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秀明
學術期刊的數字化掣肘與開放模式探索*
◎紀秀明
目前學術期刊數字化已經出現盈利被動與學術傳播的掣肘現象,學術期刊數字化不能對盈利亦步亦趨,而應著重考量學術影響力、專業化、公益化等多項特殊性,探索開放融合模式,組建非盈利化的數字期刊集群。
學術期刊;數字化;開放存取;非盈利化
目前,學術期刊實現數字化轉型已成重要趨勢,在數字化、新舊媒體融合語境下,如何基于學術期刊的特殊性與社會性,促進傳統學術期刊與新型媒體有效融合,探索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多元學術期刊數字發展模式,是學界亟需思考的問題。
現階段學術期刊的數字盈利模式基本是兩種,一種是數字內容的外包銷售,一種是自辦電子期刊發行。我國的學術期刊主要依靠前一種,即依托網絡媒介進行內容的數字化外包。就學術期刊數字盈利的實際分配模式而言,目前模式很單一,主要是學術期刊編輯部將期刊內容提供給網絡服務商,由網絡服務商在線進行數字版本銷售,所獲收入由二者按照約定分利。但目前的盈利分配權基本由網絡服務方把持,且缺乏第三方的監管和評估,使內容生產者的數字版權增值權失守。這種單一的盈利模式,“贏利能力不強,版權問題突出,是數字出版主要的桎梏”①。這使得學術期刊的數字盈利十分被動。
這種被動性所帶來的后果之一是目前學術期刊的數字盈利水平仍非常有限。盡管“以中國知網、萬方數據、龍源期刊等為代表的數字期刊企業,……在培養用戶閱讀習慣和廣告商對數字期刊認知的過程中,將逐步建立起持續有效的贏利模式。”②但是具體“誰在盈利”依然是個問題。事實上,統計數據顯示,作為出版主體和內容生產者的學術期刊的數字盈利份額不高,甚至十分微薄。
管興華、鄭芹珠對上海市科技期刊數字化的調研表明其盈利有限。“在‘來自數字化出版業務的收入占期刊全部收入的比例’調查項中,88.6%的期刊選擇了‘無’或‘很少,可以忽略不計’”。③此外,我們以現有11家CSSCI外語類核心期刊為例,其中與中國知網獨家合作的有《外語與外語教學》《山東外語教學》《現代外語》《外語電化教學》等8家,每家期刊年基本數字收入在2萬元左右,這個數值在期刊整體收入中所占份額普遍偏低。以《外語與外語教學》的收入與支出為例,2014年該期刊數字收入為2萬元,總支出為66萬元(含印刷費、稿費、外審費、建設費、工資等),數字收入與總支出相比為1∶33,而數字收入占總體收入的比例只有約10%;同時,數字化嚴重影響傳統期刊發行量,2007年與2014年相比,發行量下滑了約42%。
顯然,不論是學術期刊的數字盈利模式本身,還是其數字盈利所占總收入的份額,都存在很大的不足,與我們對學術期刊數字盈利的較高發展期待反差很大。
目前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化出版模式單一,基本局限于依托網絡服務商對數字化內容進行銷售。期刊數字化合同均由網絡服務商單方擬定,且這一合同基本將期刊的數字版權(連帶數字版權的系列衍生權利)全部轉讓給網絡服務商,這無形中形成了學術期刊的數字壟斷。而獨家合作的數字出版模式更凸顯了這種壟斷性,管興華、鄭芹珠的研究表明,30.88%的學術期刊與數字服務商簽訂了獨家合作協議。④獨家合作的模式目前越來越受到網絡服務商青睞,按這一趨勢發展,學術期刊的數字壟斷還將進一步加劇。
數字化是出版業包括學術期刊發展的必然趨勢。數字化有助于海量化信息的快速傳播。但是,目前數字化學術期刊盈利模式的單一性和壟斷性,忽視了學術期刊作為社會公共物品的重要屬性,與學術期刊的社會公益性相違和。不合理的數字化出版與盈利模式將會嚴重影響和桎梏學術期刊應有社會職能的發揮和發展,其負面效應將日趨明顯。
其一,傳統學術期刊作為學術傳播最為活躍的動態窗口,是聯系學者與學術圈的紐帶,當前的期刊數字化模式則無形中隔斷了這種聯系。與其他出版物不同的是,由于學術期刊的專業性,其讀者群是固定的,讀者群也是潛在的作者群。“作者—期刊—讀者”的關系有助于形成從內容出品到內容消費、再到內容轉化與再生產的良性學術循環機制。傳統學術期刊往往通過定向的銷售與征訂,聚焦和圈定固定的讀者群,這有利于期刊與其目標讀者的互動,并在形式與內容上更貼近其目標讀者,從而有助于推動良性的學術傳播循環。而學術期刊內容數字化后,若其后繼閱讀與下載等受眾使用環節由中間服務商隔斷、掌控,作為內容出版真正主體的學術期刊將失去與相當數量讀者的直接聯系,這不利于學術傳播反饋與學術內容再生產的開展,從而破壞了“作者—期刊—讀者”三者互動的良性循環機制的運行。
