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世君,趙 峰,吳倩倩綜述,孫 勇審校
(1.瀘州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四川瀘州646000;2.成都軍區機關醫院口腔科,四川成都610000)
牙合墊治療顳下頜關節紊亂疾病研究進展
羅世君1,趙 峰2,吳倩倩2綜述,孫 勇2審校
(1.瀘州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四川瀘州646000;2.成都軍區機關醫院口腔科,四川成都610000)
義齒襯墊材料; 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 綜述; 牙合墊
顳下頜關節紊亂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TMD)是口腔科的常見病[1]、多發病。其致病因素目前尚存在分歧,可能包括咬合異常、關節結構因素、心理因素、免疫因素等[2-3]。臨床癥狀主要有疼痛、彈響及功能障礙等。牙合墊是治療TMD的主要方法之一,可對癥及對因治療。加壓成型的透明牙合墊可調節頜間距離、調節關節前后間隙、矯正髁突在關節窩內的位置、消除牙合干擾,從而可緩解或部分消除臨床癥狀。本文就牙合墊治療TMD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TMD病因復雜,目前尚不很清楚。有研究表明,TMD的主要病因為顳下頜關節創傷[4]。牙合異常可導致顳頜關節內微小創傷。持續存在的微小創傷是導致關節退行性變的重要因素[5]。因與免疫系統隔離,關節軟骨被稱為封閉抗原。但當軟骨表面基質被破壞后可引起免疫反應。這種免疫反應可導致軟骨進一步破壞,將暴露更多的軟骨抗原,更強烈地激活免疫系統,這種正反饋過程可能是產生慢性關節炎的病因。有研究發現,完全切除關節軟骨或炎癥后期關節軟骨完全消失后關節腔內炎性反應消失。顳下頜關節髁突更易超越關節結節,髁突變小變細,關節窩前后徑加大變淺等特點使其易于受傷,為潛在致病因素。但以上因素無法完整解釋TMD的發病機制,目前普遍認為,TMD為多聯因素所致[6]。
早期TMD患者可痊愈,部分患者為一過性功能紊亂,咀嚼肌功能紊亂可增加關節結構間摩擦及關節內壓,進而損傷關節組織,可加重關節損害[7]。
TMD的治療有病因及對癥治療。對致病因素較明確者應針對病因治療;對致病因素不明確者應積極對癥治療;同時,積極尋找致病原因。
TMD的治療方法較多,近年來,文獻報道的治療方法有中藥局部熱敷加特定電磁波譜、半導體激光治療、溫針配合穴位注射、透明質酸鈉關節下腔內注射等[8-10]。目前,最常用的仍是可逆性牙合治療,其中牙合墊治療應用最廣泛。全口牙合墊能消除牙合干擾,建立穩定平衡的咬合接觸,適當增加垂直距離,協調牙位和肌位,糾正異常肌力,緩解肌肉痙攣。顳頜關節將會在咬合重建后進行適應性改建,關節后區壓力會減輕,髁突及盤關系恢復正常并維持,關節癥狀減輕或消除。全牙列塑料牙合墊目前常用于治療TMD,該牙合墊舒適、易摘戴,且操作簡便、患者依從性高[11],對神經衰弱或神經調節紊亂引起的疼痛或不良習慣顳頜關節肌肉尤其適用。趙寧[12]通過對TMD患者的治療發現,上頜全牙列塑料牙合墊療效良好,總有效率達96.15%(75/78);治療后裸突回到原位,關節間隙恢復正常,關節垂直距離恢復,骸突對關節盤撞擊減輕;由于關節內壓降低,受損關節內組織更好恢復,移位關節盤也得以恢復,臨床癥狀改善。張筱薇等[13]研究發現,在全牙列牙合墊治療反應中高齡組與低齡組治療后2周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但2周后低齡組反應優于高齡組,提示年輕患者關節修復適應能力更強,組織改建更佳,遠期療效優于高齡組。治療后2個月癥狀改善最為明顯。同時發現,有較多牙列缺損患者單純應用全牙列牙合墊治療固位效果不佳、頜關系不穩定,臨床療效不佳。齊東元等[14]指出,牙合墊改善關節功能的機制并非關節盤復位,臨床盡可能促進雙板區適應性改建,關節功能得到較好改善,去除牙合墊后,癥狀仍明顯改善。有研究利用肌電圖儀測量發現,通過穩定性咬合板進行咬合治療TMD患者,咀嚼肌功能紊亂患者尤甚,雙側咀嚼肌的下頜姿勢位和牙尖交錯位高電位明顯降低,雙側咀嚼肌最大緊咬時不對稱性明顯改善[13]。有臨床研究顯示,穩定型牙合墊可改善顳下頜關節疼痛癥狀,且肌筋膜痛者療效優于可復性盤前移位者優于不可復性盤前移位者。
