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金
忻州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肥料是忻州市近年來糧食連年增收的重要因素,但近年來,忻州市存在氮肥用量大,施肥結構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不高的現象,在沒有顯著提高作物單產的同時,還造成了環境污染,肥料的比較效益逐年下降。從2006 年開始,忻州市開展了測土配方施肥項目,測土配方施肥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土壤采樣和化驗分析,以土壤測試結果和肥料田間試驗為基礎,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在合理使用有機肥的基礎上,提出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數量、 施肥時期和施用方法,以最經濟的肥料用量, 獲得高質量農產品的施肥技術。 然而,由于測土配方施肥并不是一種簡單的技術工作,它是由一系列理論、方法、技術和推廣模式等組成的綜合技術體系,因此,在推廣過程中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忻州市地處山西省北中部,是農業大市和全國雜糧主產區。 全市農作物總播面積為720 萬畝左右。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項目的實施,使全市施肥數量比例進一步趨于合理,施用方法逐步完善,糧食產量逐年提高。2009 年至2014 年連續6 年糧食連年增產。 通過項目實施,逐步完善并建立了不同生態區域主栽作物、不同產量水平下土壤豐缺指標及施肥指標體系,建立了全市主要作物施肥信息發布公示專家審核制度,推行了農企對接,促進了配方肥進村入戶到田的覆蓋率,為配方肥的大面積推廣應用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
9 年來,全市累計采集土樣99220 個,化驗大量元素618971 項次,中微量元素156572 項次,采集植物樣品3002 個, 測試養分29359 項次。 全市共進行“3414”試驗和肥效試驗1403 個,校正試驗1316 個。通過以上工作,各項目縣都建立了不同作物生態區域土壤養分豐缺指標和不同產量水平下的施肥指標體系,確立了玉米、馬鈴薯、谷子等主要作物的養分豐缺指標和不同產量水平下的施肥指標體系。 目前,各項目縣將“3414”試驗和“2+X”肥效試驗轉向雜糧和果蔬等經濟作物,逐步建立其土壤養分豐缺指標體系和施肥指標體系。
全市累計發放施肥建議卡415.41 萬份, 培訓農民228.97 萬人次,培訓技術骨干3.58 萬人次,發放資料254.05 萬份。 為指導農民科學施肥提供了有利的技術支撐。
通過項目的實施, 全市建起1 個市級土肥化驗室,14 個縣級土肥化驗室,總面積達3300 平方米。 改善了基層的辦公條件,配備了人員設備,在全市建起了完善的土肥技術推廣體系。
通過以上工作,忻州市化肥施用比例漸漸趨于合理,從2008 年調查的N∶P2O5∶K2O 是18∶4.8∶2, 演化為2013 年調查的N∶P2O5∶K2O 是18∶4.5∶4。 肥料利用率明顯提高,2008 年調查采樣為尿素29.5%、 過磷酸鈣11%、硫酸鉀31%,2013 年調查采樣為:尿素32.5%、過磷酸鈣12.9%、硫酸鉀34.4%。 配方肥的施用面積逐年擴大,從2006 年的20 萬畝,增長至現在的310萬畝,配方肥施用量從2006 年的3 萬噸,增長至現在的14.4 萬噸。 為我市糧食生產六年連續豐收,屢創歷史高產紀錄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項目實施中,盡管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明顯成效,探索總結了很好的典型、經驗,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與部分農民的文化素質不相適應
當前,由于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和進城務工,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都是年齡偏大,其文化程度相對較低,科學種田意識淡薄,對測土配方施肥的接受能力低。這就需要在今后的培訓中要針對不同文化層次的農民,采取與之相適宜接受的的方式幫助他們提高對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認識。
2.在農企合作工程中,合作企業服務質量有待提高
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為化肥企業創建了很好的宣傳平臺, 配方肥生產企業要充分利用好這個平臺,把產品質量、銷售質量、服務質量放在第一位。
3.農民種田的積極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
自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制度以來,農業生產以家庭分散經營為主,由于農產品價格偏低,部分農戶只看眼前的利益,認為一季作物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每畝節本增收產生的效益還不如打一天臨時工的效益好,這就加大了技術推廣的難度。
4.配方肥價格偏高,農戶難以接受,增加了推廣難度。
5.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性強,專業性強,要求高,技術人員業務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已成為農業部門、企業、農民之間長期性、基礎性的日常工作。由一系列理論、方法、技術、推廣模式組成的體系,只有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加強組織協調,才能真正推進工作的開展,促進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轉化。
1.強化技術培訓,提高技術隊伍的整體素質
對農民技術員、銷售網絡成員、土肥技術人員進行分層次分批次培訓,采取培訓班、現場觀摩會等各種形式,送出去或請進來反復培訓,提高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能與服務水平。
2.繼續加大宣傳、培訓、示范、推廣力度,營造測土配方濃厚的社會氛圍。
3.建立、完善農化服務體系,實行專群結合、技物結合,形成富有活力的推廣機制。 推進配方肥農企對接,通過興辦各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和村級服務站,走專群結合的農技推廣路子,真正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真心實意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把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做到實處,做到村里,做到農民家里,做到農民田里。
在配方肥的推廣過程中,我們發現指定的一些配方肥供肥企業,由于肥料價格、供貨渠道等原因,廣大農民并不能很好的接受。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從2010年開始,我們根據肥料市場上的狀況,選擇了一些老百姓認可的品牌、廠家,作為配方肥推廣對象,運用了配方肥直供、個性化配肥、按配方卡購肥等模式,由各縣農業土肥技術部門根據不同作物產量水平提供大配方,肥料經銷商、廠家按方購進或生產配方肥,農民按照配方卡購買相同或相近的配方肥,并按照大配方小調整的原則施用。 通過建立銷售臺賬,公開銷售價格,健全追溯制度,保障配方肥質量。這一做法逐步得到了農民的認可, 促進了配方肥施用面積逐年擴大,由2009 年的156 萬畝,擴大到2013 年的340 萬畝。
4.在配方肥的施用過程中,我們發現仍有一部分農民群眾采用撒施旋耕的施用方法,造成了肥料利用率低,揮發損失大。 根據實際,我們從2009 年開始著重推廣了播種施肥一體機,在播種的同時,深施化肥,減少了肥料損失,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而且我們還大力宣傳和培訓農民施用秸稈腐熟劑、堆漚家禽牲畜糞尿、秸稈還田、施用精致有機肥,不斷提升土壤有機質。 通過設立示范區,對比試驗,肥料施用量畝減少10~20 斤,肥料利用率提高了5%~10%。 農民群眾看到了效果,取得了很好的增產節支的社會效益。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是忻州市土肥系統的中心工作,忻州市重點在組織、培訓上下功夫,組織專家、技術人員,幫助各縣培訓農民、技術骨干,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把測土配方施肥作為長期性、群眾性、全面性的工作, 讓測土配方施肥為忻州市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