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調查及相關因素研究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1],影響著人們的行為選擇、行為堅持和思維模式、情感反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是實現自我管理目標的前提[2]。美國斯坦福大學患者教育研究中心Ory等[3]等首創的慢性病自我管理項目(CDSMP)證明,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能改善患者健康狀況和生命質量,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率。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起病急、病情重且治療時間長,需要患者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因此,探討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的水平及其相關因素,旨在為臨床護理人員更科學有效的設計患者自我管理項目提供依據,以增加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提高生命質量,減少并發癥的發生?,F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選擇2012年1月至7月浙江省2家三級甲等醫院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作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經病理學等檢查確診為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患者(包括急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年齡>18歲;能獨立或在研究者的幫助下完成填寫所需研究問卷;診斷時間≥3月,且知曉自己的病情和診斷;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本研究。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100例,其中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55例、浙江省立同德醫院45例。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
1.2.1.1一般資料調查問卷人口學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宗教信仰、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職業、家庭年收入、目前工作情況、付費方式、居住地10個變量。疾病情況包括疾病名稱、病程、是否復發、是否有慢性病、門診次數、急診就診次數、住院次數、本次疾病醫療費用8個變量。
1.2.1.2癌癥自我效能感量表(SUPPH)采用Lev等[4]于1996年研制的癌癥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共29條目。經錢會娟等[5]等回翻譯、回譯和信效度檢驗后,總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970,主成分分析提取3個公因子,分別為正性態度、自我減壓和自我決策,累計方差貢獻率66.65%。中文版量表包括28條目,每條目設1~5級評分,1沒有信心、2有一點信心、3有信心、4很有信心、5非常有信心,滿分14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效能感越高。
1.2.1.3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由肖水源于1990年修訂而成[6],分為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社會支持利用度3個維度,共計10條目。得分越高,社會支持度越高,<33分為社會支持低,33~45分為社會支持度一般,>45分為社會支持度高。各維度累計方差貢獻率55.84%,總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896[7]。
1.2.1.4健康調查量表(SF-36)是全球應用最廣的生命質量測評工具,SF-36量表中文版由李魯[8]等研制而成,包含了生理功能(10條目總分10~30分)、生理職能(4條目總分4~8分)、軀體疼痛(2條目總分2~11分)、總體健康(5條目總分5~25分)、活力(4條目總分4~24分)、社會功能(2條目總分2~10分)、情感職能(3條目總分3~6分)和精神健康(5條目總分5~30分)8個維度,及健康變化(1條目,健康變化不屬于8個維度,是用于評價過去一年內的健康變化,因此不作為影響因素分析),共36條目,各維度換算得分=[(實際得分-最低可能得分)/最高可能得分與最低可能得分之差]×100,最低為0分,最高為100分,分數越低說明該維度損傷越嚴重。重測信度為0.66~0.94。
1.2.1.5醫院焦慮及抑郁量表(HAD)由Zigmond于1983年研制,由焦慮和抑郁2個量表,分別有7條目,共14條目。每條目分4級(0~3),得分0~7分屬無癥狀,8~10分屬可疑存在,11~21分屬肯定存在,以8分為起點,即包括可疑及有癥狀者均為陽性。
1.2.2相關因素賦值見表1。
1.2.3調查方法由2名調查人員向患者發放上述調查表,使用統一指導語,說明本次調查的目的,在患者不能書寫的情況下,可由家屬或護士代寫。共發放問卷100份,剔除無效問卷后,實際回收有效問卷79份,有效回收率79%。
1.2.4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 17.0軟件包進行數據錄入及統計學分析。對計數資料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對計量資料進行探索性分析以檢驗其正態性,不符合正態性檢驗者,應用Spearman秩相關分析方法,符合正態性檢驗者,應用Pearson相關分析方法;采用多元逐步回歸,最終決定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
2結果
2.1患者一般資料及SUPPH調查結果患者一般資料見表1。79例患者SUPPH得分22~140分,平均(79.61±25.24)分;正性態度得分5~75分,平均(42.62±13.84)分;自我決策得分0~15分,平均(8.87±2.70)分;自我減壓得分8~50分,平均(28.11±9.56)分。79例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見表1。

