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暢,姚文華,徐茂錦,李兆申
(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1.內科學教研室;2.教務科,200433)
加強醫患溝通能力培養對專科醫師培訓的意義
孫 暢1,姚文華2,徐茂錦1,李兆申1
(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1.內科學教研室;2.教務科,200433)
目的專科醫師培訓項目多,方法復雜,該文重點探討專科醫師培訓中醫患溝通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方法以該院26名專科培訓學生為研究對象,將學生隨機分成教學改革組與對照組。在對教學改革組學生進行醫患溝通能力訓練后,分別與患者進行溝通,比較患者對兩組學生的評價,評估教學效果。結果患者對于教學改革組學生的評價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加強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可以提高醫生在患者的評價,對專科培訓意義重大。
醫生病人關系; 溝通; 專科醫師培訓
上海市在全國率先推出了專科醫師培訓,希望醫學生通過這樣的培訓后,可以達到從事該專科實踐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可獨立從事該臨床專科的基本醫療工作[1]。目前,上海市對于專科醫師培訓的考核內容主要包括: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及階段考核(或年度考核)。而這些培訓和考核的內容主要是針對醫學生的對臨床常見、多發、疑難及危重疾病的診治水平。其主要目的是要求醫學生的培養面向臨床,更具臨床實用性;強化其臨床醫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三基”)水平[2]。但是,從基地的培訓過程中發現:學生的確非常重視自身理論和技能的培養,但往往忽視了人文素質的養成,這就直接導致了醫患溝通方面的欠缺。而根據2001年國際醫學教育研究(the institute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MF)所中指出的“全球醫學教育基本要求以及最低標準”(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3]),醫患溝通技巧也是醫學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4]。醫生如果沒有執業道德素養就意味著失去身為醫生的價值。新世紀的醫學人才,不單是醫療水平高,更要職業素養好[5]。目前在國內醫療糾紛的發生率居高不下,調查研究顯示,造成糾紛的大部分原因并非醫療技術,而是由于醫務人員對患者缺乏同情心、責任心,或法律意識不足所導致[6]。這就證實了醫生在臨床工作中醫患溝通的重要性。當患者對醫生具有充分信任時,能夠提高其依從性,對治療效果有著明顯的改善作用。因此,作者認為,對專科醫師進行溝通技巧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中,作者溝通技巧教學應用于本院內科5個專科基地,希望這一教學改革能夠提高本院的專科醫師的人文素養。
1.1 一般資料 將2013、2014年簽約本院內科下屬的5個專科基地(呼吸科、消化內科、血液科、腎內科以及風濕免疫科)參加專科規范化培訓學生為研究對象,所有26名學生均為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并已順利結束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將所有隨機分成兩組,即教學改革組與對照組,各13名。
1.2 方法 據統計,常見的醫患溝通不當主要表現有:(1)缺乏溝通;(2)溝通時機選擇欠佳;(3)溝通語言缺乏專業水平,內容含糊不清;(4)對疾病的預后預估嚴重失實;(5)吹捧自己;(6)對病情解釋前后不一致[7]。因此,對教改組的培訓生6個學時的醫患溝通技巧教學,內容涵蓋以下三方面:(1)如何與患者及家屬建立和諧的關系(溝通時機的選擇、溝通語氣、溝通內容等);(2)以患者為中心的病史采集(對患者的人文關懷);(3)病情告知(溝通的系統性與一致性)[8-9]。
1.3 教學效果的評估 教學結束后,要求每位專科培訓生都對病房的患者進行問診、查體并對患者進行病情告知,然后對教學效果采取以下2種評價方法:(1)讓患者對培訓生在以下五方面(愛傷觀念,態度和藹,耐心傾聽患者陳訴,溝通語言清晰,交代病情清楚、詳細)進行評分,每項5分,滿分25分;(2)對教學改革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有助于獲取問診信息、有助于讓患者配合進行體格檢查、能夠改善醫患關系、能夠提高臨床工作效率),收集相關意見以及反饋。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對兩組專科培訓生評分比較 教學改革組學生在愛傷觀念、態度和藹、耐心傾聽患者陳述、溝通語言清晰、交代病情清楚、詳細以上5個方面的綜合得分[(22.69±1.70)分]明顯優于對照組[(18.62±3.01)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教學反饋意見 教學改革組專科培訓學員都比較接受這種教學方法,普遍反映良好:全部培訓生均認為該方法有助于獲取問診信息,并能夠改善醫患關系;大部分培訓生(92%)認為通過培訓有助于讓患者配合進行體格檢查,并能提高臨床工作效率。
