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學雙,費志剛,肖啟國,王 智,譚 娟,肖 勇
(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眼科,湖南衡陽421001)
高度近視并發白內障行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后黃斑區的OCT觀察
袁學雙,費志剛,肖啟國,王 智,譚 娟,肖 勇
(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眼科,湖南衡陽421001)
目的應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觀察高度近視并發白內障患者行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術后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的變化情況。方法回顧性分析2014年3~11月在該院行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的68例(83眼)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30例(40眼)高度近視并發白內障患者為觀察組,38例(43眼)單純老年性白內障患者為對照組。術前,術后1、4周行所有術眼的最佳矯正視力及黃斑區OCT檢查。結果術后1、4周對照組患者的術后最佳矯正視力均優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340、3.226,P<0.05)。觀察組術前黃斑中心視網膜凹厚度為(152.20±17.08)μm,術后 1周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為(192.90±22.46)μm,二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827,P<0.05);而術后4周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為(155.20±16.01)μm,與術后1周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679,P<0.05);術前與術后4周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2.510,P>0.05)。對照組術前,術后1、4周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分別為(239.40±14.04)、(236.90±12.13)、(241.30±13.75)μm,三者兩兩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264、0.189、4.700,P>0.05)。結論高度近視并發白內障患者行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后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較術前明顯增加。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是估計高度近視并發白內障患者術后視力恢復的重要指標。
白內障/治療; 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 黃斑/病理學; 視網膜; 近視; 手術后期間; 體層攝影術,光學相干
高度近視由于解剖結構及環境因素多伴眼軸長、眼球壁薄,即使不行任何手術均可發生許多足以使視力完全喪失的并發癥[1]。高度近視并發白內障患者行超聲乳化吸除術后視力恢復也存在著諸多潛在的影響因素,術后視力恢復不僅與黃斑區中心凹視網膜厚度有關,而且與視網膜各層特別是視錐視桿細胞層和視網膜色素上皮層結構和功能完整性有關[2-3]。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利用非接觸性快速高分辨率掃描,可檢測出視網膜每一層的細微變化,從而進一步評估高度近視并發白內障患者的手術風險、術后療效和視覺質量的改善情況,并提供客觀的參考依據。為觀察高度近視并發白內障患者行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術前后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的變化情況,本研究對2014年在本院行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患者68例(83眼)進行了OCT觀察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4年3~11月在本院就診的屈光度大于-6.00 D、眼軸大于26 mm[4]的高度近視并發白內障患者30例(40眼)作為觀察組,患者平均年齡(52.6± 9.8)歲,術前最佳矯正視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0.02±0.03,術前綜合驗光(-10.17±2.14)D,人工晶狀體設計(7.54±4.63)D。另選取同期就診的單純老年性白內障患者38例(43眼)作為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62.6±5.3)歲,術前BCVA 0.20±0.06,術前綜合驗光(-1.50±0.23)D,人工晶狀體設計(22.05±1.78)D。兩組患者術前均完善白內障相關檢查,術前3 d常規局部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術前68例患者均需排除合并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青光眼、視神經病變、角膜病變等。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 充分散瞳,常規消毒鋪巾,用0.4%鹽酸奧布卡因滴眼液滴入術眼結膜囊做表面麻醉3次,在3點或9點鐘方位做輔助切口,注入黏彈劑,再做上方約3.0 mm的自閉式角鞏膜隧道主切口,連續環形撕囊,直徑約5.5 mm,充分水分離及水分層,采用改良式破核術超聲乳化吸除晶狀體核,抽吸晶狀體皮質,于囊袋內植入一片折疊式后房丙烯酸人工晶狀體,吸除前房及囊袋內殘余黏彈劑,密閉切口。術眼涂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并眼墊遮蓋,術畢。手術均由經驗豐富的眼科手術醫生操作,均順利完成。
