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在對河南省舞鋼市21個家庭農場進行實證調查的基礎上,以SWOT為分析模型,分別對影響家庭農場發展的內部優勢、內部劣勢、外部機遇和外部威脅進行統籌分析,認為家庭農場發展目前仍處在“幼年”階段,面臨諸多“成長的煩惱”,探索合理的發展策略尤為重要。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包括:土地流轉、多元化服務、信貸扶持、保險引導、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以及創優品牌諸方面在內的提升家庭農場發展的6項戰略對策。
關鍵詞:家庭農場;SWOT模型;農業經營模式
中圖分類號:F30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5)02-0140-06
我國家庭農場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經營形式,目前正處于幼年時期,它能否健康“成長發育”關乎農民切身利益、農業發展穩定乃至“四化協調”戰略能否穩步實施。目前學界就如何推進家庭農場的發展提出了諸多建議,尚缺乏對影響家庭農場發展因素的全面歸納,直接影響到決策的科學性和系統性。
為克服這一缺陷,本文將家庭農場視為一種獨立的市場經濟主體,在對舞鋼市現有21個家庭農場(涉及舞鋼市4個鄉和4個鎮)進行實證調研的基礎上,采用管理學經典的SWOT分析法進行分析。其優點在于可對研究對象所處的情景進行全面、系統、精準的研究,從而根據研究結果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及對策。
一、家庭農場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是戰略分析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以及對其發展影響最大的外部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進行分類并運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加以分析從而得出對策性結論。通過將影響家庭農場發展的諸種因素置于該框架下進行分析,便可得出推動家庭農場發展的相應戰略選擇。
(一)Strengths:家庭農場發展的內部優勢
內部競爭優勢(S)是指家庭農場在參與市場競爭中自身所具有的超越競爭對手的能力或提高競爭力的特有要素。本文將家庭農場的市場交易成本降低、注重產品質量、經營方式靈活視為三個最主要的競爭優勢。
1.市場交易成本較低。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產資料成本降低:家庭農場的規模經營可以使生產資料交易成本降低(以H家庭農場畝均小麥種植生產資料成本為例,見表1)。不難看出家庭農場在機耕、機收以及購買種子農藥等生產資料支出方面相對于個體農戶而言有了較大幅度的降低。二是用工成本降低:依據新制度經濟學的所有權成本理論,家庭農場實現了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一,從而實現委托人與代理人的高度重合,將代理成本降至最低;同時家庭成員的“利益函數”和“目標函數”具有高度同質性和一致性,決定了家庭成員集體決策成本也相對較低,在此我們將某家庭農場的用工情況與當地一家農業公司進行比較(見表2)。三是產品交易成本降低:與單個農戶相比,得益于大規模的種養殖經營模式,當地甚至外地許多經銷商和農產品公司通常主動登門家庭農場進行訂貨或是長期簽訂合同保證貨源,降低了尋找客戶的成本;與家庭農場簽訂長期合同的經銷商通常直接上門收貨又降低了交易成本。
2. 更加注重產品質量。規模化帶來商品化,商品化促進品牌化。依據舒爾茨關于農業生產力的理論,技術變化已成為實際收入的主要來源[1]。家庭農場為了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從而獲取更多的利潤,在農產品實現商品化之后,繼而積極考慮如何通過提升技術水平提高質量、打響品牌。尤其是在“無公害、可視化”農產品生產方面,已有許多農場走在了前列:其中T家庭農場目前正在小規模試經營的糧食作物,聘請當地中醫院研究人員,以花椒和中草藥等天然植物為原料配置天然農藥,并結合網絡以遠程實時可視的方式將農產品生產線置于“全程可視”模式下,讓消費者“買著放心、吃著安心”;F家庭農場的經營者自創辦家庭農場以來,多次遠赴上海浙江等地的農業科研院所學習現代葡萄種植技術,在自家農場進行嘗試。目前其自行培育的有機葡萄新品種,不僅掛果期提前且因果肉優質已有葡萄酒加工廠與其簽訂了訂購合同。
3. 經營方式靈活。農業生產對象是具有自然特性的生命體,因此農業生產與工業生產最大的區別在于前者的生產對象是有生命的且產品生產過程與生長過程基本吻合,而這種“農業勞動對象的生命性、生產的季節性、自然環境的復雜多變性和不可控制性等因素,都要求生產者收益與生產過程直接相關”[2]。與大型的農業公司科層式的管理體制相比,家庭農場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主體的經營方式實現了勞動者與經營者高度一體化,具有生產上的靈活性,故而能夠符合這一要求。同時家庭農場通常采取多種農作物復合經營方式(見表3),與通常經營單一產品的農業公司和合作社相比具有“船小好調頭”的優勢,能夠使其在某種農作物遇災害或市場行情不利時,與其他收益較高農產品實現盈虧互補不至于大規模虧損。
(二)Weeknesses:家庭農場發展的內部劣勢