自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醫療水平日益提高,而“醫學人文”缺失的現狀卻日漸凸顯。醫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給大量醫生造成了“技術至上”的誤區[8]。但是現代醫學科學模式正在從“生物-醫學”向“生物-心理-社會”轉變[10],這就要求醫生對患者的治療不能只停留在疾病本身的治療,更要求要有心靈的撫慰[8]。因此,一名合格的醫生絕不只是“會治病”,更為重要的是“會治心”。建立良好醫患關系的目的絕不是為了減少醫療糾紛從而保護醫務人員,而是要通過和諧的關系、充分的信任,使得備受疾病折磨的患者能在就診過程中能夠得到關愛、溫暖,充滿信心的治愈疾病。要想讓醫生、學生正式進入臨床工作后能保持和諧、融洽的醫患關系,就要重視專科醫師培訓中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通過這樣一種能力的提升,使醫患雙方能充分、有效地表達對醫療活動的理解、意愿和要求,達到雙方之間的信息對等、互相理解,以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誤解和糾紛[11]。在這次教學改革的試驗中,只是增加了短短6個學時的醫患溝通能力培養的課程,就發現患者對于教學改革組培訓生的評價遠遠高于對照組,而參加培訓的學生也認為,醫患溝通能力的提高有助于獲取問診信息、配合體格檢查,改善醫患關系以及提高臨床工作效率。這提示大家加強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的可行性與重要性。在此次研究中只是通過增加醫患溝通課程這一種方式進行培訓,在今后的實踐中,還可以多種途徑進行,例如通過對臨床專科帶教教師進行教學培訓,讓帶教教師在平時臨床實踐中注重溝通技能的傳授,用一言一行予以示范,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在日常工作中循序漸進地掌握溝通技巧,并鼓勵學生們參與醫患溝通活動,多多增加他們的實踐機會,并對交流中的不足與缺點應及時糾正,讓學生們在實踐中不斷地提高溝通技能,體會如何建立平等、友好、互動的醫患關系[10]。而在教學形式中,可以采取定期、定時安排專科培訓醫師與住院患者進行座談,尋找差距,并換位思考,加強溝通[12]。對于增加教學趣味性方面,還可以采用在培訓中穿插醫師,根據醫患溝通的現實案例編排小品的方法,以輕松的方式加深學生們的印象[13]。
總之,加強醫患溝通技能的培訓在專科醫師的培訓中的意義不只是引導他們建立良好和諧的醫患關系,更是醫療工作順利開展的有力保障。將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養成作為重要課程貫穿整個醫學教育體系之中,最終才能達到患者、醫生及學科建設三方共贏的美好局面。
[1]張勘,許鐵峰,胡天佐.上海市專科醫師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衛生資源,2007,10(3):148-149.
[2]章雄,倪衛杰,賈那爾,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住院/專科醫師培訓現狀調查[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0(8):977-981.
[3]Schwarz MR,Wojtczak A.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a road towards competence-oriented medical education[J].Medical Teacher,2002,24(2):126-130.
[4]任世祥,海涌.骨科住院醫師醫患溝通技巧培養[J].西北醫學教育,2014,22(2):410-412.
[5]任建楓,白雪琴.對公立醫院財務管理現狀的思考[J].中國總會計師,201l,(2):120-121.
[6]海琨.公立醫院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4):398.
[7]黃慧芳.實施醫患溝通制減少醫療糾紛[J].中國衛生法制,2006,14(4):33-34.
[8]何威,邵遠,趙菊平,等.基于人文醫學的醫患溝通技巧對泌尿外科實習醫師的意義[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4):79-80.
[9]劉林.醫患溝通技巧在血液腫瘤臨床教學實踐中的應用[J].重慶醫學,2013,42(17):2046-2047.
[10]郭杰芳,徐曉璐,李兆申.加強全科醫師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J].醫學教育探,2010,9(3):396-398.
[11]張群力.論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2):379-381.
[12]金影.住院醫師培訓基地加強醫患溝通技巧培養的實踐與體會[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3,12(12):898-991.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0.061
:B
:1009-5519(2015)10-1585-02
2015-03-03)
關于醫學論文中的志謝
本刊編輯部
孫暢(1982-),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博士研究生,主治醫師,講師,主要從事胰腺疾病診療工作;E-mail:xxxyyy@sina.com。
徐茂錦(E-mail:xumaojinch@126.com)。
在文后志謝是表示感謝并記錄在案的意思。對給予實質性幫助而又不能列為作者的單位或個人應在文后給予志謝。但必須征得被志謝人的書面同意。志謝應避免以下傾向:(1)確實得到某些單位或個人的幫助,甚至用了他人的方法、思路、資料,但為了搶先發表,而不公開志謝和說明;(2)出于某種考慮,將應被志謝人放在作者的位置上,混淆了作者和被志謝者的權利和義務;(3)以名人、知名專家包裝自己的論文,抬高論文的身份,將未曾參與工作的,也未閱讀過該論文的知名專家寫在志謝中。被志謝者包括:(1)對研究提供資助的單位和個人、合作單位;(2)協助完成研究工作和提供便利條件的組織和個人;(3)協助診斷和提出重要建議的人;(4)給予轉載和引用權的資料、圖片、文獻、研究思想和設想的所有者;(5)作出貢獻又不能成為作者的人,如提供技術幫助和給予財力、物力支持的人,此時應闡明其支援的性質;(6)其他需志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