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倫, 胡海波
(南京林業大學 南方現代林業協同創新中心,江蘇 南京 210037)
南京市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現狀與措施體系
吳雨倫, 胡海波
(南京林業大學 南方現代林業協同創新中心,江蘇 南京 210037)
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措施體系;南京市
經濟的高速發展不可避免地對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其中小流域生態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需求日趨增加。簡述了生態清潔小流域及其建設的概念,針對南京市近郊小流域治理的現狀與成效,詳述了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措施體系。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周邊許多小流域持續受到脅迫,產生淤積增多、防洪排澇能力下降、污染嚴重等問題,嚴重影響到小流域的生態功能,小流域治理成為十分緊迫的戰略任務[1]。
小流域是指以天然溝壑及其兩側坡地形成的封閉集水區域[2]。從生態學角度剖析,小流域與生產者(自養生物)、消費者(異養生物)、分解者(還原者)、非生物因子相聯系,具有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等功能,小流域的土壤侵蝕量、營養元素含量、林草覆蓋率、徑流系數等各項指標會隨著生態系統內成分功能的改變而發生變化[3]。
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是以小流域為單元,以流域內水、土地及生物資源承載力為基礎,堅持生態優先、人與自然和諧、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治理水土流失、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的基礎上,建設生態修復、治理、保護三道防線,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水資源,在保證流域內糧食安全的基礎上,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區域經濟,使生態系統處于良性循環狀態[4]。
2.1 自然概況
南京市位于江蘇省西南部,地處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夏季炎熱且雨量充沛,冬季寒冷干燥,夏冬風向變化明顯;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水資源極為豐富,水面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11.40%。南京城內的兩大水系是秦淮河與金川河,秦淮河全長110 km,分內河和外河,由東向西橫貫市區,流域面積有2 600多km2;第二大水系金川河流域包括內、外金川河和護城河,全長10.7 km,貫穿城區北部,匯集地表徑流和生活污水從下關段南岸流進長江。
2.2 南京市小流域治理面臨的主要問題
2.2.1 水土流失嚴重
受季風氣候和夏季熱帶氣旋的影響,汛期(6—9月)降水強度大而集中,易造成土壤侵蝕;城市化進程加快引發的大規模土地、森林等資源的開發利用,亦會加劇水土流失,導致流域發生泥沙淤積、河道堵塞、防洪隱患增加、生態失調。南京市水土流失面積和土壤流失量在江蘇省各市居首位,全市輕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積達897 km2,這些區域生態環境比較脆弱,一旦遇到較大的降水或不當的開發就會加劇水土流失。
2.2.2 水環境污染嚴重
水污分流工程未全面落實到位,大部分污水直排河道,加之大量使用的氮、磷、鉀等肥料和農藥隨徑流流入江河湖庫,造成大面積的水體污染,小流域水環境污染嚴重。2013年,玄武湖水質處于Ⅴ類水平,未達到規劃的Ⅳ類標準(見表1)。

表1 玄武湖2009—2013年主要污染物年均值 mg/L
2.2.3 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超越極限
在城市發展進程中,先污染后治理、重開發輕保護的粗放型開發方式,使得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超越極限,加劇了水土流失和生態退化。輕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13.61%,年土壤流失總量266萬t,造成土壤表層有機質下降,涵水能力減弱[5]。2013年,全市監測水環境斷面(點)263個,82個斷面水質未達到功能類別標準,不達標率31.2%[6]。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植被恢復、河道疏浚等工作跟不上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
2.2.4 小流域治理規劃缺乏整體性
小流域治理規劃屬于綜合整體規劃,但因其實施主體、治理標準、部門職責、施工期限等存在差別,大多數小流域治理規劃由水利部門單獨實施,缺乏整體性。
2.2.5 預防保護和監督執法不到位
由于預防保護和監督執法力度不夠,部分已治理的地區出現了亂砍濫伐、毀林造田、陡坡開荒等現象。如六合區的唐公山有著高郁閉度的林木,卻因其左側山體的林木被砍伐,坡面出現侵蝕溝,唐公山水庫的水質也因此受到威脅。
2.3 南京市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成效
