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建群 劉毅 陳楠 顏春華
資源型城市如何綠色崛起
陶建群 劉毅 陳楠 顏春華

資源型城市如何適應經濟新常態,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實現可持續發展呢?作為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和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區,武安正以轉型升級、綠色崛起為主題,以“二次創業”為統領,強化項目支撐,實施創新驅動,走出一條調整轉型、環境保護、統籌城鄉、改善民生統籌發展之路。為全面了解武安轉型發展、綠色崛起的實踐和探索,2015年4月底,人民論壇雜志社組織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的專家學者,深入武安進行了專題調研。
武安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東麓,晉冀豫三省交界地帶,自古就為我國冶煉重鎮,采礦冶鐵歷史始于戰國、興于西漢,綿延2000多年,至今仍留存漢、宋冶鐵爐遺址。新中國成立后,武安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冶金礦山基地,上世紀60年代“群采群煉”規模曾聞名全國。新世紀以來,武安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分工,形成了以鋼鐵為主導的縣域特色經濟,在支撐武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結構失衡、環境污染等諸多問題,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曾經是武安的另一個形象。近年來,武安市委、市政府痛下決心,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要求,提高發展效益和質量,致力趟出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綠色崛起之路。
“鋼鐵是武安的傳統優勢,這絕不能丟。在轉型中,我們一手抓鋼鐵等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蔽浒彩形瘯洀埑剂挤治稣f,“另一手抓新能源、高端制造業和文化旅游、現代農業等接續產業”。面對近年來“受鋼所困”的調結構、轉方式壓力,武安正本著“有中生新、無中生有”,全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構建“主業突出、多元并舉、優勢互補、競相發展”的產業新體系。
立足“強筋壯骨”,打好傳統產業升級牌。“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產品,提升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是轉型的關鍵所在?!蔽浒彩虚L魏雪生介紹說,“政府牽頭為企業注入技術支撐,推動產品結構向‘高、優、特’提升?!眹@這一主題,武安堅持向科技創新要效益,通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先后與中鋼研、清華大學、北科大等30余家高校院所和中國焊接協會等國家級行業協會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為每家骨干企業“聯姻”到至少一家技術支撐后盾,加快促進傳統產業的產品和工藝改造提升;向產品質量要效益,大力實施精鋼戰略,本著向高端提升、向終端延伸,相繼建成了龍鳳山高純生鐵、新金萬利90萬噸涂鍍層板、奧科達150萬噸焊管等一批產業升級項目,以產品升級帶動產業升級,培育出5家“中國500強”、7家“中國制造業500強”、9家“中國民營500強”企業;向企業整合要效益,面對鋼鐵行業持續低迷的嚴峻形勢,對全域鋼鐵產業進行通盤考量,武安正謀劃實施4個總投資668億元的鋼鐵集團整合重組、升級改造項目,據了解,2015年已實質性推動太行、冀南鋼鐵企業的整合重組、退城進園,到2017年全市18家鋼鐵企業將整合為4-5家大型鋼鐵集團,實現企業布局、裝備水平、產品檔次、環保治理等全方位優化升級,建成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精鋼基地。
堅持“脫胎換骨”,打好新興產業培育牌。為彌補新興產業“短板”,武安鎖定新能源、新裝備、新材料、生產性物流等戰略新興產業,堅持“內外并舉、大小齊抓”:總投資300億元的奧鈦新能源產業園,一期建成投產、二期加緊建設,將致力打造全球最大、國內唯一擁有鈦酸鋰材料、動力電池及儲能電站生產的鈦酸鋰全產業鏈企業,年可生產鈦酸鋰材料1萬噸、儲能電池800兆瓦及鋰電池10億安時、電動公交車3000輛、純電動專用車2000輛;列入國家863計劃的競和高速列車受電弓滑板項目,擁有國家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填補了我國新一代高速列車弓滑板和制動閘片產業的空白;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的諾恩凈化水設備項目,廣泛應用于市政污水、高濃度有機廢水、工業廢水處理和污水廠新建及升級;河北武安保稅物流中心項目,設計能力為年貨物吞吐量達3000萬噸,將建成區域唯一的內陸港和最大的一站式混合性鋼鐵物流集散基地,預計年平均收入可突破200億元;新興產業正成為武安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建設“全域景區”,打好旅游產業挖潛牌。