其二,數字期刊盈利與傳播渠道的單一或獨家壟斷,對于學術期刊的數字盈利和社會傳播形成事實上的掣肘。有償與局限性的數字化閱讀,并未給學術期刊自身帶來合理的盈利份額,反而造成學術期刊傳播的學術信息因商業化網絡服務而遇到傳播屏障和被壟斷。例如,對于沒有訪問權限或者數據購買范圍不廣泛的科研機構和學校而言,就造成學術信息的遮蔽和疏漏,進而會影響到這些地方獲取所需的學術信息,不利于其學術研究的開展。其結果是,學術期刊的社會公共服務性、學術傳播公益性、學術期刊傳播應有的學術開放性均會受到嚴重影響。
學術期刊推動學術信息公開傳播與交流,促進學術研究的開展,具有重要的社會公共服務職能,應更為重視社會效益和社會影響。當前份額不高的數字盈利狀況不應桎梏學術期刊的發展。在數字化潮流中,學術期刊應追求兼顧其學術開放性傳播職能的數字出版方案,不能以實現滿意的數字盈利為唯一的價值取向,不能當市場的奴隸。
當今世界傳媒業正處于深刻轉型的時代,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已是時代大趨勢。融合的實質是傳播新技術與傳統內容業的打通、整合,更是二者整合之后在生產效率、盈利能力、社會效益上的整體提升。⑤為推動數字時代學術期刊的良性發展,我們認為,目前仍應繼續探索、完善現有數字盈利模式,但更為重要的是,鑒于學術期刊出版的特殊性和學術開放性的需求,學術期刊的數字化應該更注重其公益性與開放性,應以數字技術為手段,內容為王,尋求融合發展之路,探索建立開放融合、非盈利性的數字運營模式。我們強烈提倡,學術期刊數字運營模式的構建采取兩方面策略:開放存取、組建非盈利的數字期刊集群。
1.學術期刊的開放存取
開放存取是出版業針對讀者商業閱讀屏障所拓展的新閱讀模式,主張作者支付出版發行費用,終端用戶免費閱讀。數字化新媒體采用這種開放存取模式后無疑能最大限度地擴大讀者群。與其他出版形式相比,開放存取具有學術信息豐富、易于訪問、網絡傳播迅速、用戶免費獲取、可全文利用等特點,受到學術期刊出版界的重視。
有研究表明,學術期刊是否開放存取與其影響力關聯緊密,開放存取有助于學術期刊提升其學術影響力。程維紅、任勝利、路文如經過數據統計分析指出,開放存取期刊的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和即年指數的5年平均增長率分別高于非開放存取期刊7.3、6.2和59.0個百分點。⑥雖然目前學術期刊中開放存取期刊的比例還非常少,但開放存取已經成為學術信息傳播的重要發展趨勢,學術期刊也應該以更開放的理念,積極發展開放存取期刊,處理好效益、傳播、影響力的關系。
目前,為了尊重和維護學術期刊科研成果的社會傳播性與檢索的普及性、便利性,我國學術期刊界已開始積極打造和完善數據開放存取平臺。比如,以中國社會科學報刊網為基礎平臺建立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其定位是“公益、開放、協同、權威”,已成為我國國內最大的公益性社會科學期刊數據庫和社會科學開放獲取平臺,將能有效實現學術資源的開放共享,為學術研究提供有利的基礎條件,并促進學術成果的社會傳播。⑦在2013年7月上線時,該學術期刊數據庫就已與425家學術期刊建立免費合作關系,已累計完成3.2萬篇期刊論文、6600多位專家、750個學術機構、4萬多張圖片等數據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入庫。⑧對于這些資源,中國社會科學數據庫提供信息檢索、在線閱讀、論文全文下載、整本期刊下載等公益性學術服務。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內學術期刊開放存取的探索和推廣具有一定的本土創新與延伸性——如嘗試推行將作者費用支付轉化為出版者支付,而終端用戶無償閱讀的模式。
2.非盈利化的數字期刊集群