競爭劣勢(W)是指家庭農場在發展過程和市場競爭中內部缺乏或做得不夠的因素,或指某種會使家庭農場處于劣勢的條件。本文認為資本存量低下、經營模式粗放、抵御風險能力較差是家庭農場最主要的三個“短板”。
1. 資本存量低下。經濟社會學家布迪厄的市場場域理論將市場看作是一種社會網絡結構,各類市場經營主體則要在市場場域中盡可能地爭取資源和機會。市場經營主體在市場網絡中的位置狀況和資本存量——主要包括經濟資本存量和社會資本存量,都對其在社會網絡中獲取資源和機會的能力產生制約。相對于大型農業公司和農業生產合作社而言,同樣作為經營主體的家庭農場經濟資本存量較小,基本來源于家庭收入積累且大部分轉化為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和地租支付,經濟資本存量薄弱使得家庭農場時常會陷于資金周轉不暢的困境[3];同時由于家庭農場繼承了小農戶的“分散基因”,無論從生產、管理、銷售各個環節上基本處于單干的模式,無法形成“連橫”的集聚優勢,在與批發商的博弈中,可能損失38.2%的利潤[4],以致其社會資本存量亦處于較低水平。
2.經營方式粗放。調研中發現,家庭農場經營者的經營理念相對于小農來說較為超前,但相較于合作社和農業公司,則相對缺乏良好的管理習慣以及緊隨市場動向的意識,經營方式粗放。一方面,家庭農場對于基本的收入支出賬目,幾乎不做記錄。受訪的21個家庭農場中只有一家對農場賬目進行了記錄,絕大多數農場主對于投入多少,生產成本多少,利潤多少等沒有明確詳實的登記。另一方面,農場經營者對農場發展往往缺乏科學規劃,仍采取以往的“市場跟風”的經營方式,缺乏對于市場信息的關注和在充分收集市場信息的基礎上對經營方向的規劃。對市場信息的后知后覺不僅可能導致錯失市場機會,還可能在產品市場銷售不利的情況下引發大規模虧損。
3.抵御風險能力較差。僅就人為不可控因素而言,安全事故頻發。家庭農場區別于小農戶的一大特點就在于其配備了較多大型的農業機械設備,操作時需格外注意安全隱患;同時由于保險意識淡漠和處于節約成本的考慮,農場主一般不會為雇工購買工傷保險,這就可能導致家庭農場一旦發生安全事故,農場主往往面臨破產的危險。F農場的經營者2012年就曾因雇工粉碎秸稈時造成右腳骨折而花費10萬余元,許多農場都發生過類似的事件。“前不久隔壁村一個經營煙葉的農場主,雇了幾名當地婦女采摘煙葉,由于天氣炎熱,在地里工作時間過長,2名婦女因中暑搶救不及時而死亡。家屬不依不饒,讓農場主給每人賠償50萬元,農場主不堪重負最終棄地而逃。”
(三)Opportunities:家庭農場發展面臨的外部機遇
外部機遇(O)是指家庭農場發展面臨的外部有利因素。把握好這些有利因素則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家庭農場的潛力,包括:家庭農場發展面臨的制度環境基礎、各級政府為發展家庭農場出臺的專項扶持政策,以及食品安全問題關注度日益提高三個方面。
1.制度環境基礎。主要包括土地流轉制度和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制度。若站在制度變遷理論的視角將家庭農場視為一種新的制度安排,那么它的出現需要其他相關制度提供環境前提。家庭農場與農戶的區別在于實現了規模經營,土地規模化集中是實現規模經營的基礎(見表4)。1949-1952年的土地改革及新中國成立后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徹底終結了農民租種地主土地的局面,同時也帶來了土地細碎化的負效應。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農業發展的正效應逐漸消散,土地細碎化問題日漸凸顯,土地流轉應運而生。而后相繼出臺的包括《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在內的一系列法律政策,進一步規范了土地流轉的程序和事項,使家庭農場大規模土地連片經營成為可能。以舞鋼市為例,2007年至2013年10月,全市土地流轉總規模已達到14.3萬畝,在土地流轉力度最大的棗林鎮,甚至出現了晃莊村、張卜莊等“無地村”。
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制度同樣為家庭農場的產生提供了前期制度基礎。它將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農業生產中解脫出來。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2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6 261萬人。家庭農場能夠大規模流轉土地也間接得益于這一制度。
2. 專項政策扶持。在農產品需求總量剛性增長、消費結構快速升級、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動,因農戶兼業化、村莊空心化、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而帶來的糧食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的背景下,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提出要“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創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環境,采取獎勵補助等多種辦法,扶持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這就第一次在國家政策層面認可了家庭農場作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身份。自其出臺以來,各地政府紛紛出臺了針對家庭農場的專項扶持政策。中央及各地政府的各項專項扶持政策無疑給家庭農場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制度政策保障。