1.2.2 觀察指標 術前,術后1、4周測視力和行黃斑區OCT檢查(儀器為德國Zeiss公司生產CirrusTM HD-OCT 4000,檢查參數為掃描模式512×128,掃描區域6.0 mm× 6.0 mm,探測深度2 mm)。OCT采用軟件自帶的功能模塊對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進行測量;同時觀察并記錄黃斑中心凹形態、視網膜各層面的變化情況。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情況比較 術后第1天觀察組出現角膜水腫15眼,房水閃輝12眼;對照組出現角膜水腫5眼,房水閃輝3眼,均于術后1周時基本消失,無其他術后并發癥。術后1個月所有術眼角膜均透明,無炎性反應,人工晶狀體位置良好。
2.2 兩組患者術后BCVA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術后視力均有不同程度提升,術后1、4周對照組術后BCVA優于觀察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2.340、3.226,P<0.05)。觀察組術后4周的BCVA優于術后1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964,P<0.05)。而對照組術后1周與術后4周的BCVA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167,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BCVA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t=2.340、3.226,aP<0.05;與同組術后1周比較,t= 2.964,bP<0.05。
組別 眼數(n) 術后1周 術后4周觀察組對照組40 43 0.33±0.15a0.80±0.21 0.40±0.22ab0.81±0.13
2.3 兩組患者OCT檢查結果比較 術前兩組83眼黃斑區形態未見明顯異常。術后發現觀察組40眼中有4眼術后發生黃斑區形態改變,其中1眼黃斑區視網膜劈裂,1眼視網膜神經纖維層脫離,2眼黃斑水腫。對照組43眼黃斑區形態術后無明顯變化。
2.4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變化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1周的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較術前有所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827,P<0.05);而術后4周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較術后1周變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679,P<0.05);術前與術后4周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2.510,P>0.05)。對照組術前,術后1、4周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分別兩兩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264、0.189、4.700,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黃斑中心視網膜凹厚度變化比較(±s,μm)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t=2.827,aP<0.05;與同組術后 1周比較,t= 2.679,bP<0.05。
155.20±16.01b241.30±13.75組別觀察組對照組眼數(n) 術前 術后1周 術后4周40 43 152.20±17.08 239.40±14.04 192.90±22.46a236.90±12.13
OCT作為一種目前比較先進有效的影像成像技術,已廣泛運用于眼科中各種疾病的診斷與觀察分析。常規的直接或間接檢影鏡、眼部B超只能簡單地觀察視網膜有無變化,而且眼底熒光造影檢查也只能了解視網膜和脈絡膜血管有無滲漏,評估視網膜循環問題,對黃斑功能及每層視網膜的評估相對比較局限。OCT能夠清楚、直觀地顯示視網膜每個層次的結構,闡明視網膜與玻璃體有無牽拉關系,并能定時定量分析每一層視網膜厚度的變化情況,尤其是黃斑區視網膜的結構,有利于發現視網膜功能的早期損害。
隨著醫療的進步,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術和人工晶體植入術技術的日趨成熟,越來越多的白內障患者通過手術能夠恢復比較理想的視力,改善其生活質量[5]。在超聲乳化吸除術中存在許多影響視力恢復的因素,其中黃斑水腫是影響其術后視力恢復的關鍵因素[6]。據早期Sorr等[7]研究表明,超聲乳化吸除術后發生黃斑囊樣水腫一般發生在術后6周左右達到高峰。故本研究中,對照組即單純性老年性白內障患者術后1、4周行OCT檢查均未發現明顯黃斑水腫,表明目前先進的超聲乳化技術和眼科醫生豐富的手術經驗,使發生術后黃斑囊樣水腫的概率大大降低,進而使視力恢復得也相對良好。