2000年以來,南京市已投入水保專項資金1.75億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27 km2,共建成生態清潔小流域21條,初步形成了江寧區谷里水庫、金牛洞、朱門、石塘、老丘口,溧水縣環山河、傅家邊、九塘、西塘,高淳縣荊山、游子山、椏溪國際慢城,六合區金牛山、大泉,浦口區余沖等一批典型生態清潔小流域,同時也建成了高淳區石墻圍村、溧水區焦贊石村、江寧區姚家村、六合區長江村、浦口區費渡村、棲霞區合新村等一批典型“水美鄉村”,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7]。這些生態清潔小流域不僅水質明顯改善,地表水全部達到Ⅳ類以上標準,而且水土流失也得到有效控制。監測數據顯示,2001—2010 年與1997—2000年相比,全市年土壤侵蝕總量已由年均336萬t減少到266萬 t,年均土壤侵蝕模數由2 604 t/km2降低到2 443 t /km2。53個廢棄露采礦山宕口得到整治,禁采區實現復綠,保護了生物多樣性,提高了環境質量;景觀農業、零污染蔬菜水果栽培等生態綠色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當地村鎮經濟,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8]。
3.1 南京市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模式
南京市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目標是發展經濟、促進新農村建設及人民致富;治理項目上重點關注了資源、資金、項目三者的整合;在治理實踐中點、線、面兼顧,多層次、全方位開展了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7]。
3.2 南京市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措施
以保護水生態環境為重點,輔以河道整治、生態修復、流域監測等措施,堅持修復為主、防治并重、因地制宜等原則,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
3.2.1 政府高度重視,各部門通力協作
南京市制定了《南京市水利現代化建設行動計劃》,明確了小流域治理中各相關部門的分工與職責,要求水利、水保、林業、國土、環保等部門統籌規劃,保證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規劃的整體性。
3.2.2 規劃先行,明確建設目標
2012年7月,南京市編制了《南京市水利現代化規劃(2011—2015年)》,編制完成的《南京市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方案》,確定了南京市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基本原則、總體布局、方案內容及保障措施,深化水土流失治理,突出生態修復、水環境整治、人居環境綜合治理、生態農業建設和面源污染控制等重點工程,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生態清潔小流域示范亮點[5]。編制的《南京市水土保持規劃》,要求大力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技術、定量監測與分析研究工作。開發研制了“南京市水土保持GIS”,可準確掌握小流域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面積、土地利用情況。
3.2.3 以“3S”為支撐,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小流域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運用“3S”技術,不僅可以實時、準確、便捷地獲取信息,而且能夠存儲并精準分析空間數據,保證對小流域治理工作進行實時監測和統籌規劃。GPS能夠精準定位;RS可利用GPS提供的坐標準確高效地調查搜集小流域的遙感影像;GIS系統通過對RS提供的遙感影像分析,可以獲得各項指標,建立資料庫及小流域水土流失狀況預測模型。通過“3S”技術所得出的成果可為政府的小流域治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3.2.4 因地制宜,實施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
(1)實施中小河流整治、塘庫疏浚擴挖工程,提高防洪排澇灌溉能力,維系河流良好生態系統,實現水清岸綠、生態自然的目標。疏浚原有塘庫,擴大流域水面,挖除河道泥沙,提高塘庫蓄水容量,加強河道管理。截至2013年,高淳累計疏??h鄉河道1 045 km,疏浚土方2 382萬m3,整治村莊河塘1 994個,疏浚土方1 649萬m3。椏溪鎮在對塘庫泥沙進行挖除清理后,還營造生態護堤林,建設了“水鄉慢城”。溧水對環山河采用分區治理模式,上游營造水土涵養林,中游疏浚擴挖,提高河道防洪蓄水能力,下游修建田間灌排、引水工程等,初步建成了環山河生態清潔小流域。江寧區全面完成了河道疏浚整治任務,共疏浚土方1 055.1萬m3[9]。
(2)實施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實施封育中齡林、改造林相等措施以改善林分結構,并對坡耕地進行改造。以林草措施為主、工程措施為輔,減少土壤侵蝕,將小流域內平均土壤侵蝕模數控制在200 t/(km2·a)以內,使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程度達到85%以上,林草保存面積占宜林宜草面積的70%以上[8]。
