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梧
烏蘭察布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燕麥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遍及各山區、高原與北部寒冷地帶。燕麥地方名稱很多,西北叫“玉麥”,華北叫“燕麥”,新疆叫“蘇魯”,還叫“香麥”、“烏麥”、“雀麥”,西藏叫“甲玉”等。燕麥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糧飼兼用作物,其籽實、秸稈、桴殼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據分析,不同品種籽實中的蛋白質含量為13.60%~15.93%, 有的高達20%左右; 脂肪含量多在5%以上,高者達9.3%;淀粉含量為49.80%~55.28%。 燕麥的脂肪中亞油酸的含量占不飽和脂肪酸總量的38.5%~45.3%,又低于豆油,是花生油的1~2 倍。 此為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含量,如鈣、磷、鐵、核黃素等也為其它谷類作物之冠。
烏蘭察布市位于內蒙古中部,地形自北向南有蒙古高原、烏蘭察布丘陵、陰山山脈、黃土丘陵四部分組成。地處中溫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特征明顯。因大青山橫亙中部的分隔, 形成了前山地區比較溫暖,雨量較多,后山地區是多風的特殊氣候。 年平均降水量150~450 毫米,雨量集中在每年七、八、九月份。 年平均氣溫一般在0~18℃之間,無霜期95~145 天。 燕麥在烏蘭察布市種植歷史悠久, 是很好的抗旱救災、輪作倒茬作物。該市沙地燕麥栽培技術是經過烏蘭察布市農科所烏蘭察布燕麥蕎麥綜合試驗站團隊成員多年試驗研究而集成的。現將其高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選用耐瘠薄、抗旱的燕麥品種,適期免耕播種,適當補充肥料,適時噴施化學除草劑控制雜草,及時補灌以提高燕麥產量和品質。
經過3 年的燕麥品比與品種適應性試驗,白燕7號、白燕2 號、燕科1 號燕麥品種中植株綜合性狀好,生育期100 天左右,產量穩定,適宜在沙地上種植。
可用濃度為100 毫克/升黃腐酸+200 毫克/升水楊酸混合溶液浸種24 小時后晾干播種, 以提高種子抗旱和耐瘠薄性及出苗率。 播種量8 千克/畝, 行距25 厘米,根據沙地墑情或等雨播種,適宜播種日期為4 月25 日~5 月25 日。 播種時種肥的施用以有機肥結合化肥增產效果最好, 有機肥可采用牛圈糞或羊糞,施入量500~1000 千克/畝,化肥以磷酸二銨作種肥,施入量6 千克/畝。
對燕麥田的雜草調查發現藜和狗尾巴草是主要雜草,在燕麥拔節前,雜草3~4 葉期,選擇晴朗無風的上午,用75 毫升/畝2,4-D 丁脂按40 千克/畝對水,進行均勻噴霧的除草效果最好。
在燕麥分蘗期以尿素作為追肥, 施入量5~6 千克/畝增產效果明顯。
在有灌溉條件的沙地,分別在燕麥播種后、拔節期和抽穗灌漿期各灌水1 次增產效果明顯。
燕麥穗各部位成熟不太一致,當穗下部籽粒進入蠟熟末期應及時收獲。 沙地多為旱作,燕麥收獲季節易遇到大風天氣,容易被大風刮落籽粒而減產。
收獲時留25~30 厘米高茬, 可以顯著降低風蝕和保水,次年再免耕播種燕麥。
1.沙地較為貧瘠,燕麥播種不宜過密,以8 千克/畝左右最好,對于水和有機肥源較好地區的沙地可適量增加,最多不超過10 千克/畝。
2.正確選擇除草劑的噴施時期和噴藥量,在燕麥拔節前,雜草3~4 葉期噴施效果最好,噴施過早燕麥苗易受藥害, 噴施過晚雜草不被殺死。 75 毫升/畝2,4-D 丁酯按40 千克/畝對水均勻噴霧的除草效果最好,藥量太小不能達到除草效果,藥量太大易對燕麥造成藥害。
3.合理施肥并分配底追肥比例,氮肥總施入量大于12.5 千克/畝,追肥比例大于施氮量的50%時容易造成燕麥徒長,不僅達不到顯著增產的目的,而且增加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