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俞(濟南軍區青島第二療養院門診部,山東266071)
突發性聾是指突然發生的,可在數分鐘、數小時或3 d 以內,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至少在相連的2 個頻率聽力下降20 dB 以上[1]。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一般認為伴有眩暈的突發性聾患者,預后不佳。但少有突聾伴眩暈患者眩暈的治療效果的文獻。因此,作者觀察了伴眩暈癥狀的突發性聾患者,觀察其眩暈癥狀的治療效果及其與耳聾癥狀治療效果的關系。現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 年6 月至2014 年1 月本院門診及病房收治的伴眩暈癥狀的突發性聾患者19 例(22耳),其中男11 例,女8 例;平均年齡43 歲。左耳10例,右耳6 例,雙耳3 例。本組患者1 500、1 000、2 000、4 000 Hz 平均聽力損失為(62.42+12.51)dB。聽力曲線分型為4 種類型[2]:低頻下降型45 耳,高頻下降型42 耳,平坦下降型87 耳,全聾型54 耳。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全身藥物治療及高壓氧艙治療。全身用藥包括:銀杏葉提取物注射液、胞磷膽堿鈉注射液、彌可保注射液及糖皮質激素(地塞米松/甲潑尼龍)。高壓氧治療前首先排除禁忌證,與靜脈用藥方案同期進行。以7 d 為一療程,治療1~4 療程。
1.2.2 療效評定 療效分級依據新版突聾診療指南[1]:(1)痊愈:受損頻率聽閾恢復至正常,或達健耳水平,或達此次患病前水平;(2)顯效:受損頻率平均聽力提高30 dB 以上;(3)有效:受損頻率平均聽力提高15~30 dB;(4)無效:受損頻率平均聽力改善小于15 dB。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患耳總例數×100%。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的診斷符合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和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制定標準[3]。經Dix-hallpike Roll-test Sidelying test 變為確診為BPPV 的患者給予復位治療。后半規管BPPV 采用Epley 法復位,外半規管BPPV 采用Barbecue 翻轉方法復位1~3 次。
9 例患者為BPPV,6 例為外半規管受累,3 例為后半規管受累。 受累半規管均與突聾發病側一致。BPPV患者經1~3 次手法復位后眩暈癥狀消失。隨訪半年無復發。1 例眩暈患者治療1 天后癥狀消失, 但3 個月后再次出現眩暈癥狀,并伴耳鳴及聽力下降,結合甘油試驗及耳蝸電圖結果,該患者診斷為梅尼埃病。8 例眩暈原因不明的患者眩暈癥狀在治療4 周內, 眩暈癥狀消失,且隨訪期未再復發。突發性聾治療的總有效率為52.6%。
突發性聾的病因及發病機制仍然不清楚,目前比較公認的原因就是內耳微循環障礙和病毒感染2 個學說。28%~57%的突發性聾患者同時又伴前庭癥狀[4]。眩暈等前庭癥狀產生的原因可能是損傷耳蝸的病因同時損傷到內耳。有學者認為突聾伴眩暈患者往往表現為重度及高頻聽力損失,病變累及耳蝸底回及鄰近的前庭器官;而不伴眩暈者一半以上表現為低頻或平坦型聽力損失,提示病變在耳蝸基底回以上的耳蝸部分,變范圍局限,常為可逆性,預后好[5]。
BPPV 是頭部運動到某一特定位置時誘發的短暫眩暈,持續時間少于60 s,在所有眩暈疾病中占20%~30%,是引發眩暈的最常見疾病。本研究發現,19 例突聾伴眩暈患者中9 例的眩暈癥狀可確診為BPPV 引起。有研究發現突聾繼發BPPV 的發生率為17.4%[6]。Rambold 等[7]推測突聾伴發BPPV 存在2 種主要的損傷模式:(1)伴有后半規管麻痹的耳蝸損傷;(2)上及外半規管麻痹及橢圓囊損傷。病毒感染被認為是突發性聾和前庭病變的病因之一,故病毒性神經迷路炎可存在多種不一的耳蝸前庭損傷模式。單純BPPV 患者也有一部分會出現復發,而在本文中,9 例突聾伴BPPV 患者均未出現復發癥狀。其可能與本文的病例數過少或隨訪時間過短有關,但也可能提示突聾伴BPPV 的發病機制與單純性BPPV 發病機制不同。
本文發現除1 名經隨診診斷為梅尼埃病患者外,所有患者眩暈癥狀的近期及遠期預后均很好。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突發性聾導致的內耳損傷大多數情況下是一次性而不是類似梅尼埃病的反復刺激。前庭功能有很強的代償能力,在收到一次損傷后,往往可以迅速的對側代償。如果眩暈癥狀不恢復或反復出現,提示損傷內耳的致病因素反復出現。
[1]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 突發性聾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J].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5,50(6) :443-447.
[2] 中國突發性聾多中心臨床研究協作組. 中國突發性聾分型治療的多中心臨床研究[J].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3,48(5):355-361.
[3]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依據和療效評估(2006 年,貴陽)[J].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42(3):163-164.
[4] Rauch SD.Clinical practice.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J].N Engl J Med,2008,359(8):833-840.
[5] 呂孟新,李兵,李素芳. 單側突發性聾伴或不伴眩暈與聽力的關系臨床分析[J]. 重慶醫學,2003,32(3):325-326.
[6] 陳志凌,陳艷春,徐世影,等. 繼發于突發性聾的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臨床特點[J].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3,27(1):31-33.
[7] Rambold H,Heide W,Helmchen C. Horizontal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ing vertigo with ipsilateral hearing loss[J].Eur J Neurol,2004,11(1):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