重邊緣化”的結構性位置之中[32]。為了完成國家的稅費任務,在國家權力處于衰落的背景之下村干部不得不一反人民公社時期村干部的制度性工作方法,在向村民收取農業稅費的過程中軟硬兼施,使得國家在鄉村中的權力運作呈現出一種“正式權力的非正式運作”[33]。1990年以來,基層農業稅費負擔不斷加重,啟動于世紀之交的農業稅費改革開始不斷塑造出新的基層治理模式,使得基層治理逐漸從資源汲取型開始向公共服務型進行總體轉變。
(二)基層治理加速轉型中中產階層的形塑
鄉村治理的真正轉型在于農業稅費的取消,農業稅費取消之后,國家對農村社會的治理模式發生巨大的變化,地方政府從收益最大化的治理邏輯變為風險最小化的治理邏輯[34],農業稅費的取消使得鄉村利益共同體快速瓦解[35],而村級組織開始不斷喪失治權,村莊開始涌現出大量無法進行有效治理的上訪戶和釘子戶,村莊公共品無法有效供給、村莊糾紛大量上移、村莊公共建設陷入困境。
與此同時,伴隨著農民收入的多樣化和職業的多元化,村莊社會結構也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1980年代之前的農村社會還具有高度的均質化特征,但1990年代以來,村莊社會開始發生顯著的農民分化,農村社會的階層分化不斷清晰化。農業稅費取消之后,隨著村莊的土地流轉,村莊開始出現常年生活在村莊、種植規模中等和經濟收入中等的中農群體。中農階層實際上最具有治理主體的階層稟賦,并應該成為農村治理的主體階層。但是問題在于,中農階層具有數量不足、比例偏低、階層結構不穩定等階層缺陷,而且容易被國家的政策所消解掉[10]。
如果說農業稅費時期國家進行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目標在于完成國家工業化建設對農村資源的順利汲取和保持基本的農村社會穩定,那么現階段國家進行基層治理的目標則在于:一是實現對農村社會的良好建設,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二是繼續保持農村社會的穩定以繼續發揮農村社會在中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穩定器”與“蓄水池”的巨大戰略功能。因此,基層社會的治理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而國家的基礎治理依賴于適合的治理主體階層,那么國家基礎治理資源與農村社會中的治理主體階層的對接就成為重要的治理問題甚至是政治問題。
六、結 語
全國農村的調研經驗表明,目前廣大農村主導的治理模式是富人治村或強人治村甚至是“混混治村”[36],但這些治理模式的治理績效并不理想,不僅對廣大村民進行政治參與排斥而且通過對村莊體制性資源的壟斷而獲得大量的私利,不僅沒有實現村莊的良性治理,反而形成鄉村治理中的“分利秩序”[37]。與富人治村不同的是,農村社會中的中農階層在治理中則具有巨大的中農價值并進而有可能形成基層治理中的中農模式。因此,今后國家治理在基層治理模式的選擇和政策扶植中應該著力培育中農階層進入村級組織,以實現農村社會治理的良性化和村莊秩序的基本穩定。浙北農村的經驗表明,即使是在中產階層龐大的農村,因為其階層利益與富人階層的高度相關性和一致性以及其階層利益的非農化,使得中產階層作為治理主體階層被村莊的富人階層的吸納機制和村莊的派性政治格局所消解掉。但是,總體來看,中產階層或中農階層應該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治理主體階層,無論當下的治理現狀如何,國家都應該加大對農村社會中中產階層的積極培育,以使其成長為真正的村莊中間階層并使其能夠在村莊建設、村級治理中發揮應有的價值。
致謝:本文的調查與譚林麗、王海娟、張建雷共同完成,論文寫作受益于與調研組同仁的集體討論,特此致謝。
參考文獻:
[1] 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劉為,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5-45.
[2] 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26.
[3] 李強.“丁字型”社會結構與“結構緊張”[J].社會學研究,2005(2):55-73.
[4] 仇立平,顧輝.社會結構與階級的生產:結構緊張與分層研究的階級轉向[J].社會,2007(2):26-51.