3.食品安全問題備受關注。隨著收入水平日益提高,人們關注的目光已轉向生活品質的提升。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2008年中國每公頃耕地的化肥使用量達到468公斤,分別相當于美國、英國、日本、德國、法國和印度的4.54倍、2.25倍、1.68倍、2.92倍、3.20倍和3.25倍”[5]。全球民意調查機構蓋洛普發布了“2010年全球幸福度調查”數據,接受調查的中國人中,88%都認為讓人不安的食品安全是導致民眾幸福指數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農產品是食品的第一來源,較之小農而言,家庭農場由于進行規模化生產,往往擁有更加優越的條件專注農產品質量提升;同時由于經營方式呈現規模化態勢,因此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關注品牌效益,保持固定客源。這就給注重農產品質量的家庭農場創造了隱形的發展契機。
(四)Threats:家庭農場發展面臨的外部威脅
外部威脅(T)是指外部存在的某些能夠威脅家庭農場發展的因素,它們的存在對家庭農場的盈利能力和市場地位構成威脅。主要包括:土地流轉制度亟待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尚未健全、村莊治安環境有待提升。
1.土地流轉制度亟待完善。土地規模化是家庭農場經營的基礎。雖然土地流轉在制度上被予以肯定,但在現實操作中仍存在諸多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土地流轉程序復雜。家庭農場的土地流轉目前均采取“雙合同制”,即家庭農場經營者不僅要和流轉土地的農戶簽訂合同,還要與農戶所在村的村委會簽訂合同。且在流轉過程中有問題出現時很容易出現農戶與村委會互相“扯皮”的現象。這源于我國現行土地制度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二是流轉行為有待規范。那些土地流轉規模大的農場往往需要流轉幾個村子的土地,由于農場主對當地情況缺乏了解,在土地流轉環節,還出現了流出土地村莊以地形好、土質好、基礎設施優良的土地為“樣本”套得農場主訂金,而后實際流轉的卻是土質差、基礎設施缺乏的土地。這也與“現有立法無法滿足農業生產企業化經營的需要”有關[6]。
2.社會化服務體系尚未健全。家庭農場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應是包括金融、農機、農技、市場信息提供、經營管理培訓等服務在內的完整體系。調查中發現,雖然家庭農場在用工、種植、收割等幾個環節可享受農機合作社等組織提供的服務,但這些服務的提供者通常是一些發展水平較低、規模較小的初級服務組織,遠未形成體系;而包括農技、市場信息等內容的服務則更是鳳毛麟角;金融服務方面,條件要求極為苛刻,一位農場主訴苦說:“原則上雖然拿土地流轉合同可以質押貸款,但擔保人必須是吃‘公糧’的,而且每人只能貸5萬元,我貸40萬元得找8個國家干部,我上哪去找啊!”相關研究也顯示,“近11年來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總體水平呈現逐漸上升趨勢:其中農業機械化和農業信息服務水平增長最快;農業科技、產業化經營流通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服務水平增長緩慢;農業生產資料、農業金融和農業保險服務水平提高不明顯”[7]。
3.個別村民陋習有待糾正。一些村莊居民尚存在“小偷小摸”的陋習,也對實力薄弱的家庭農場構成了潛在威脅。流出土地農戶以往吃的都是自家種的糧食,已經習慣不用花錢買糧,農場經營者又不能時時站在田頭壟間看護,一些農戶便將“目光”瞄準了農場。一位將土地流轉出去的婦女這樣解釋自己的“隨意摘取”行為:“俺們村里土地全部包(流轉)出去了,以前的糧食都不用自己買,現在又不舍得花錢,只能到地里去拿點兒。”這種在其他農戶看來不是多大事的行為,卻有可能給家庭農場帶來致命傷害。“對于俺們這些農場來說,丟個三五千塊錢的東西太正常不過了!前幾天俺6畝地的花生一晚全部被盜,損失1萬多塊!”(某農場主)。W農場主也曾有過500畝辣椒和300畝紅薯半天之內被附近村民哄搶一空的慘痛經歷,直接經濟損失達180萬元。
二、推動家庭農場健康快速
發展的戰略選擇
通過對影響家庭農場發展因素的SWOT模型分析,接下來利用SWOT矩陣對推動家庭農場發展的戰略選擇進行歸納,具體分析見表5。
因此,就推動家庭農場發展的戰略選擇可歸納如下:
1.土地流轉方面:做好土地確權工作,試點推行土地股權化改革,加強土地流轉管理服務,為農場土地流轉提供法律政策咨詢、流轉信息發布等服務,充分發揮鄉鎮土地流轉平臺的作用;引導農場結合實際進行土地流轉,鼓勵有條件的家庭農場適度提高流轉規模,做好農場用地監測工作。
2.多元化服務方面:充分整合社會各類教育培訓資源,為家庭農場經營者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和經營管理培訓,提升農場經營者安保意識;加大對家庭農場偷盜行為的治理力度,做好宣傳教育工作,營造良好的農村治安環境;鼓勵家庭農場之間以及家庭農場與農業合作社、農業公司的合作。
3.信貸扶持方面:財政部門要設立家庭農場專項獎補資金;金融部門要加大對農場的信貸力度,簡化貸款手續,逐步擴大農場有效擔保物范圍,逐步推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