表1 79例患者一般資料與自我效能感的單因素分析

表1(續)
2.2計量資料探索性分析結果79例患者SSRS/SF-36調查結果見表2。79例患者HAD測評0~7分17例,8分以上62例,占78.48%;相關變量Pearson或Spearman相關分析見表2。

表2 79例患者自我效能感影響因素的Pearson或Spearman相關分析

表2(續)
2.3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影響因素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以SUPPH作為因變量,將表1、表2中所有項目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最終進入方程的有HAD程度、急診就診次數、病程3個變量,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解釋自我管理效能水平全部變異的31.7%,見表3。

表3 自我效能感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3討論
3.1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狀況本研究顯示,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的SUPPH得分為(79.61±25.24)分,與總分140分相比,處于中等水平,但每例患者的SUPPH得分差異較大,最高分140分,最低分22分,說明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自我效能感受各種因素影響,出現自我效能感參差不齊,其結果與文華等[9]的調查結果一致。因此,在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的治療、康復過程中,醫護人員可設計和實施以自我效能感為理論框架的教育計劃和自我管理項目,提高患者自我照護的能力,改善健康結果,并將癌癥自我效能感作為一項重要的評價指標,這也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3.2焦慮抑郁與自我效能感的關系調查結果顯示有78.48%患者存在焦慮、抑郁,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自我效能感與焦慮、抑郁之間存在負相關;多元逐步回歸顯示,焦慮、抑郁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最大,說明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的心理狀態是影響其自我效能感的重要相關因素,表現為焦慮、抑郁的患者其自我效能感越低,這與多項研究結果一致[9-11]。同時,Bárez等[12]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抑郁縱向性研究結果也顯示,自我效能感變量可以作為患者疾病心理調整的一個預測因子。所以,自我效能感與焦慮、抑郁是相互影響的。因此,護理人員要加強對患者全人的評估和照護,特別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充分的溝通交流,了解產生焦慮抑郁的原因,協助其制定具體可行的、患者能接受且能耐受的康復計劃和生活的指導,提高對康復的信心和信念。
3.3疾病情況與自我效能感的關系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疾病分類與自我效能感無統計學意義。Pearson及Spearman相關分析顯示,自我效能感與病程、急診就診次數、醫療費用之間存在負相關;與總體健康和活力存在正相關。這5項都是反應患者疾病情況的指標。病程越短,自我效能感越高,這與Mosher[13]的研究一致,首先,可能與患者剛起病時對疾病的認識不足有關;第二,病程越長,患者遭受到的痛苦越多,反復多次的化療及化療后的副反應,骨髓抑制期發生的感染、高熱、出血傾向、貧血等都是患者痛苦的經歷,因此,病程越長,患者對疾病的預后越沒有信心;第三,長期反復的治療,導致家庭經濟負擔的加重,本次調查顯示,平均醫療費用為13萬左右,醫療費用越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越低。醫療費用雖然最終未進入回歸方程式,但是經濟水平決定著患者可獲得的醫療資源,因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部分用藥未納入醫保中,需要患者自費購買,部分患者因無力承擔高昂的醫療費用而放棄治療。急診就診次數能反應患者的病情危重度,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常因高熱、出血傾向以及腫瘤壓迫或浸潤后產生各種癥狀而就診,常累及多個系統,本次調查中,患者急診就診次數最大值為5次??傮w健康是測量個體對自身健康狀況及其發展趨勢的評價;活力是測量個體對自身精力和疲勞程度的主觀感受,這兩者雖最終未進入回歸方程式,有待進一步擴大樣本量檢驗,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對疾病的自我感知情況,腫瘤引起的疲乏及精力的消耗,讓患者對戰勝疾病的信念減弱,自我效能感降低。Yeung等[14]的研究也證實了自我效能感與生命質量的相關性,生命質量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強。
3.4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多因素分析本次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最終病程、急診就診次數和焦慮抑郁一起進入多元回歸的方程式,可解釋自我效能感全部變異的31.7%,說明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自我效能感的31.7%受到病程、急診就診次數和焦慮抑郁的影響。疾病的情況和患者的心理狀況是影響患者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且互為影響。然而由于本次調查樣本量及抽樣方式的局限性,還未發現其他影響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因素,需要進一步擴大樣本量,思考更多的相關因素進行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 Bandura A.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Advances in 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1978,4(1):139-161.
[2] 楊曉春,洪水玲,林莉莉,等.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術后自我管理行為與自我效能相關性研究[J].護理與康復,2011,10(7):571-573.
[3] Ory MG,Ahn S,Jiang L,et al. Successes of a national study of the Chronic Disease Self-Management Program: meeting the triple aim of health care reform[J].Medical Care,2013,51(11):992-998.
[4] Lev EL,Owen SV.A measure of self-care self-efficacy[J].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1996,19(5):421-429.
[5] 錢會娟,袁長蓉.中文版癌癥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的信效度測評[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87-89.
[6] 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出版,1999:127 -131.
[7] 劉繼文,李富業,連玉龍.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信度效度研究[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 2008,31(1):1-3.
