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浩,曹 艷(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野戰外科研究所內鏡中心,重慶400042)
隨著人們自我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消化內鏡已廣泛應用于各級醫院。從硬式內鏡到軟式內鏡,從纖維內鏡到電子內鏡,內鏡越來越精密,價格也越來越昂貴,為使患者享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同時降低科室昂貴的維修費用,內鏡故障的及時處理及日常維護保養顯得尤為必要。現將本科近年來對于消化內鏡常見故障的分析及維護經驗介紹如下。
1.1 送水、送氣不暢 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1)水瓶接口里的“O”型環遺失、老化及破損,導致水灌到送氣管里。(2)水瓶蓋里的“O”型環破損或遺失,使氣體從水瓶流出。另外,水瓶未擰緊或水過滿。(3)主機氣泵未打開,內鏡與主機未按要求連接穩固,導致氣無法輸送至內鏡管道。(4)內鏡使用后未及時床旁清洗,或消毒前未徹底清洗內鏡,導致蛋白質凝固。(5)不當的清洗保養,送氣、送水按鈕損壞。處理措施:檢查水瓶接口及水瓶蓋里的“O”型環是否遺失及破損,如有及時更換新的。水瓶要擰緊,防止漏氣,水瓶里的水不應過滿,應留有適量空氣。氣泵應打開,內鏡與主機連接處應當穩固。送氣、送水按鈕若損壞,應及時更換。內鏡使用后應當立即床旁清洗,清洗時最好用“送氣、送水管道清洗轉接器”代替普通送氣、送水按鈕,對管道反復進行送氣、送水達15 s,床旁清洗結束后,立即送到洗消室進一步洗消。
1.2 噴嘴阻塞 擦拭鏡面時方向錯誤是常見原因。另外,使用內鏡后沒有立即清洗致使贓物凝固在送水送氣管內,消毒前沒有用洗滌劑徹底清洗內鏡,消毒液使蛋白質凝固造成噴嘴阻塞[1]。噴嘴堵塞后擅自用針挑或拆除導致更易阻塞。處理措施:擦拭鏡面時應順著噴嘴方向輕輕擦拭,噴嘴發生堵、阻塞,將水氣管道注滿濃度較高的酶液,其濃度為正常濃度的2~3 倍,將內鏡浸泡在40 ℃左右的酶液中2~3 h,然后進行全管道灌流加壓沖洗[2]。反復嘗試,無法排除故障時,應當請專業維修人員,不應自行拆解。
1.3 吸引不暢 常見的原因有吸引器發生故障,吸引按鈕損壞,患者體內黏稠的食物殘渣、糞便、血凝塊等也會阻塞吸引通道。另外,刷洗管道時,毛刷磨損按鈕安裝座,導致吸引按鈕安裝座損壞,導致漏水,吸引不暢。處理措施:操作前,檢查吸引器是否能正常使用,及時更換損壞的吸引按鈕,用50 mL 注射器向吸引管道加壓脈沖式注水或注氣。為防止吸引按鈕安裝座磨損,刷洗時,清潔刷應保持平直,避免與按鈕安裝座產生摩擦。值得強調的是,消化道內有脫落的鈦夾時,建議先用異物鉗將其取出體外,再吸引消化道液體,防止吸引管道阻塞。
1.4 內鏡外表皮及內管道破損、漏水 常見原因有從柜中取出內鏡時,內鏡與柜子四周發生碰撞。內鏡未按要求放在運輸車內盤好,內鏡打圈太小,先端部等被壓,加上運鏡時顛簸導致損壞。內鏡掛在主機上備用時,插入部擺動劇烈,與主機發生碰撞。術中沒有使用口墊,患者感到緊張口墊滑脫咬著插入部,內鏡與注射針等尖銳附件放一起致彎曲橡皮被劃破致漏水[3]。即使是無痛胃鏡患者,操作期間突然蘇醒,如未及時護住口墊,也可導致內鏡被咬傷。洗消過程中破舊的刷子刷破管刷頭將內管道劃破。