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葛曉泉 鄧志耘
“蔬菜村”里的“新 ”事
文 葛曉泉 鄧志耘

“白菜300公斤,交貨時間5月20日,沒問題,保證質量按時交貨……”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長樂坪鎮計生戶羅尚春在她的記事本上記下了剛剛在網上“聊”成的一筆生意。這是她今天做成的第3筆生意,將2000元收入囊中。如今,白鹿莊村像她這樣的蔬菜電商戶有86戶,成了遠近聞名的蔬菜村。該村計生協會把種植蔬菜作為少生快富工程在計生戶中推廣,村民靠種蔬菜家家戶戶賺了個 “盆豐缽滿”。近日,筆者前往該村耳聞目睹了一件件新鮮事。
近日,長樂坪鎮計生辦工作人員在為白鹿莊一新生兒辦理戶口審批時發現,戶口本上爸爸姓楊,新上戶的孫女姓李。據了解,辦理戶口審批的新生兒是隨母親姓,爸爸是上門女婿。近年來,該鎮大力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充分利用電視、報紙、計生手冊等形式,圍繞“少生、優生、優育,女兒也是傳后人”這一主題,積極倡導新型婚育新觀念,摒棄舊的傳統思想和認識。與此同時,鼓勵男方到女方家落戶上門做女婿,給予子女參軍入學等方面優先權,從根本上打破了多年來沿襲的結婚必須是女方嫁到男方、兒子才是支撐家庭傳后代的頂梁柱、子女必須跟隨父姓等舊觀念。
隨著“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的宣傳普及,男方到女方家落戶已成為“蔬菜村”年輕人婚育新時尚。近3年內,富裕的“蔬菜村”姑娘們憑著優越的條件,吸引了21名外地男青年到村里做上門女婿。他們或承包數十畝農田發展蔬菜,或夫妻攜手外出經商打拼闖天地,生活得和諧美滿,至今無一起家庭糾紛。新女婿的到來,改變了村民們的生育觀念,女兒也是傳后人成為當今年輕夫婦的共識,同時也為“蔬菜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土墻屋,貧困戶,荒著農田等救助,怨聲載道沒出路。”這句民謠曾是白鹿莊村這片土地上貧窮面貌的真實寫照。如今,白鹿莊村已不再是往日的舊模樣,在青山的掩映下,一幢幢風格各異的小洋樓,在“蔬菜村”成為一道亮麗風景,單家獨院的樓房門前栽花植草,后院種果種瓜。目前,全村85%的村民都修建了樓房,過上了煮飯不用柴(改用沼氣)、吃水不用抬(改用自來水)、出門不用走(購買了私家轎車)、洗澡不用盆(裝上了太陽能)的新生活。村民們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種植蔬菜,到如今已有20多年。90年代末,該村的蔬菜基地成為全縣蔬菜種植示范基地,蔬菜種植進入了黃金時期。全村1800畝土地,種植了西紅杮、白菜、四季豆等蔬菜。“由于蔬菜生長期短,一年能種好幾季,一般畝產值達到5000元左右,反季節蔬菜畝產值在1萬元以上。”談起種蔬菜的收成,62歲的村黨支部書記沈啟均笑得合不攏嘴。白鹿莊村還通過土地流轉,成立蔬菜專業合作社,組織了一批經驗豐富的經紀人隊伍收集信息、組織生產。“現在我們的蔬菜主要銷往武漢、廣州,只有少量銷往縣城。”沈啟均介紹,2014年全村蔬菜產值突破100萬元。
“現在打麻將、閑談的人少了,大家閑的時候都去活動中心,既鍛煉身體,又增長知識。”愛好跳廣場舞的雷體英告訴筆者。
傍晚,村里的文化活動廣場上村民多了起來,30人的舞蹈隊和著音樂翩翩起舞,還有老年人在健身器材上活動筋骨,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場上年輕人尤其活躍,恰逢周末,農家書屋、文娛活動室也到處都有學生的身影。“蔬菜村”以計生協會為載體,建立了文化活動中心,組織村民開展健康向上的休閑娛樂活動,跳舞、健身、打球、唱歌。新的生活方式改變了村民過去的陋習,輸入的正能量讓文明新風鄰里團結相助,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