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燦坡,林建泉,劉朝輝
病例 男,49 歲,因"腹瀉半年"入院。 半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腹瀉,7~8 次/d,為黃色糊狀便,含未消化食物,多發生于餐后,伴消瘦、乏力,外院查結腸鏡示"結腸炎"。胃鏡示"胃大部分切除術后(BⅡ式):殘胃炎伴膽汁反流、反流性食管炎(Ⅱ級)"。 給予口服止瀉、調節胃腸功能等藥物治療后,癥狀未見好轉,并逐漸出現雙下肢浮腫,轉診我院。 9 年前因"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伴梗阻"行"胃大部切除術(Billroth Ⅱ式)"。入院查體:消瘦,貧血貌,腹軟,全腹無壓痛,腸鳴音正常,雙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腫。 輔助檢查:血常規:血紅蛋白濃度95.00 g/L;肝功能、大便潛血、FT3、FT4、TSH、AFP、CA125、CA199、CA724 均 正 常 ;CEA5.72 ng/ml。 初步診斷:吸收不良綜合征;營養不良性貧血。 入院后給予止瀉、調節腸道功能、營養支持等治療后,患者癥狀無改善。 復查胃鏡示:吻合口通暢,表面黏膜充血水腫,空腸鞍部可見一潰瘍,大小約0.6 cm×1.2 cm,表面附白苔,周邊充血水腫,輸入出襻通暢,吻合口小彎側空腸端可見一瘺道, 直徑約1.0 cm, 內鏡進入可達結腸。 結腸鏡示:橫結腸中段(距肛約55 cm 處)見一瘺道,直徑約1.0 cm,局部黏膜充血、水腫,并見小片狀糜爛。 上消化道鋇餐造影示:胃大部分切除術后,口服鋇劑后,鋇劑通過食管順暢,殘胃端與橫結腸可見一瘺管,降結腸及乙狀結腸很快顯影,殘胃端與空腸吻合,吻合口鋇劑通過順利。診斷考慮"胃空腸吻合口結腸瘺"。予加強全胃腸外營養(TPN),改善其營養狀態,并予行手術治療。術中見殘胃過大,殘胃與空腸呈畢Ⅱ式吻合(結腸前),胃空腸吻合口后壁與橫結腸中段腸壁粘連致密,用手引導胃管,可將其送入橫結腸,再次證實瘺管存在。 分離腔內粘連,切除瘺管部位橫結腸、 部分胃體及空腸, 再行結腸前胃空腸Roux-en-Y 吻合、橫結腸端端吻合術。 解剖標本見瘺口直徑約1.0 cm。 病理診斷示:胃空腸結腸吻合口慢性炎癥伴糜爛。 術后繼續給予腸外營養及腸內營養支持,恢復可,無術后并發癥。 隨訪1 年,大便1 次/d,體重增加約4 kg。討論 胃空腸結腸瘺是胃大部切除、胃空腸吻合術后晚期一種罕見而嚴重的并發癥,絕大多數繼發于十二指腸潰瘍術后的吻合口潰瘍。 約10%的吻合口潰瘍可發生胃空腸結腸瘺[1],其主要原因有:(1)胃切除范圍不足;(2)胃竇部未切除;(3)胃迷走神經未切斷或切斷不完全;(4)既往未發現的胰胃泌素瘤。 本例與胃切除范圍不足有關。 胃空腸結腸瘺癥狀缺乏特異性,常見癥狀為:(1)惡心、嘔吐:嘔吐物多為惡臭的糞便樣物,因瘺管受兩端腸管內壓力影響, 結腸內容物可通過瘺管逆流入胃并經口嘔出。 (2)腹瀉:多發生于進食后,禁食可緩解,藥物治療效果差。糞中有未消化食物或整塊食物。(3)惡病質:病程久者,可出現進行性消瘦、貧血、低蛋白血癥、電解質紊亂等表現。 外科手術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一旦確診,應積極手術治療。 切除胃空腸吻合口及橫結腸瘺管區,重建消化道。 但該類患者均有營養不良及電解質紊亂,難以承受較大的手術,故重癥患者可分期手術。 圍手術期腸內營養及腸外營養有利于增加手術耐受性、 減少術后并發癥及促進術后恢復。
分析本例誤診原因及改進措施:(1)首次內鏡醫生檢查不到位、經驗不足,未能發現較小瘺口。 本例瘺口位于胃腸吻合口后壁,不難發現。 故對該類患者行胃鏡檢查時應仔細觀察吻合口,排除內瘺可能。 行腸鏡檢查時,若左半結腸發現未消化食物或膽汁時, 應仔細觀察腸壁有無瘺口,提高診斷率。 (2)首診醫生對該病認識不足,未及時行消化道造影。 胃腸鏡檢查對該病檢查有假陰性,胃腸造影檢查率高,有文獻報道,鋇灌腸陽性率可達100%[2]。 故內鏡檢查未發現瘺口、又高度懷疑該病時,應聯合行胃腸造影協助明確。 (3)該病癥狀缺乏特異性,且本例癥狀不甚典型,易漏診。 臨床醫生特別是基層醫院醫生,應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對于胃大部切除術、胃空腸吻合術后發生慢性腹瀉患者,應高度警惕胃空腸結腸瘺可能,盡早進行相關檢查,避免誤診、漏診,延誤治療時機。
[1] 張思源,唐偉松,王秀榮,等.胃空腸結腸瘺5 例報告[J].中華外科雜志,1991,29(4):503-507.
[2] 丁印魯. 胃空腸結腸瘺臨床特征分析(附12 例報告)[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07, 27( 8):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