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俊 趙永霞
1.烏拉特前旗農牧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2.烏拉特前旗烏拉山鎮政府
小麥套種晚播向日葵栽培是我市一項重點推廣技術,也是河套灌區主要立體種植形式之一。 由于其充分發揮了兩作物的生長生產潛力,不僅增產、提質、增效明顯,而且在輪作倒茬、多元種植、實現農業持續增收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小麥套晚播雜交向日葵栽培技術選中等以上肥力的地塊,在秋壓底肥、秋耕翻、秋澆水的基礎上,早春用小四輪帶缺口耙或旋耕機進行耕翻。為確保整地質量,耕翻后要用鐵耙縱橫耙平,同時清除地上根茬和廢舊地膜,確保地平、土碎、無坷垃、無根茬。
小麥品種選擇永良4 號等良種。葵花品種選擇生育期100 天左右的早熟、矮稈、抗病的雜交種:食葵選用3638C、3939、 X3139、LD5009 等, 油葵有T562、MG2 等品種。
合理調整播期保證兩作作物正常生長成熟,科學縮短共生期。為進一步優化播期,根據春季氣候特點,小麥播期調整為3 月20~28 日。向日葵播種時間在5月30 日~6 月10 日, 使開花期避開7 月份的高溫多雨期,提高結實率,起到避病增產的作用。按照技術規程小麥套晚播雜交向日葵栽培技術推廣種植模式為4.2 米機收帶型。 小麥21 行,占地2.2 米,實行縮壟增行種肥分層機械播種;葵花4 行,占地2 米,采用大小行種植,平均行距50 厘米,葵花距小麥間距33 厘米,食葵株距33 厘米, 畝留苗1818 株。 油葵株距23 厘米,畝留苗2608 株。
根據項目實施要求,結合配方施肥技術,參照當地土地質量,遵循缺什么補什么的施肥原則,小麥畝帶種肥二銨20~25 千克或者等量配方肥, 向日葵帶種肥二銨10~15 千克, 小麥頭水每畝追尿素20~25千克,向日葵追尿素20 千克,及時化學除草,小麥保證4 水、向日葵2 水,后期補施葉面肥。
防治小麥地下害蟲, 播前用75%的衛福可濕性粉劑2.2~2.8 克拌種或選用20%的粉銹寧32 毫升對水5 千克拌種50 千克,小麥蚜蟲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0~20 克對水30 千克噴霧進行防治;葵花銹病發生初期可用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0~1200 倍液進行噴霧預防,利用性引誘劑和赤眼蜂進行葵螟的綜合防控。
2014 年小麥套種晚播向日葵優化栽培技術得到了擴大推廣,由于近年單種小麥的比較效益低,“麥賤傷農”使種植積極性急劇下降,面積也大面積縮減,而套種由于二元種植,穩產增效增收效果明顯,所以近兩年在推廣面積上得到進一步穩定,生產技術的應用水平上也有一定提高,尤其在品種選擇和帶型上得到了進一步優化。今年氣候條件對小麥的生長發育形成有利的影響,前期災害天氣較少,溫度適宜,水分充足,病蟲害也相對較輕,使穗數和穗粒數有所上升,后期干熱風天氣少,千粒重增加,從而使小麥產量較往年有所提升, 諸多因素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經濟收益。小麥套晚播向日葵技術小麥平均單產317.8 千克,產值1144.08 元; 向日葵平均單產171.1 千克, 產值1197.7 元,套種田畝產值共2341.78 元。同比單種小麥畝產值1380.24 元增值961.54 元;同比單種向日葵畝產值1575.7 元增值766.08 元。項目總體效益顯著。從技術應用和推廣方面看,充分發揮了套種技術的生產潛力,有效利用了地力及光溫資源,解決以往套田的諸多矛盾,收到了良好的應用效果。 對于整合土地和技術、進行輪作倒茬、實現多元增產增收、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發揮了重要的促進和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