遲帥等[15]研究發現,牙合墊式可摘局部義齒聯合軟牙合墊治療垂直距離過低的TMD患者有效,關節壓痛可在治療后3個月基本消除,患者半年內佩戴,佩戴時間越長,療效越佳。牙合墊治療可逆,復發者可再次佩戴[16]。安涓等[17]對有牙列遠中游離缺損的TMD患者行牙合墊式義齒修復治療,2~4年內隨訪,患者癥狀均好轉,無反復,部分患者癥狀完全消除,咀嚼效率明顯提高。直接利用牙合墊式可摘局部義齒可恢復患者正常垂直距離、改善咬合不良等,治療TMD不需在永久修復前制作塑料牙合墊升高咬合,縮短了療程及費用[18]。軟牙合墊與牙合墊式義齒配合佩戴較其他形式牙合墊更易被患者接受。但牙合墊材料調改不易,患者需較易達到與義齒廣泛均勻接觸。牙合墊式可摘局部義齒固位穩定好,可幫助牙列缺損患者提高咀嚼功能,對TMD療效明顯。有研究表明,牙合墊式可摘局部義齒是修復重度磨耗的一種理想方法[19]。牙合墊式可摘局部義齒覆蓋全牙列,分散牙合力,相比牙合支托的小面積接觸,牙合墊與牙體接觸面積大,能使缺牙區分散到余留牙的咬合力更均勻,患者佩戴更舒適;同時,義齒有牙周夾板的作用,可保護牙周健康,提高咀嚼效率。牙合墊式可摘局部義齒需注意:(1)良好的共同就位道;(2)義齒的加強設計;(3)以牙支持式為主,黏膜支持為輔,注意緩沖殘根,保護孤立基牙;(4)牙合墊可緩解牙本質過敏癥狀,需高度拋光金屬牙合面,使對頜牙的磨損減輕。有研究應用牙合墊式義齒治療多牙缺損伴牙齒重度磨耗患者,患者咬合垂直距離過低,伴TMD,治療后關節癥狀基本消失,符合永久性修復條件[20]。穩定性咬合板牙合面為光滑平面,上、下頜為點接觸,可調整咬合位置,但不適合多牙缺損患者;牙合墊式義齒咬合面為尖窩咬合,基本恢復患者正常咬合,可較好改善TMD臨床癥狀,應同時恢復垂直高度及水平位置關系,盡量使髁突處于正常解剖位置。佩戴牙合墊式義齒后初期要求每周復診1次,后期根據具體情況不定期復診,主要調磨義齒高度、尖窩位置關系,平衡兩側咬合,排除牙合干擾[20]。很多研究表明,咬合板需要持續佩帶應用,中斷佩戴會導致顳頜關節再損傷[21]。黃鵬程[22]探討了錯牙合畸形患者伴TMD的髁突位置及對稱性,采用牙合墊治療,提出TMD患者髁突明顯偏后位,雙側髁突垂直向不對稱,牙合板治療后髁突上前移位,垂直向恢復對稱。有研究表明,牙合墊治療TMD不僅可改善臨床癥狀,還可改善患者腦電圖及肌電圖[23]。黃美玲等[24]通過牙合墊配合全方位護理治療50例TMD患者,3個月后取得良好療效,并指出牙合墊不改變牙合形態,無損傷,戴牙合墊可誘導下頜位置改變,協調顳下頜關節結構,改善臨床癥狀;同時,升高垂直距離,緩解咀嚼肌緊張,而護理干預可能是通過改善患者心理狀況,有利于治療。針對不同牙合墊治療,穩定性牙合墊療效最佳,牙合墊治療時醫生應考慮以下問題,如患者依從性、牙合墊對整個口頜系統的影響、錯牙合畸形年輕患者可配合正畸治療、牙合墊的安慰劑效應、松弛性牙合墊佩戴不超過3個月等[25]。
作為多因素引發的疾病,TMD的治療有一定難度,目前,牙合墊在臨床應用療效較好。牙合治療是治療TMD的重要方法之一。牙合墊通過調節頜間距、矯正髁突在顳頜關節窩內的位置、調節關節前后間隙以緩解或消除TMD臨床癥狀。牙合墊式鑄造支架義齒修復牙列缺損可增加義齒的使用年限,較膠連義齒舒適,耐磨,輕薄,異物感小;較固定義齒少磨固有真牙,是較好的治療因牙列缺損所致TMD的方法之一。而對于牙合墊治療TMD的很多其他方面仍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如各研究是否包括了所有的TMD患者磨耗面類型等。
[1]史丹,溫皓,王毅.應用醋酸強的松龍治療顳下頜關節紊亂的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4,9(8):92-93.