(3)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實施生態補水,合理配置水資源,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推進濕地修復與污水治理,提高小流域自凈能力和生態修復功能。對小流域周圍不能達標排放的污染企業進行搬遷。結合國家森林城市的要求,封山育林,植樹植草,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
(4)實施水環境整治工程。采用厭氣池發酵、高溫堆肥等處理辦法,對生活垃圾進行集中管理。對污水進行處理,不能循環利用的污水應處理達標后排放,使廢污治理率達到80%、污水回用率達到90%。修復流域水生態,提高其自凈能力,使地表水質達到Ⅳ類以上標準。
(5)實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嚴格控制流域內化肥、農藥的施用種類和施用量,鼓勵施用農家肥和畜禽糞便的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農用薄膜回收率達到90%以上[10]。建設人工濕地及植被緩沖帶,種植具有生態凈化能力的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過濾、凈化、吸收、分解農業污染源,切斷農業污染流入河流、湖泊的途徑[11]。
(6)實施生態清潔小流域經濟發展和水生態文明建設工程。將各個相鄰的生態清潔小流域連貫起來,形成自然、優美、龐大的綠地生態系統。大力倡導低碳生活和綠色生產,充分利用小流域周邊人文歷史遺跡、生態優勢,開發集生態、人文、景觀為一體的生態農業及生態旅游業,促進經濟和生態文明發展,提高居民收入。全面開展水生態文明教育,促進生態清潔小流域的保護與建設。
(7)實施小流域監測。逐步完善水土保持監測手段和方法,及時發布監測公報。在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過程中運用“3S”技術對各個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量、水質變化情況、徑流泥沙量進行實時監測,并及時分析其保水保土效益、綜合減污效益、社會經濟效益等。
3.2.5 加強監管,預防與治理并舉
2013年成立了江蘇省首家市級水土保持管理中心,強化了南京市水土保持人員、配置、設施與管理。編印了《南京市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報指南》,加強生產建設項目管理。編印了《南京市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方案》,以建設南京市特色生態清潔小流域為目標,對目標流域進行水土流失與水污染治理。頒布實施了《南京市水土保持辦法》,及時調整發布了《關于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劃分通告》,明確劃分了南京市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為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和審批提供了依據。從南京市小流域自身的特點出發,開展“南京市中小河流健康預警及康復措施研究”,采取針對性措施對問題小流域加以修復,營造良好的小流域生態環境。
[1] 朱雷,劉琴,周思迪,等.小流域河流綜合治理的研究[J]. 環境科學與管理,2009,34(5):135-137.
[2] 金守存,王靜. 小流域經濟發展的途徑和方法[J]. 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13-15.
[3] 王震洪,段昌群,張世彪. 從生態經濟觀論小流域及小流域綜合治理[J],生態經濟,1997(6):22-26.
[4] 張樹華.北京市生態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7:4.
[5] 程瀛,吳卿鳳. 清水悠悠靚鄉村[N]. 中國水利報,2013-11-26(04).
[6] 南京市環境保護局.2013年南京市環境狀況公報[N]. 南京日報,2014-06-05(A09).
[7] 韋鳳年,張瑜洪,吳卿鳳,等.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 服務南京生態文明建設——訪江蘇省南京市水利局局長張孝科[J]. 中國水利, 2013(20):58-59,62.
[8] 王凱. 建設生態清潔流域 構建“人文綠都”南京[J]. 中國水土保持, 2013(1):3-4,71-72.
[9] 王云來,江寧.水利讓生活更美好[N]. 中國水利報,2013-06-18(05).
[10] 畢小剛,楊進懷,李永貴,等.北京市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的思路與實踐[J].中國水土保持,2005(1):22-24,55.
[11] 陳國成,黃輝,王亮.福建省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的探索與實踐——以泉州市洛江區馬甲仰恩為例[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124-127.
(責任編輯 張培虎)
國家林業局長江三角洲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項目(2001-5)
S157.2
A
1000-0941(2015)08-0018-03
吳雨倫(1990—),男,江蘇南京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林業生態工程;通信作者胡海波(1964—),男,江蘇寶應縣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方面的教學與研究。
201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