4.保險引導方面:對那些存在危險性工作的農場引導其購買工傷保險;政策性農業保險機構要針對家庭農場逐步開展農業保險項目,對于投保的農場財政部門要給予適當補貼。
5.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方面:要加快構建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為家庭農場提供低成本、全方位的服務。
6.創優品牌方面:鼓勵農場參加省級著名商標、名牌農產品、中國馳名商標等評選,鼓勵家庭農場走“綠色有機農產品”路線,對先進典型給予獎勵,引導家庭農場拓寬農產品的電子商務營銷途徑。
三、結 論
家庭農場是實現農業生產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的重要載體,是盤活農村土地資源、逐步提高農民收入、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力抓手,既發揚了傳統小農的優勢又凝聚了“大農業”的規模經營優勢,代表著未來中國農業發展的方向。當下家庭農場的發展還處在“幼兒”階段,雖已得到國家政策的認可和各地政府相應的資金、項目等政策扶持,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但也暴露出許多問題,能否克服自身種種“成長的煩惱”,同時經受住來自市場與社會的選擇與考驗,各地政府部門的扶持和具體戰略決策就顯得尤為重要。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部門,要充分認識到其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制度優勢和發展面臨的機遇,創造有利條件,充分發揮家庭農場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制度效應;同時又要注意規避和防范家庭農場發展面臨的威脅和挑戰,積極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規范市場秩序,化解不利因素,促進家庭農場的健康快速成長。
參考文獻:
[1] 西奧多·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梁小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85.
[2] 高強,劉同山,孔祥智.家庭農場的制度解析、特征、發生機制與效應[J].經濟學家,2013(6):48-56.
[3] 翁宏標,王斌會.中國分行業資本存量的估計[J].統計與決策,2012(12):89-92.
[4] 郭云濤.家庭農場的資本、市場與經濟效益[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1(2):56-61.
[5] 姜長云.中國糧食安全的現狀與前景[J].經濟研究參考,2012(40):12-35.
[6] 邵海.家庭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困境與經濟法對策[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1):106-113.
[7] 韓苗苗,樂永海,孫劍.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服務水平測評與制約因素解構[J].統計與決策,2013(3):142-146.
Abstract:Based 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21 family farms in Wugang of Henan province, using SWOT analysis model, we analyz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farms: the internal strengths, internal weaknesses, external opportunities and external threats, and fi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farms is still in the “infancy”stage, facing many “Growing Pains” and reaso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very important. On this basis we propose six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pgrading of family farms, including: land transfer, diversified services, credit support, insurance guid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social service system for agriculture and enhancement of excellent brands of products.
Key words:family farm; SWOT model; influencing factor; development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