使用黏膜注射針及治療性附件不正確,插入時遇到阻力而強行將附件插入管道而導致鉗子管道漏水[4]。處理措施:從鏡柜中取出懸掛內鏡時,應當一手握住操作部,一手拿穩兩根軟管部,避免軟管呈銳角彎曲,對于激光共聚焦等復雜內鏡,應當兩人共同配合取放。放入運鏡車的內鏡,操作部、導光插頭部不能壓迫軟管,尤其是先端部。運鏡車一層一內鏡,禁止與其他內鏡或尖銳器械混放一起, 運輸時下面墊一較厚的治療巾,避免運輸時顛簸損壞內鏡。內鏡懸掛好后,插入部應當靜止下垂,避免左右擺動,本科內鏡主機與內鏡插入部可能接觸的部位均安裝了泡沫,從而緩沖內鏡與硬物的撞擊。操作前,向患者耐心解釋,使其盡量放松;操作過程中,應當密切觀察、固定口墊,遇到緊急情況時,可提醒操作者退出內鏡,待患者平穩后再重新插入。經長時間的使用橡皮部會有磨損的痕跡,其原因是與牙墊摩擦有關,因此,操作者在進鏡、退鏡時應盡量減少橡皮與牙墊的接觸[5]。內鏡禁止與尖銳器械放在同一個槽內洗消。為避免內鏡內管道損傷,應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操作前認真檢查附件性能,插送附件時要在順滑的條件下進行,不能用力太猛,遇到阻力時,應當松開角度扭,使內鏡插入部相對取直后再通過。器械避免在管道內打開,損壞后禁止再使用。
1.5 內鏡光電耦合器(CCD)損壞 電子內鏡先端部CCD是內鏡的心臟部分,作為微型攝像系統,其對水汽非常敏感。內鏡診療、洗消都是在液體環境下進行的,任何環節,外表皮、內管道一旦破損,失去密封性,液體進入極易導致CCD 損壞。措施:插入部前端約10 cm 包裹的橡皮很薄,因此避免碰到堅硬的物體和器械,為減少磨損,進鏡、退鏡時避免內鏡與口墊摩擦。內鏡先端部有各種精密結構,因此在取異物尤其是鋒利異物時,避免異物過分緊貼鏡面,防止刺破、劃傷內鏡。內鏡鏡身為合成樹脂保護層,形成內部與外界隔絕的密閉環境,一旦漏氣,分泌物、黏液、水等進入內窺鏡內部,腐蝕其結構[6]。所以為了及時發現內鏡損壞,每天檢查結束后及時測漏,發現漏氣及時將內鏡取出吹干并維修處理。
2.1 強化工作人員的責任心和技術 消化內鏡是一種精密貴重的光學電子儀器,在內鏡取放、運輸、操作、洗消各個環節,均需要小心謹慎,要做到忙而不亂。工作人員缺乏責任心,均可能人為造成損壞,因此,應加強責任心的教育。同時,工作人員均應接受相關知識培訓。理論培訓,通過講述、講解、看幻燈片等方法;操作培訓,培訓者演示操作步驟,并制成處理流程圖貼在工作區墻上,讓受訓對象在操作時一目了然[7]。對全科護士要不斷提高業務技術素質,高年資的護士以提高內鏡操作水平和護理技能為主,學習各種最新技術,定期業務講課,指導年輕護士總結經驗[8]。
2.2 內鏡使用前的檢查 為確保內鏡診療的順利進行,操作前要認真檢查。送氣送水和吸引確保通暢,大小旋鈕處于自由狀態,光線亮度調節適宜。圖像清晰,乙醇紗布順著噴嘴方向擦拭鏡面,必要時白平衡。送氣送水按鈕、吸引按鈕在消毒干燥后涂少許硅油再按在內鏡上,活檢鉗的關節處涂醫用硅油[9]。從而使按鈕使用時更靈活,避免按鈕按下去之后無法彈出。
2.3 內鏡使用后及時清洗 首先進行床側清洗,本科采用酶液紗布擦拭插入部及彎曲部,同時反復送氣送水和吸引,避免先端部與硬物碰撞,床側清洗結束后立即送入洗消室洗消,避免內鏡與尖銳物一起清洗。污染器械滅菌前必須徹底清洗。在清洗過程中,要注意在不能損壞器械的前提下細致、徹底地清洗整個器械,通過實施規范化、實用性的洗、消流程,使內鏡及配件的清洗質量得到提高,器械的損壞減少[10]。內鏡主機在關閉狀態下才能拔插內鏡,否則會損壞內鏡CCD,操作結束后配合人員及時蓋緊防水帽,若是進修人員配合,帶教老師一定要全程把好關,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洗消室工作人員在內鏡入水前,一定要認真檢查防水帽是否蓋緊,若發現未蓋而已經放入水中,應立即取出,對電極局部烘干,垂直懸掛,及時通知工程師檢修。
