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飛
包頭市固陽縣農技推廣站
小麥套晚播向日葵高效栽培技術是在傳統的小麥套種向日葵立體種植技術基礎上的改進和創新,它是間混套復種傳統農業耕作措施與優良品種、化學肥料、地膜覆蓋、農業機械等現代栽培技術手段的有機結合,是更好地提高光、熱、水、土等自然資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效益的重要技術措施。該項技術解決了傳統的小麥套種向日葵技術存在的幾個方面的問題:1.兩作物共生時間長,田間遮陰郁閉現象嚴重。2.小麥千粒重和產量降低,品質下降。3.兩作物爭水、爭肥嚴重,總體效益不高。 4.病蟲害嚴重,向日葵商品性降低。
隨著矮稈、生育期短的雜交向日葵品種的引進推廣,解決傳統的小麥套種向日葵技術存在的問題成為可能。 同時優化播期,將向日葵播種時間由原來的4月中旬推遲至小麥抽穗期 (6 月5~15 日); 并采用3.63 米(10.9 尺)機收帶型。
小麥套種晚播向日葵栽培技術中,小麥平均畝產320 千克,比常規小麥套種向日葵種植模式中小麥增產49 千克,畝平均效益44 元;千粒重43 克,比單種小麥提高1 克,較常規套作提高3~5 克;向日葵較常規套作增產50 千克,畝增效益200 元,兩項合計增加效益244 元/畝。
小麥套種晚播向日葵栽培技術從帶型結構,品種選擇,密度配比,播種日期等四個方面進行了創新和改革,其核心技術要點如下:
1.優化帶型。 將習慣的1.37 米(4.1 尺)和2.27 米(6.8 尺)帶型改為3.63 米(10.9 尺)機收帶型,即小麥21 行,占地2 米,小麥行距10 厘米(0.3 尺),實際占地0.55 畝,向日葵4 行,向日葵距小麥間距23.3 厘米(0.7 尺),占地1.63 米(4.9 尺),實際占地0.45 畝。
2.優化品種結構。 將生育期長的高稈常規向日葵品種改為生育期小于100 天的矮稈雜交種,食用向日葵 選 用DK119, 油 用 向 日 葵 選 用 G101,S33,KWS303,S47 等雜交種。
3.優化密度。 根據向日葵雜交種需保證一定群體結構奪取高產的特點,向日葵采用大小行種植,大行距50 厘米(1.5 尺),小行距33 厘米(1 尺),食用向日葵株距30 厘米(0.9 尺),畝留苗2448 株;油用向日葵株距23 厘米(0.7 尺),畝留苗3145 株。
4.優化播期。 向日葵播種期由過去4 月中旬推遲至6 月5 日~15 日。 向日葵出苗時,小麥已進入抽穗期,7 月中旬小麥成熟時, 向日葵株高低于小麥5 厘米左右,兩作無等高日,改變了常規套種技術中小麥被遮陰郁閉的弊端,有利于兩作的生長。
小麥套種晚播向日葵栽培技術, 從2001 年起開始試驗研究,經過四年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栽培技術體系,在內蒙古西部開始大面積示范推廣,2005 年推廣面積30 萬畝,產生經濟效益7320 萬元。
內蒙古河套灌區是國家和自治區的優質小麥生產基地,年播種面積200 多萬畝,每年可提供商品小麥3.5 億千克。 向日葵是該地區的傳統優勢、特色作物,年播種面積380 多萬畝,有130 多家向日葵加工企業,年加工原料可達7 萬噸。小麥、向日葵是當地的優勢產業,同時可輻射周邊的寧夏、甘肅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