作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做大做強旅游業”是武安一直以來的努力方向:依托磁山文化、冶鐵文化等“六大文化脈系”和西部太行山水,先后開發出京娘湖、七步溝、朝陽溝等6家國家4A級景區,榮膺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礦山公園、國家級重點水利風景區、國家自然保護區等5個“國字頭”品牌,形成了“紅色、文化、生態、地質”4條精品旅游線路,特別是去年首次舉辦了全國劃騎跑鐵人三項挑戰賽,國內40多家主流媒體和200多名專家學者齊聚武安,央視四套用半個小時轉播,充分展示了武安“有山有水有文化”的良好形象和旅游風光。魏雪生對調研組說,當前,武安正以“太行三峽”建設為統領,以景區資源整合、上檔升級為重點,全面推進“大景區”管理體制改革,力爭用2-3年時間,使年接待游客達300萬人次以上,門票收入突破3億元,綜合收入達到150億元,努力打造中原都市“后花園”、中國北方避暑休閑度假勝地、亞洲登山攀巖戶外運動基地。
圍繞“特字當頭”,打好現代農業提升牌。武安農業之長不在種植、而在特色。近年來,武安這座“鋼鐵城”悄然念起了“農業經”:立足堅實的農業產業基礎和獨特的地理區位條件,武安圍繞“品種、品質、品牌”創特色,大力發展無公害、高科技、設施化現代農業,先后培育出瘦肉型豬、特色林果、優質小米、有機蔬菜“四大龍型產業”,建成了集特色種養、休閑采摘、精深加工、旅游觀光為一體的智壽源、金鵬等“十大生態莊園”,形成了以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倉盛興為代表的30多家農業龍頭企業,其中綠澤養殖、瑞陽家禽等企業成功上市,武安成為擁有4家農企在天交所掛牌交易的縣級市,被評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縣”。
資源型城市往往有很多生態歷史“舊賬”,武安也不例外。“不得不承認,武安以往的驕人經濟增長業績中包含了太多的黑色、灰色和白色,卻缺少綠色。”魏雪生坦陳,“2014年10月以來,邯鄲市對主城區外的15個縣(市、區)的空氣質量指數監測數據排名進行考核,這對武安來說是不小的壓力,但也是綠色崛起的機遇和動力”。面對全市群眾對藍天白云的熱切期盼,武安下定決心打好環保治理攻堅戰、持久戰。
堅持“大行業”與“小企業”兩手抓?!安荒転榱俗キh保而把傳統主導產業一砍了之、一關了之,這不可能、也不現實,更不符合抓環保的初衷”。在環保重壓之下,武安市委、市政府堅持以辯證思維理性看待問題。一方面狠抓“四大”行業治理。針對鋼鐵、焦化、水泥、電力“四大行業”,本著“深度治理、提標升級”,專門組織專家對重點企業逐一制定環保提升路線圖,僅2013年以來就投入近20億元,完成脫硫、脫硝、無組織排放整治等重點治理工程600多項。武安最大的民營企業——河北普陽鋼鐵有限公司一年就投入2.5億元,新上和改造燒結機脫硫4臺、除塵設施40多臺、料廠棚化4萬余平米,高標準通過國家清潔生產二級審核。另一方面狠抓污染小企業取締整治。針對白灰、選礦、球團等關聯配套小企業,2013年從永峰線和重點鄉鎮入手,堅決撕開“三小”企業治理的“口子”,當年取締小白灰等“三小”企業340多家;去年又向全市范圍和所有工業行業拓展,對全市18個行業1300多家工業企業逐一制定標準、分類整治,集中取締污染小企業440多家,對鋼渣廠、石料廠等行業在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制定出符合武安實際的治理標準,得到環保部的認可支持。
堅持“減排放”與“增綠量”兩手抓。2014年2月23日,武安市烘熔鋼鐵有限公司廠區內,一座420立方米高爐在切割機的轟鳴聲中開始拆除。把畫面從“分鏡頭”拉回“大全景”,能明顯感到近兩年武安壓減產能的決心——兩次“周日行動”集中化解過剩產能370萬噸,成為河北省壓減產能最多的縣(市)之一。據介紹,到2017年武安將凈壓減煉鋼產能836萬噸、煉鐵產能931萬噸。在“壓產能做減法”的同時,武安更注重“增綠量做加法”,提出“5年新增造林5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10個百分點”,近兩年來通過大力實施“八大造林工程”,持續攻堅造林綠化,已累計完成造林33.05萬畝,相當于2008-2012年5年的總和。特別是創造性探索實施了“一企綠化一荒山”造林模式,動員鼓勵全市規模企業“認領”荒山、個體大戶承包荒山造林,目前已涌現出1000畝以上造林大戶213個,其中5000畝以上大戶42個,新金鋼鐵、新峰水泥、宇綠源林牧等38家企業承包山場等92萬畝,占全市林地面積的67.6%,該模式已在河北省進行示范推廣。
堅持“政府層面”與“社會層面”兩手抓。長期的工作實踐使武安深刻認識到:環保工作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但如果僅憑政府唱“獨角戲”還不夠,必須動員一切力量,形成“全市總動員、全民齊參與”的生動局面。在政府層面,按照“管行業,管環?!?、“誰污染,誰治理”原則,進一步理順工作體制,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建立健全了市、鄉、村三級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進一步明確部門監管和企業主體責任,力求實現環保監管“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無縫隙”。在社會層面,除抓好鋼鐵、焦化、水泥、電力“四大行業”和污染小企業取締整治外,切實抓好運輸、建筑、加油、采暖等面源環保治理,持續掀起整治高潮:每天近萬輛的過境大貨車基本實現苫布全覆蓋,建筑工地嚴格按照“6個100%”綠色施工標準作業,先后拆除39臺燃煤鍋爐、煙囪123根,完成境內106座加油站油氣回收治理,等等。經過全社會共同努力,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明顯成效:PM2.5、PM10等空氣質量主要污染物指標均有大幅下降,生態環境改善了,群眾心里高興了,政府公信力提升了。