[8] 李魯,王紅妹,沈毅.SF-36健康調查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其性能測試[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2,36(2):109-113.
[9] 文華,蘇小茵,高玲玲.化療期乳腺癌病人抑郁與自我效能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4):322-324.
[10] 王瑩,張清,劉素彥.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自我效能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2):158-161.
[11] Offerman MP,Sehroevers MJ,van der Velden LA,et al.Goal processes & self-efficacy related to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head & neck cancer patients and their partners[J].European Journal of Oncology Nursing, 2010,14(3):231-237.
[12] Bárez M,Blasco T,Fernández-Castro J,et al.Perceived control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a longitudinal study[J].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2009,32(2):187-196.
[13] Mosher CE,Duhamel KN,Egert J,et al.Self-efficacy for coping with cancer in a multiethnic sample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associations with barriers to pain management and distress[J].Clinical Journal of Pain,2010,26(3):227-233.
[14] Yeung NC, Lu Q.Affect as a mediator between self-efficacy 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Chinese cancer survivors in China[J].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Care,2014,23:149-155.
·綜述·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護理科研項目,編號201105HL
錢穎,楊麗黎,程麗麗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浙江杭州310016)
摘要:目的調查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并分析相關影響因素。方法采用自制患者一般資料調查問卷、癌癥自我效能感量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健康調查量表、醫院焦慮及抑郁量表等對浙江省兩家三級甲等醫院的79例急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進行調查。結果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自我效能感得分為(79.61±25.24)分。焦慮抑郁程度(t=-4.729,P=0.000)、急診就診次數(t=-2.082,P=0.041)、病程(t=-2.312,P=0.024)最終進入多元逐步回歸方程式,可解釋自我效能感水平全部變異的31.7%。結論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自我效能感處于中等水平;焦慮抑郁越嚴重、病程越長、急診就診次數越多患者自我效能感越低。
關鍵詞:血液系統;腫瘤;自我效能;相關因素;調查doi:10.3969/j.issn.1671-9875.2015.01.005
Self-efficacy level investigation o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and study on related factors// Qian Ying, Yang Lili, Cheng Lili// Sir Run Run Shaw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6,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self-efficacy level of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and analyze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MethodInvestigate 79 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mia, malignant lymphoma or multiple myeloma from two Grade A Class Three hospitals of Zhejiang by self-designed patients’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self-efficacy scale of cancer,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health survey scales and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HAD). ResultScore of self-efficacy for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is (79.61±25.24). Anxiety and depression level (t=-4.729,P=0.000), emergency times(t=-2.082,P=0.041), disease duration(t=-2.312,P=0.024) were variables in the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equation in the end. 31.7% of self-efficacy variation can be explained in the equation. ConclusionSelf-efficacy level of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is in medium level. More seriou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longer duration, more emergency times lead to lower self-efficacy level of patients.
Key words:blood system; tumor; self-efficacy; related factor; investigation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875(2015)01-0016-05
通信作者:楊麗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
收稿日期:2014-08-19
作者簡介:錢穎(1983—),女,本科,主管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