由于高度近視易出現病理性視網膜病變,其組織病理學機制為視網膜神經上皮層、色素上皮層、感光細胞層及脈絡膜層發生萎縮及變薄,光感受器細胞出現凋亡,在黃斑區最為明顯,其將導致中央視功能損害而出現不可逆的變化[8-9]。因此,高度近視并發白內障患者行超聲乳化吸除術更易發生影響視力的許多并發癥。本研究中觀察組即高度近視并發白內障患者行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術后1周的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較術前有所增加,考慮與高度近視本身眼部基礎較差,抵抗力下降有關。而觀察組術后4周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與術前比較無明顯差異,說明隨著時間的推進,眼球內部結構、內環境趨于穩定,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也恢復正常。通過OCT檢查發現,觀察組40眼中少數患者術后出現黃斑區視網膜形態的微小變化,其中1只術眼出現黃斑區視網膜劈裂,考慮可能與術中眼壓改變、前房涌動對眼后段的牽拉有關;2只術眼黃斑區出現水腫,視網膜厚度增加,考慮可能與血-房水屏障和血-視網膜屏障對視網膜的影響及術中超聲能量的損傷、眼內灌注量的增加等情況導致術后眼底的改變有關;1只術眼黃斑區出現視網膜神經上皮層與色素上皮層脫離,可能與術中前房涌動欠穩定、超聲能量致使液化的玻璃體牽拉后界膜,使其脫離有關。
鑒于高度近視并發白內障患者有眼軸長、眼球壁薄、前房較深、晶狀體懸韌帶松弛等原因,故相對于單純老年性白內障而言,對高度近視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術的技術要求更加嚴格。通過本研究結果作者認為:(1)對于眼軸過長的患者,術中需靈活處理灌注瓶高度,控制前房的灌注液流量,以維持前房穩定,減輕晶狀體懸韌帶的張力,避免玻璃體的劇烈震動;(2)術中應選擇恰當的超聲能量,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角膜內皮細胞的損傷及丟失,避免血-房水屏障和血-視網膜屏障的進一步破壞;(3)考慮到高度近視患者近距離視物的習慣,為發揮其最佳的有用視力,需謹慎選擇人工晶狀體的度數,避免出現遠近距離視物均不佳的狀態[10-12]。
綜上所述,雖然目前擁有先進的手術技術和設備,高度近視并發白內障患者仍然是目前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術中一類比較復雜的病例,而視力的提高也可能與黃斑區微小結構的變化有關。
[1]許莉,劉建巨,張紅,等.超高度近視超聲乳化白內障吸出術后黃斑區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改變[J].國際眼科雜志,2009,9(1):52-54.
[2]Pardianto G,Moeloek N,Reveny J,et al.Retinal thickness changes after phacoemulsification[J].Clin Ophthalmol,2013,7:2207-2214.
[3]崔巍,馬曉程,高偉,等.高度近視并發白內障手術前后黃斑區OCT觀察[J].臨床眼科雜志,2012,20(6):486-488.
[4]Lee JS,Oum BS,Lee BJ,et al.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 for astigmatism greater than-2.00 diopters in eyes with low,high,or extreme myopia[J].J Cataract Refract Surg,1998,24(11):1456-1463.
[5]周正申,孫靜芬.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后黃斑區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觀察[J].眼科新進展,2013,33(2):184-186.
[6]Gella L,Raman R,Rani PK,et al.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characteristics in diabetic retinopathy[J].Oman J Ophthalmol,2014,7(3):126-129.
[7]Sorr EM,Everett WG,Hurite FG.Incidence of fluorescein angiographic subclinical macular edema following phacoemulsification of senile cataracts[J].Ophthalmolopy,1979,86(11):2013-2018.
[8]孟霄,段安麗.高度近視眼患者黃斑部視網膜劈裂的研究進展[J].中華眼科醫學雜志,2013,3(3):168-172.
[9]Chae JB,Moon BG,Yang SJ,et al.Macular gradient measurement in myopic posterior staphyloma us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J].Korean J Ophthalmol,2011,25(4):243-247.
[10]張麗,周躍華,張晶,等.高度近視眼黃斑區視網膜厚度與視力損害的關系[J].中華實驗眼科雜志,2013,31(12):1142-1147.
[11]梁軍容.高度近視白內障超聲乳化術的臨床觀察[J].現代醫藥衛生,2008,24(8):1176-1177.
[12]陳智敏,姚達強.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聯合負度數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治療超高度近視眼合并白內障的療效觀察[J].中華眼科醫學雜志,2014,4(3):157-159.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8.031
B
1009-5519(2015)18-2808-02
2015-05-31)
論文寫作時參考文獻的書寫要求
本刊編輯部
袁學雙(1989-),女,湖南常德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白內障相關疾病臨床研究;E-mail:511315994@qq.com。
費志剛(E-mail:232402278@qq.com)。
參考文獻不僅增加論文的學術性,而且表明論文的科學依據,也是對他人勞動成果的尊重。因此,作者在寫論文時,凡在文中引用他人數據或觀點時,應使用參考文獻。作者使用參考文獻時應參照本刊稿約要求書寫完整,其依論文中引用出現的先后順序進行參考文獻排序并在論文中做相應標注。參考文獻宜選用新近2~3年內的權威性國內外學術期刊,網上非文獻數據庫資料不宜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