[5] 黃宗智.中國的隱性農業革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93-209.
[6] 賀雪峰.鄉村的前途[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75-83.
[7] 陳柏峰.土地流轉對農民階層分化的影響——基于湖北省京山縣調研的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9 (4):57-64.
[8] 林輝煌.土地流轉與鄉村治理的階層基礎——以江漢平原曙光村為考察對象[J].中州學刊,2012(2):92-97.
[9] 劉銳.土地流轉、階層分化與鄉村治理轉型——基于湖北省京山J村的調查[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92-99.
[10] 賀雪峰.取消農業稅后農村的階層及其分析[J].社會科學,2011(3):70-79.
[11] 陳柏峰.中國農村的市場化發展與中產階層——贛南車頭鎮調查[J].開放時代,2012(3):31-46.
[12] 楊華.“中農”階層:當前農村社會的中產階層——“中國隱性農業革命”的社會學命題[J].開放時代,2012(3):71-86.
[13] 劉銳.農民階層分化與鄉村治理轉型[J].中州學刊,2012(6):89-93.
[14] 劉銳.中農經濟:微觀實踐與理論意義——湖北京山J村調查[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24-131.
[15] 賀雪峰.小農立場[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32-36.
[16] 盧富營.中國特色的非農化與農村社會成員分化[J].天津社會科學,2007(5):56-61.
[17] 盧富營.群山格局:社會分化視野下的農村社會成員結構[J].學術月刊,2007(11):22-27.
[18] 仇立平.回到馬克思:對中國社會分層研究的反思[J].社會,2006(4):32-35.
[19] 楊華.農村階層關系研究的若干理論問題[J].人文雜志,2013(4):108-116.
[20] 劉欣.階級慣習與品味:布迪厄的階級理論[J].社會學研究,2003(6):33-42.
[21] 林輝煌.富人治村與基礎民主:浙東個案考察[J].法律和社會科學,2012(10):63-88.
[22] 賀雪峰.新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25-29.
[23] 費孝通.鄉土中國[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69-75.
[24] 蘇力.作為制度的皇帝[EB/OL].[2014-02-25].http://www.guancha.cn/zhusuli/2013-09-29-175723.shtml.
[25] 黃宗智.集權的簡約治理——中國以準官員和糾紛解決為主的半正式基層行政[J].開放時代,2008(2):10-25.
[26] 黃宗智.華北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329-331.
[27] 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M].王福明,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 66-68.
[28] 朱曉陽.“語言混亂”與法律人類學的整體論進路[J].中國社會科學,2007(2):106-117.
[29] 強世功.法制與治理——國家轉型中的法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100-110.
[30] 鄒讜.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行動角度看[M].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69.
[31] 吳毅.“雙重角色”“經紀模式”與“守夜人”和“撞鐘者”[J].開放時代,2001(12):114-117.
[32] 吳毅.雙重邊緣化:村干部角色與行為的類型學分析[J].管理世界,2002(11):78-85.
[33] 謝立中.結構—制度分析,還是過程—事件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55-185.
[34] 賀雪峰.取消農業稅對國家與農民關系的影響[J].甘肅社會科學,2007(2):1-3.
[35] 賀雪峰.論鄉村治理內卷化——以河南K鎮調查為例[J].開放時代,2011(2):86-101.
[36] 陳柏峰.鄉村江湖:兩湖平原“混混”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98-134.
[37] 賀雪峰.小農立場[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213-216.
Abstract:The middle farm class is the main governance body class in China’s rural society and the important social class power for social stability. Further study found that the middle farm class’ structural position in rural governance is related to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rural social classes. Segmental incorporation of social classes leads to the situation in which a large number of middle class not only can’t play the role of “middle value” it should be in the village governance, it has been absorbed into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shaped by the rich managing village and factionalism pattern. Under the structural background of the rich managing village, the state’s rural policy should fully consider the village social stratum structure and strengthen the fostering of suitable class especially the middle class in order to make sure that the rural social public construction has a reliable governance body class.
Key words:middle farm class; class structure; class relationship; middle farm class; grassroots governance; class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