美國的邁克爾·波特教授1990年提出了產業集群化理論,產業集群原指特定專業領域內,系列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并形成強勁、持續的競爭優勢的現象。集群化的最大優勢莫過于集群各部分的自我強化,這根源于集群所有主體要素在專業趨同與共向性基礎上的互動、競爭發展以及疊加效應。集群化已是學術期刊數字化的重要策略,依托網絡平臺實現數字化集群,可以提升數字期刊集群的整體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1世紀初,中華醫學雜志協會就開先河率先建構了專業化的醫學學術期刊群,在數字運營上取得了經濟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而隨著學術期刊界在數字化進程中對期刊影響力和公益性認知的逐步深化,目前數字期刊集群漸漸出現非盈利化趨勢。
非盈利性的期刊集群基于專業類同性與互補性,以門戶網站為平臺,整合專業學術力量和資源,能提供包含多數加盟期刊資源的內容數據庫,能為受眾提供更為便捷和有效的免費資源攝取平臺,并可同時打包提供免費的行業或學術資訊信息等多種資源。目前,專業性、集成性與免費存取日漸成為非盈利學術期刊集群的生存基礎與巨大動力。近年來比較明顯的例子有中國光學期刊數字群、地學期刊數字群、中國社會科學期刊群、上海法學期刊聯合群等。數字期刊集群非盈利化后,可以整合專業學術力量,擴大學術資源容積,簡化學術資源獲取途徑,縮短學術傳播時效。以地學期刊數字群為例,“地學期刊群的門戶網站年點擊量已達到數百萬次,大約是集群化以前的十倍之多。”⑨這表明,非盈利化的數字期刊集群可以極大地推動學術傳播的深化,促進學術影響力的提升,是較為理想的學術期刊數字化發展模式。
(紀秀明,大連外國語大學學報編輯部副編審、博士)
*本文系2014年度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立項課題“當前國內核心期刊評價體系缺陷及人文期刊應對機制研究”(2014LSLKTWX-08)的研究成果之一。
注釋:
① 劉愛民.數字出版贏利情況究竟如何?[N].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2014-03-04(6).
② 石峰.中國期刊數字化的現狀和未來——在第二屆亞太數字期刊大會上的演講[J]. 傳媒,2011(2):9-10.
③④管興華,鄭芹珠,黃文華,魏莎莎,吳一遷,林琳,張秀峰,于杰,鄭繼成,童菲,楊蕾.上海市科技期刊數字化盈利模式現狀及對策[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5):858-861.
⑤ 人民日報社編.融合元年——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年度報告(2014)[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7.
⑥ 程維紅,任勝利,路文如,嚴謹,王應寬,方梅.中國科協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第四章)[C].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編.中國科協科技期刊發展報告(2011)[A].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38-240.
⑦ 數據庫介紹.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EB/OL]. http://www. nssd.org/about.aspx?id=7.
⑧ 雷宇.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上線[N].中國青年報,2013-07-19(06).
⑨ 李文珍.學術期刊群:非營利發展道路[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09-22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