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繼先
融入綠洲的忠誠
□姜繼先

雨過天晴后的天空,晴朗蔚藍,陽光燦爛,公路兩旁的玉米、油葵、醬用番茄等作物,葳蕤茂盛。8月19日,我們向五師八十八團而去。此去不為別的,只是去尋訪一個人。
一座墳塋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墳塋處在一個小山腳下,墳體由混凝土建造,南高北低像一只船。墳前立著一個高大的墓碑,字跡鮮紅,墓碑基座上擺放著幾束絹花和祭品,花雖經風雨但依然鮮艷。據稱,這個人的墳塋原在團場的六連,十分矮小,1998年,由團場出資,遷移至此重建,那些絹花祭品是在清明節時,團場退休干部王年清帶領全團的團支部書記,前來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時敬獻的。
這是個什么人?能讓團場長久銘記又讓人們長久懷念?
長眠于此的人,曾經是西北局二等勞動模范、西北軍區特等功臣、二十二兵團一等功臣、新疆兵團一等學習模范,并6次立功,出席過兵團勞模大會和西北軍區勞模大會的英模人物,他的名字叫賀三存。
離墓地百米遠處,有一塊玉米地。玉米株高過人,微風吹來,玉米地沙沙作響,仿佛在述說著賀三存……
1921年6月,賀三存出生在甘肅省秦安縣蓮花城五鄉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6歲喪母,7歲喪父,放過羊,打過長工。1942年6月,他被國民黨軍隊抓了壯丁,到新疆當兵。1949年9月25日和平起義,他才投入革命陣營,歷任戰士、班長、排長、連長等職。
小時候受過的苦,遭過的罪,賀三存歷歷在目。起義后,他感受到社會主義新中國,就像換了一個天地,激發了他愛黨愛國愛軍的激情,時時處處都沖在前,1950年3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0年的春天,賀三存所在的部隊大面積開荒拉開了序幕,為了多開荒,取得好成績,他用津貼買了兩把镢頭,投入到了開荒之中。很快,賀三存發現,盡管大家都干勁十足,可勞動效率并不很高,每人每天只能開荒6分地,他嫌進度太慢,主動找到排長,提議使用“二人抬耕犁法”開荒,效率大為提高,他每天犁地高達5畝,因此,他被評為模范黨員,記功1次。
賀三存曾在多個單位工作過。1963年4月,調五師紅星十二場(現八十八團)任副場長。無論在什么工作崗位上,他都嚴以律己,干勁不減,起著模范帶頭作用。
有一年,連隊種了300多棵樹。樹種下后,賀三存的心思就全都投到了促樹苗成活上。夜里,他頂著星月,到大渠里挑水澆樹。在他的影響帶動下,全排人員利用午休、晚飯時間加班挑水,澆灌樹苗,使樹苗的成活率達到了95%;春耕工作開始了,賀三存擔任犁地組組長,他開動腦子想辦法,改小塊地犁為大面積犁,減少了轉彎次數,結果每架犁每天犁地11畝多,工效成倍提高;春耕過后,他又擔任起打埂組組長,他每天提前起床去打埂,干一個多小時后,別的職工才來上工。中午時,別的職工休息,他卻又沖到地里干了起來。別人一天只能打埂2.6畝,他卻打埂3.1畝;夏收期間,別人一天割麥子2畝,他割2.8畝,還堅持每次下工背一大捆麥子送到場上;積肥時,他帶領全排職工積肥10萬多公斤,他自己積肥2.1萬公斤;他識字不多,卻愛動腦子,在參加速成識字學習中,創造了一種易記符號,提高了識字效率。這種方法還在全師進行了推廣……
當年農場的出納、記賬員戴定宇,說起賀三存,充滿著無限敬意。賀三存患有胃病,不能吃涼硬食,他妻子就給他縫制了一個口袋,口袋中裝著一個大瓷缸子和一小塊磚茶。他下連隊逢上飯點,就用蒸饃饃的水泡一缸子茶,放在從爐堂里扒出來的炭灰中煮,打來饃饃也在炭灰上烤熱,一頓飯也就將就了。他到農場不久,春耕春播工作就開始了,當時,戴定宇在連隊蹲點,春播結束后的一天,他讓戴定宇和他一起去北支渠一趟,戴定宇疑惑,這么遠,去哪兒干啥?他說馬上就要澆水了,要去巡查一下渠道。于是兩人步行而去,渠是土渠,他一路查看著,哪里開了口子,哪里有了淤塞,哪里需要加固,他都記在一個小本子上,巡查了整整一天,最后,腳都是拖著走的。隨后,他根據自己的記載,安排連隊對渠道進行修整,及時進水。那一年,沿渠幾個連隊的莊稼長得十分茂盛。
很多人都還記得,賀三存有一份濃濃的綠色情結。有一次他在洗腳,見有人折了一根樹枝,他十分惱怒,連鞋都顧不得穿,光著腳沖上前,對那人好一頓訓斥。在他的努力下,一片片林帶誕生了,綠意盎然。農場警衛員、通訊員王年清,經常隨賀三存下連隊檢查工作。王年清回憶道,每次檢查工作,他都不進連隊,而是先到渠道上、條田里、工地中先行查看,了解了工作情況后,再來到辦公室聽取匯報,有人不知他已進行了全面查看,還想虛報工作和成績,只要與他了解的情況不相符,他聽后,會毫不留情對匯報工作的人批評,要求改正工作。有一年,時值小麥揚花,澆水工作緊張進行,他在夜晚去檢查澆水,后半夜時,胃病突發,疼得在地上直打滾,王年清勸他回家,他卻不聽,強行忍受,等到疼痛緩解后,又堅持檢查了3個連隊,發現有人睡覺,跑水嚴重,及時進行了糾正……
故人已逝,但賀三存留在八十八團牧區山徑、條田小道的足跡沒有消彌,那莊稼、樹木、渠水、牧圈都記住了他不知疲倦的身影,他的英魂早已融入了綠洲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