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綠色崛起,做好“經濟與生態統籌”這篇“大文章”,關鍵在于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武安從項目、城市、科技、組織四方面入手,集聚起全域范圍內方方面面的發展力量:
項目的支撐力。為強化項目支撐,加快項目集聚發展,武安在市域范圍內規劃建設了“三大工業園區”:省級武安工業園區主要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青龍山工業園區主要發展“吃鐵耗鋼”、固體廢棄物再利用的循環經濟和低碳產業;南洺河工業園區主要發展精品鋼材、煤焦化工和現代物流業。以此為平臺,圍繞3年固定資產投資超1000億元,武安從2014年開始深入開展“三年項目年”,加緊實施一大批戰略支撐項目,并通過制定招商優惠激勵政策、開辟項目建設“綠色通道”等一系列措施,在全市上下營造了“大招商、招大商、全民招商”的濃厚氛圍。
城市的帶動力。通過全面審視市情特點,本著“全域布局、騰籠換鳥、退二進三”,科學做好全市生產力布局的頂層設計:以遠離城區的工業園區為承接平臺,有計劃、分步驟地把鋼鐵、焦化等不適宜在城市周邊發展的產業調出去,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為城市發展騰出各類要素空間,全面加快東部產業新區、南部洺湖新區建設,把生產服務、商貿物流、文化休閑等適宜城市的優質產業搞起來,真正把“傳統鋼鐵老城”打造成“現代產業新城”。
科技的驅動力。技術創新是資源型城市蛻變轉型的“催化劑”,掌握了先進技術,就意味著在市場競爭中擁有了話語權和主動權——這是武安長期實踐得來的深切體會。為加快科技創新,武安堅持給政策、建支點、樹標桿“三管齊下”,在科研經費、人才培養、技術引進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打造人才科技發展高地,引導更多的企業走出去引技術、引人才,鼓勵更多的科研單位來武安搞實驗、搞轉化,實現科技創新水平的提升。比如,支持新峰水泥與清華大學、廣東亞仿集團合作打造出全國首個數字化水泥管控系統,實現了從“賣產品”向“賣標準”的跨越。在武安,眾多企業都找到了技術創新聯盟單位,直接促進了產品提檔、產業升級。
組織的推動力。為避免重蹈“靠資源而興——受資源所困——因資源而衰”的覆轍,武安市委、市政府在推進經濟調轉過程中,始終堅持把好向、定好位、選好路,尤其注重“無形”精神力量的建設,在全市上下大力弘揚武安先輩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傳統,持續深入開展二次創業活動,多方吸引武安“新商幫”回鄉興業,鼓勵引導現有企業加快轉型再創新業,全面支持婦女、青年、高校畢業生等創建實業,引導動員方方面面力量開展全民創業,營造“負重奮進、創業創造、轉型升級、綠色崛起”的濃厚氛圍 ,匯聚成了建設新武安的強大力量。
武安一度“一鋼獨大”的局面可謂是很多資源型城市的縮影,綠色崛起中雖伴有轉型的陣痛,但仍繼續著突圍的努力,其轉型的探索經驗,對其他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有以下四點啟示:
一是推進轉型發展、綠色崛起,要主動轉變觀念,適應經濟新常態要求。武安轉型的實踐表明,思路決定出路。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才能帶動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才能有效破除各種思想障礙,為轉型振興提供精神動力。在轉型中需要國家的支持,但要堅持以自力更生為主,依靠國家支持為輔。
二是推進轉型發展、綠色崛起,要因地制宜培育接續替代產業。比較優勢不是永久優勢,一定要盡早推進經濟轉型升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這就要求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只有立足于本地的比較優勢、挖掘優勢、打造優勢、發揮優勢,才能變單一產業結構為多元化經濟結構,形成符合本地實際和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接續替代產業。
三是推進轉型發展、綠色崛起,要統籌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資源型城市并不意味著一定是污染城市,只要潛心注重環保,就能走出一條節約、清潔、高效發展之路。武安的探索證明,只要堅持科學發展,正確處理好生產與生態、工業與環保的關系,真做環保,做真環保,不僅能促進傳統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更能從根本上闖出一條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科學發展之路。
四是推進轉型發展、綠色崛起,要以改善民生為旨歸,堅持統籌城鄉發展。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是城市和農村的全面轉型。對于資源型城市而言,轉型不僅僅意味著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還要讓轉型成果更多地惠及全體人民群眾,才能調動廣大人民群眾投身轉型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全面統籌城鄉發展,在抓好城市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城鄉產業互動與融合,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才能增強轉型發展的后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