[2]張志愿.口腔頜面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376-388.
[3]陳瑩,謝碧玉.下關穴圍刺配合推拿整復治療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36):124-126.
[4]Breul R.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stress distribution in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J].Ann Anat,2007,189(4):329-335.
[5]谷志遠.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病因學研究[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09,2(3):129-131.
[6]馬緒臣.顳下頜關節病的基礎與臨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9-59.
[7]陳永進,王惠蕓.CMD患者咀嚼肌肌電與顳頜關節病癥及咬合的對照研究[J].現代口腔醫學雜志,2002,16(4):342-343.
[8]廖欣,繆冰峰,朱軼萍.中藥局部熱敷加TDP治療咀嚼肌痙攣的臨床療效觀察[J].口腔醫學,2015,35(1):47-49.
[9]周薇娜,杜一飛,張靜露.半導體激光治療顳下頜關節滑膜炎的療效評價[J].口腔醫學,2015,35(1):34-36.
[10]袁健.透明質酸鈉關節下腔注射治療顳下頜關節盤前移位的療效分析[D].烏魯木齊:新疆醫科大學,2013.
[11]Okeson JP,Kemper JT,Moody PM.A study of the use of occlusion splint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patients with craniomandibular disorders[J].J Prosthet Dent,1982,48(6):708-712.
[12]趙寧.上頜全牙弓牙合墊治療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12,18(14):48-49.
[13]張筱薇,張強,周立偉.全牙列(牙合)墊治療顳下頜關節痛的臨床療效觀察[J].廣東牙病防治,2010,18(1):26-29.
[14]齊東元,馬俊濤,馬銳,等.穩定牙合墊治療顳下頜關節不可復性盤前移位臨床分析[J].口腔醫學研究,2015,31(1):76-77.
[15]遲帥,戰德松.牙合墊式可摘局部義齒聯合軟牙合墊治療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的療效觀察[J].口腔醫學,2013,33(10):694-696.
[16]康宏,王建衛.咬合板治療口頜系統疾病[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1,4(4):212-216.
[17]安涓,范曉紅.牙合墊式鑄造支架義齒治療牙列缺損所致顳下頜關節紊亂病[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7,10(2):184.
[18]張建華,夏金星,薛昌敖.牙合墊式義齒修復牙列缺損伴咬合垂直距離過低17例分析[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1,4(8):509-510.
[19]馬華祥,曹穎光.牙合墊式可摘局部義齒修復老年重度磨耗牙合182例療效分析[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07,23(6):369-371.
[20]張建華,夏金星,薛昌敖,等.牙合墊式義齒治療顳下頜關節紊亂病26例的臨床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11,20(8):1298-1299.
[21]Chung SC,Kim YK,Kim HS.Prevalence and patterns of nocturnal bruxofacets on stabilization splints in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 patients[J]. Cranio,2000,18(2):92-97.
[22]黃鵬程.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患者的髁突位置和對稱性以及牙合板治療后的變化[D].福州:福建醫科大學,2012.
[23]胡哲文.牙合墊治療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的腦電肌電變化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24]黃美玲,馬騰飛,黃珊珊,等.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牙合墊治療及護理效果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35(14):2147.
[25]熱依拉.艾克蘭木.不同牙合墊治療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的臨床療效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醫科大學,2013.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1.022
:A
:1009-5519(2015)11-1662-02
2015-01-31)
羅世君(1989-),女,四川內江人,主要從事口腔醫學的研究;E-mail:398407140@qq.com。
孫勇(E-mail:26234576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