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平 曹福中 呂志明 朝格敖其爾 孫 霞 哈布日喜勒 張默函
1.鄂爾多斯市農業技術推廣站; 2.鄂爾多斯市農牧業信息中心
按照我國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發展目標,馬鈴薯種植面積、單產水平、總產量和主糧化產品將顯著增加,它將逐漸成為我國第四大主糧作物。為了適應馬鈴薯生產品種專用化、種植區域化、作業機械化、經營產業化、產品主食化,形成馬鈴薯與谷物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尤其是著力破解種植大戶、家庭農場、涉農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大面積機械化種植馬鈴薯的技術難題,現將馬鈴薯機械化高產高效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選擇三代以內的優良脫毒種薯, 并根據市場需求,選擇適應當地生態條件且經審定推廣的符合生產加工及市場需要的專用、優質、抗逆性強的品種。
選擇具有代表性、無病的優良脫毒種薯,小于50克的整薯可直接播種, 大于50 克的種薯應按機具作業要求切塊。 切塊時切刀要用75%酒精消毒,每個薯塊要45~50 克以上, 保證每個薯塊上有1~2 個健壯芽眼,每切一個馬鈴薯給切刀消毒1 次,防止交叉感染。 薯塊用甲基托布津拌種,可減少病害的發生。
可于播種前用翻轉犁進行深翻35~40 厘米,并及時用旋耕機旋耕,有利于保墑。當10 厘米處地溫穩定在10℃以上時 (內蒙古地區一般在4 月末至5 月初),可采用四壟90 厘米播種機播種,可以一次性完成開溝、播種、覆土、起壟等作業工序,開溝8 厘米左右,上面覆土8 厘米左右。播種時起的壟要小,這樣有利于提高地溫及中耕時覆蓋雜草。株距23 厘米左右,播種密度3000~3200 株/畝, 可隨播種機溝施殺蟲劑和殺菌劑。
在馬鈴薯出苗達到10%~20%時進行第一次中耕, 中耕前可用撒肥機拋施馬鈴薯專用肥40 千克/畝。 中耕時要保持一定的土壤濕度(尤其土壤偏粘的一定要澆透水),起壟要正(確保苗子在壟的中間),覆土要緊密,但不能將苗子拉斷,壟周長100~110 厘米;株高15 厘米時進行第二次中耕, 要求壟臺上要有覆土,以不埋苗為宜。
收獲亦是馬鈴薯栽培的關鍵環節,關系到產品質量,必須引起重視。收獲前7 天,及時采用殺秧機進行殺秧,使薯皮加速木栓化。 選擇晴天用馬鈴薯收獲機進行收獲,在收獲和運輸過程中盡量減少破皮和機械損傷,保證薯塊外觀光滑,提高商品性狀,同時,要減少儲藏期感病腐爛損失。
馬鈴薯植株含水量約為90%, 塊莖含水量約為80%, 每形成1 千克干物質約需400~600 千克水,即每生產1 千克鮮薯約需80~120 千克水。 其生長期間需水量大且復雜,必須有足夠的水分才能獲得高產。
種薯塊莖萌芽期,所需的水分主要靠種薯自身供應,土壤含水量達12%(田間最大持水量60%)即可。
幼苗期到匍匐莖形成期,需水量由少到多,土壤含水量達13%~14%(田間最大持水量65%~70%)為宜。這時期水分過多,妨礙根系發育,降低了后期的抗旱能力;水分不足,地上部發育受阻,植株生長緩慢,發棵不旺。
塊莖形成期, 需水量顯著增加, 土壤含水量達14%~15%(田間最大持水量70%~75%)為宜。
塊莖膨大期,是需水最敏感、最多的時期,土壤含水量達15%~16%(田間最大持水量75%~80%) 最適宜。這時期干旱缺水,塊莖就會停止生長,缺水后再恢復正常,塊莖易形成畸形,產品質量降低。
塊莖成熟期,忌水分過多,土壤含水量為12%~13%(田間最大持水量60%~65%)即可,超過16%(田間最大持水量80%),塊莖的氣孔就會外翻開裂造成薯皮粗糙、病菌侵入,不利儲藏。 土壤積水超過24 小時以上, 易造成塊莖腐爛。 在馬鈴薯整個生長期內,都要保障土壤中有充足的水分, 而且要均勻灌溉, 不可忽多忽少, 否則會出現空心、內部異色、二次生長、長出裂痕等品質問題, 還會造成大幅減產。
馬鈴薯是喜肥作物,尤喜有機肥,磷鉀肥與有機肥混施,有利于提高磷鉀肥肥效,減少土壤對磷肥的固定。但大面積種植,在無有機肥的情況下,應盡量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每生產1t 塊莖,需要從土壤中吸收氮5~6 千克,磷1~3 千克,鉀12~13 千克,N∶P∶K 的比例為2.2∶1.0∶4.6,本著這一規律對肥料進行配比。 馬鈴薯開花繁茂時期也是地下薯塊快速膨大時期, 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都需要充足的養分, 需肥量較多, 需追三次硝酸鉀,4 千克/畝/次,4~6 天一次,還應適量補充微量元素。
馬鈴薯屬無性繁殖作物, 極易遭受病蟲害的侵襲, 有些病蟲害一旦發生,難以控制。 所以在馬鈴薯病蟲害防控上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除采取選用優良脫毒種薯、倒茬輪作、加強田間管理等農業防治方法控制病蟲害外, 還需要使用農藥等化學防治方法。 在病蟲害防治上,要注重對一些能夠引起災難性后果的病蟲害的防治。 因此,對于種薯田從6 月末、7 月初開始每7 天打一遍殺蟲和殺菌劑,需連續打幾次。 商品薯可適當減少用藥次數。
馬鈴薯在機械化種植過程中堅持采用科學的栽培和管理方法,可以獲得高產穩產。據測產,通過應用機械化作業、優良脫毒種薯、合理密植、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節水灌溉等集成技術,畝鮮薯產量可達到2700~3800 千克, 較常規種植畝可增產1500 千克左右。 扣除機械化作業、脫毒種薯、肥料、灌溉、病蟲害防治、租地等開支外,按每千克鮮薯售價1.1 元計算,畝均純收入可達500~15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