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糧食安全六大挑戰官方發布收儲供應保障工程規劃
為全面提升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能力,守住“種糧賣得出、吃糧買得到”糧食流通工作底線,保持糧食供求基本平衡和價格基本穩定,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和糧食流通現代化,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中國國家發改委、國家糧食局、財政部等部門發布了《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建設規劃(2015-2020 年)》.
規劃指出,目前,中國現代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體系遠沒有建成,隨著中國糧食產量的增加、供需形勢的變化,糧食收儲倉容能力不足、物流通道不暢、應急供應能力薄弱、質量安全隱患較大、糧情監測預警滯后、產后損失浪費嚴重等矛盾又日益突出,國家糧食供應安全仍面臨六方面嚴峻挑戰.
一是糧食收儲設施能力嚴重不足.2014年全國糧食產量達6.07億噸,相對于3.98億噸的商品糧數量,糧食倉儲倉容缺口巨大.糧食主產區中的東北地區尤為嚴重.
二是糧食物流通道不暢.隨著糧食生產繼續向主產區集中,主銷區和西部地區產需缺口進一步擴大,“北糧南運”格局更加凸顯.2014年全國有1.65億噸糧食跨省運輸,原糧跨省散運比例約25%,以包糧運輸為主.特別是鐵路散糧車因回空問題而尚未實現在全國范圍內運營,東北糧食入關和西南、西北流入通道能力不足.
三是糧食應急供應能力薄弱.我國自然災害頻發、應急保供任務艱巨.糧食應急供應網點數量不足,布局不合理,應急加工和供應網點設施陳舊落后,功能不完善,配送效率低,面向農村和邊遠地區等應災應急供應能力尤其薄弱.
四是糧食質量安全隱患較大.由于糧油質量安全指標快速檢驗能力不足,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不健全,糧食流通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尚未建立,造成糧食質量安全存在隱患.
五是糧情監測預警滯后.現有糧情監測預警體系尚不健全,缺乏完整統一規范的信息監測平臺和科學靈敏的預警預測功能.糧情信息采集不全面、時效性差,采集手段落后.資源缺乏有效整合,數據挖掘不深入,信息反饋不靈敏,信息發布和共享平臺未建立,服務內容和手段單一.糧食庫存監管效率低,成本高.
六是糧食產后損失浪費嚴重.我國農戶存糧約占全國糧食年總產量一半左右,由于儲存條件差、設施簡陋等,農戶儲糧損失比例約8%左右.加上糧食倉儲裝卸運輸拋灑遺漏、過度和粗放加工,每年造成的糧食損失超過3 500萬噸.餐飲消費環節的浪費更是觸目驚心.
規劃認為,這些問題疊加交織,對保障糧食收儲供應安全提出了巨大挑戰.根據守住糧食流通工作底線,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總體要求,上述問題如不及時有效解決,將成為推進“新四化”同步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短板.
在這種情況下,此番發布的規劃提出了六大建設任務:
一是建設糧油倉儲設施.2015年年底前,完成國務院第52次常務會確定的集中新建倉容1 000億斤任務,“十三五”期間繼續重點安排建設.配套建設烘干設施設備,完成全國“危倉老庫”維修改造和功能提升,加快成品糧應急低溫儲備庫建設,全面推廣應用綠色生態智能儲糧技術,提升倉儲設施技術水平.重點加快東北地區及南方稻谷產區等主產區糧食倉儲設施建設,明確主銷區、產銷平衡區也要加強糧食倉儲設施建設的責任.
二是打通糧食物流通道.重點是加大東北、黃淮海、長江中下游等流出通道和華東沿海、華南沿海、京津、西南、西北及沿海進口流入通道建設力度,建設一批鐵路散糧車和集裝箱裝卸節點及內河散糧節點,形成一批大型糧食物流園區,完善和優化物流節點布局,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推廣應用新技術新裝備,提高物流組織化程度,實現散糧運輸全程無縫連接,使糧食物流成本下降,運輸通暢.
三是完善應急供應體系.重點是進一步加強城鄉糧油應急供應網點建設和維護,完善糧食應急供應、配送、加工等網絡布局,改造建設一批區域性骨干糧油應急配送中心、成品糧批發市場,推進主食產業化,通過增建和技術改造提升糧油應急加工能力.
四是保障糧油質量安全.重點是加強糧油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放心糧油”供應銷售網絡平臺和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流通追溯體系建設,完善糧油質量安全標準體系,提升糧食質量安全應急處置能力,確保糧油全產業鏈質量安全.
五是強化糧情監測預警.重點是整合現有糧食信息資源,強化信息基礎設施和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建成包括信息采集、警情分析、信息發布的糧情監測預警體系,建立和完善庫存糧食識別代碼制度,推進“智慧糧食”建設,增強國家調控市場的前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實現對糧情“未漲先知”“未搶先知”.
六是促進糧食節約減損.重點是深入推進節糧減損示范工程和專項行動,繼續擴大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實施范圍,大力支持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組織等建設糧食烘干、儲存設施設備.加快減少糧食儲運損失,大力推進糧油適度加工和副產物高效利用,推進糧油科學健康消費,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實施、全民參與的全社會節糧減損長效機制.
國家糧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確保完成建設任務,將采取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
一是強化糧食安全責任.按照中央與地方糧食事權劃分,健全“糧安工程”建設全面負責制,將省級政府負責區域內糧食收儲供應安全建設任務納入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
二是深化改革創新.全面深化糧食流通領域改革,以改革創新的思路推進“糧安工程”建設.
三是發揮財政性資金的支持和帶動作用.建立中央財政投入機制,地方財政要支持糧食流通設施建設.積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糧食流通領域.
四是落實信貸、稅收等優惠政策.對納入“糧安工程”規劃范圍建設的糧食流通基礎設施,落實信貸、稅收等優惠政策,切實發揮政策性銀行的作用,加大商業性銀行支持力度.
五是加強指導協調.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負責規劃實施的綜合協調和宏觀指導,糧食局具體負責實施“糧安工程”,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配合做好有關工作.各省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作為建設項目實施和責任主體.
六是改革項目管理方式.簡化項目審批程序,下放審批和管理權限.
七是建立考核評估機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糧食局將會同有關部門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督促檢查,開展中期評估,不斷調整和優化規劃實施方案和保障措施,促進規劃工程建設目標和任務順利實施.
來源:中國新聞社
媒體解讀——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