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華
隨著社會體制的巨大變革、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感受到的壓力也隨之增大,并且日益凸顯。 軍人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擔負保家衛國、維穩正秩的重要職責,同時也承擔著巨大的責任、風險和壓力。 據有關研究顯示:軍人是心理壓力的高發群體之一,60%以上軍人存有心理壓力問題,其中20%壓力較大,且大多未接受心理咨詢或疏導[1]。不良壓力已構成影響官兵身心健康和組織發展的重要因素。 當前關于軍人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只有正確認識不良壓力的危害,找準壓力產生的相關因素,正確解讀壓力,才能有針對性地采取管理壓力的策略,增強軍人的身心健康,提升部隊戰斗力。
1.1 壓力 壓力也稱為應激(stress),是個體生理和心理上的喚醒(應激反應),這種喚醒是由施加于它們的需求所導致的[2]。 從中看出壓力是中性的,無所謂好壞。
1.2 應激反應 當個體面臨緊張環境或刺激事件即應激源時,大腦中樞接受外界刺激后,通過交感神經和內分泌系統激活機體,分泌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從而激活各個組織器官,為機體應對作準備[3]。在應對過程中,個體內在的生理和心理資源被大量消耗, 產生的能量得到了釋放,生理生化指標也恢復正常水平,機體重新達到了平衡狀態。這種短的生理喚醒對機體是沒有危害的,并且適量的壓力有激勵作用,有利于迎接挑戰和應對緊急事件[3]。
1.3 不良壓力的形成 對于現代人來說, 壓力往往呈現不間斷、持續、無法控制的特征,人們無法判斷壓力什么時候開始、什么時候結束。 如果壓力長期存在,應激反應持續進行,會引起過度的心理和生理反應,機體功能如免疫系統、消化系統等,都會急劇衰退[4]。 同樣,如果面對壓力,主體不能通過合理的渠道把能量有效利用和釋放,緊張憤怒的情緒得不到緩解, 身體產生的多余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將產生副作用,給身心帶來危害,長此以往,這種持續過度的應激狀態就變成了不良壓力。
1.4 不良壓力的危害
1.4.1 不良壓力可引發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礙 持續過度的不良壓力能擊潰人的生物化學保護機制,使機體處于疾病易感狀態,導致身體疾病或情緒失常,引發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礙。 當今的許多疾病與壓力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美國有關專家評估50%~80%的疾患都與壓力有關[2]。在應對壓力時,反應最敏感、活動強度和頻率最高的器官,最容易患病。
1.4.2 不良壓力讓個人、家庭、社會都付出極大代價對于一個能量資源幾乎耗盡,仍處在壓力下的人,是非常危險的, 疾病和死亡隨時都有可能發生。 據相關統計分析,我國抑郁癥患者多達6100 萬,且大多未及時就診。 雖然抑郁癥的病因復雜, 壓力過大長期得不到排解無疑是主要原因之一。 2012 年我軍研究顯示, 隨著軍齡特別是銜級的增高、事件的增加,官兵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導致心理問題的幾率也越來越高。 美國國防部自殺事件報告中指出,2001~2009 年間,不同年齡、級別的軍人自殺率發生了很大變化,35 歲以上、高級別軍人自殺率增長幅度最大[5]。
1.4.3 不良壓力在工作領域造成巨大負面影響 不良壓力一旦產生,致使主體自我價值感、效能感降低和角色困難,導致職業倦怠,直接影響軍人軍事作業的狀態和軍事活動的效率。
1.4.4 不良壓力導致昂貴的醫療費用支出 不良壓力狀態不僅直接影響疾病的發生和康復, 還使軀體疾病復雜化,給診治帶來困難。 有關專家評估,超過1/4 的死亡患者和醫院一半的患者,有壓力管理不善因素[2]。
2.1 社會因素 現代社會不斷變遷, 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工作節奏的日益加快,使人們的觀念、文化呈多元、多樣化發展。為適應這些變化,就需要人們在各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以適應當前社會的要求。如果這些改變的強度超出了個體承受的能力, 就會對個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壓力。在社會變革和轉型時期,人們受到的壓力具有時代特點,無論身處哪個領域,都難逃壓力的束縛。 壓力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成為現代生活的普遍特征之一。
2.2 環境因素 艱苦的自然環境及工作條件會對機體產生不良影響,并可導致認知、情感、思維與行為等心理活動異常[6]。 軍事活動的對抗性、殘酷性及現代非戰爭軍事任務的增多, 軍人面臨的壓力源多、強度大、持續時間長、群體發生率高、危害大等特點,使軍人的心理負擔加重,這些超常因素將無可避免地引起機體生理和心理出現應激反應[5]。