2.4 用后的保養 內鏡洗消結束后用氣槍吹干所有腔道,再用乙醇沖洗并用氣槍吹,直至干燥再儲存。在內鏡保存前,將所有可拆卸的部分拆下,將內鏡懸掛于儲鏡柜,儲鏡柜保持除濕狀態,每周用75%乙醇紗布擦拭柜體內1 次,保持清潔干燥[11]。懸掛時角度按鈕處于自由位置,腸鏡硬度調節檔位處于“O”位置,防止角度鋼絲長時間處于牽拉狀態而損傷內鏡。不宜將內鏡放在鏡箱中保存,因為箱內潮濕不透風,如需將內鏡攜帶外出時,應使用內鏡專用箱。建議增加保養經費并定期保養,消化內鏡貴重精密,要認識到保養的重要性,定期檢查維護。兼職器械護士負責每周1 次對所有的內鏡維護保養,檢查角度是否到位,鏡身有無破損,注水注氣功能是否良好,按鈕有無松動破損等,有異常的及時送修[12]。
綜上所述,消化內鏡價格昂貴,并且相對容易被損壞。因此工作人員不僅要有專業的操作技術,同時要加強責任心教育,定期組織學習培訓,做到能夠及時處理常見故障,對內鏡定期保養及日常維護,及時發現并處理問題,使內鏡保持良好工作狀態。只有做到這些,才能達到減少維修費用,為科室減少損失,同時達到為患者提供高質量醫療服務的目的。
[1] 牟巖平,吳浙君,周春梅. 消化內鏡常見故障及處理方法[J]. 醫療裝備,2014,27(6):74.
[2] 關婉霞.消化內鏡診療使用中常見故障的原因分析及護理防護對策[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1):148-149.
[3] 包正英.消化內鏡使用過程中的常見人為損害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吉林醫學,2010,31(30):5441-5442.
[4] 肖萍. 消化內鏡使用時常見人為損害因素及護理防御對策[J]. 全科護理,2014,12(7):653-657.
[5] 孟娟娟,王焱,肖暉. 電子胃鏡常見故障的處理與預防[J]. 中國醫學裝備,2013,10(10):110-111.
[6] 張楠. 淺談醫用電子內窺鏡的基本結構工作原理及日常維護[J]. 醫療裝備,2013,26(3):70-71.
[7] 李開燕. 內鏡器械清洗保養與專人管理[J]. 哈爾濱醫藥,2013,33(2):142-143.
[8] 肖萍. 消化內鏡中心診療的護理隱患分析與護理干預[J]. 內蒙古中醫藥,2014,33(11):168-169.
[9] 侯玉玲. 消化內鏡的清洗消毒與保養[J]. 中國醫藥導刊,2009,11(6):1067.
[10] 趙麗霞,殷積美,李雅靜. 消化道黏膜剝離治療內鏡及附件的清洗消毒與保養[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9):4087-4088.
[11] 陳同姣. 消化內鏡的清洗消毒與保養[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3):456.
[12] 何賽琴,王彩芽,陳姬雅,等. 應用5S 管理法規范消化內鏡的管理[J].上海預防醫學,2013,25(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