軍人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軍隊是一個去個性化特征鮮明的群體, 實行著一套最為嚴格的管理體制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個體擁有較強內化了的道德標準和紀律規范。當個體的需求欲望與集體的要求發生沖突時, 會絕對服從集體的利益、遵從組織的安排,抑制個體本我的滿足。長此以往,可能會轉換為某些軀體不適和心理壓力。
每個人一生當中都扮演著多重的社會角色, 從職業角度來講,軍人扮演著比一般人多的角色,角色越多,需要承擔的責任越多,壓力也就越大。
2.3 個人因素 壓力產生與否及壓力程度的強弱與個體的人格心理特征、認知能力、認識模式、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有密切的關系[3]。
2.3.1 個人認知因素的影響
2.3.1.1 知覺選擇性的影響 當面臨一個情景,會有一種畫面先進入你的視線,先看到的是什么? 取決于個體知覺的選擇性。知覺的選擇性又與個人不同的知識背景、心理狀態以及態度有關。 同一事物,不同知覺選擇性,會產生不同的認知,從而導致不同的情緒和行為。
2.3.1.2 個體對刺激物的認知評估 是否發生應激反應,取決于個體對刺激物的認知評估[3]。一個事件發生了,但主體對其視而不見、毫不關心,或雖意識到刺激的存在,但認為不值得認真對待,這時,壓力就無從談起。
2.3.1.3 個體對自我的認知評價 若自我評估過低,個體低自尊,認為自己能力不足、無法控制應激局面時,就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增強了對壓力體驗的程度。
2.3.1.4 個體對壓力的不合理信念 個體認知體系中的不合理信念,影響著壓力的轉歸。人人都有過壓力的體驗,經歷了壓力的人,其后效不完全是負面的。研究證實,經歷過各種壓力而未被擊垮的人, 可以積累許多應對壓力的經驗,適應能力更強。 適度的焦慮警覺可激發潛能,幫助人們有更出色的表現,更好地完成任務。 因此,壓力包含二重性,一方面,只有那些持續過度的壓力,才會給健康造成損害,影響工作效率以及人際關系;另一方面,積極壓力可以提供激情和喜悅,提供專注力和精力。成功需要壓力,沒有壓力,生活將會停止不前。"壓力管理的目標是消除壓力"。 壓力不能、也不應該被消除,人活著就有壓力,沒有壓力的生活消沉懈怠,感覺不到活著的意義。壓力管理的目標應是調控壓力, 降低轉為不良壓力的幾率,或者縮短壓力的持續時間,而不是消除壓力。"只要足夠努力總能適應壓力"。 每個人都有適應困難的極限,任何活動都需要休息和恢復,"嘗試更加的努力"并不總是利于壓力的解決。
2.3.2 個人人格特征的影響 人格是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如何對待、理解和處理事件,都會受到人格特征的影響。 研究顯示,具有A 型人格特征和外控型人格的個體,更容易受到壓力的困擾[2]。 A 型人格特征是:急性子、泛化式敵意,做比預定要求更多的事情。 研究發現,A 型人明顯比B 型人更多地感受到情緒壓力和時間緊迫感,有較低的生活工作滿意度、較低的效率、較弱的歸屬感[2]。
外控性格認為問題的產生是由外部造成的, 要解決就需要外部的環境發生改變[3]。 面對壓力的時候,外控型的人不去主動應對來減輕壓力,而是屈服于壓力的存在,傾向于消極防守,采取被動防御方式默默承受,處在緊張焦慮氣氛中的外控型容易產生無助感。 而內控型人認為根源在自身,成功是個人努力的結果,失敗是自己的失誤。所以當遇到壓力事件后, 很少抱怨, 而是積極地尋求改變,體驗到的壓力程度也就比外控型人低。 由此看出,對發生事件的認識和歸因不同, 體驗到的壓力強度也就不同,外控型比內控型更難以適應生活的變化,同時焦慮抑郁等相關負性情緒也比內控型高。
2.4 壓力產生中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 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可以使壓力事件的強度相對降低;不良的社會支持系統,其作用則相反[3]。 面臨應激事件時,來自社會各方面包括親屬朋友同事團體給予的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上的幫助和支援,對壓力都起著增強或消減的作用。
本研究通過對不良壓力對軍人的危害及壓力產生相關因素的分析,以期全面地認識壓力、正確地解讀壓力,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制定有效管理壓力的策略,將傳統的心理服務治療模式,轉變為預防模式,以提高官兵的心理彈性,提高心身健康水平,為實現強軍目標打牢堅實的心理基礎。
[1] 陳千,張羅漫,馬玉琴.軍隊人員心理健康調查分析[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05,3:213-214.
[2] 沃特.謝弗爾[美].壓力管理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7-19.
[3] 郭念峰,虞積生,崔耀, 等.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335-343.
[4] 胡佩誠.臨床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73-74.
[5] 劉偉立,武小梅.軍人自殺行為研究進展[J].中國健康教育雜志,2012,1:60-61.
[6] 梁學軍,甘景梨,趙蘭民.海島士兵心理健康狀況與應對方式的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