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怡 溫志國 周 強 趙文成 劉 斌 孫小兵
巴彥淖爾市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
設施農業設施農業的發展對豐富巴彥淖爾市淡季農產品供應、發展高效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河套地區光熱水土資源豐富,具有光能充足、日照時間長的優勢,氣候資源是國家農業區劃中的優勢地區,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基本特點是日照長,氣溫和熱量狀況適合農作物生長,利于作物干物質積累和土壤有機質分解。耕地以河套灌淤土為主,排灌體系健全,溝渠路配套,耕作土層有機質含量高,土地肥沃,障礙因子少,土壤條件好,地下水資源豐富,有利于蔬菜生長。 目前巴彥淖爾市設施農業已初步形成了以反季節西甜瓜、蜜瓜、蔬菜生產及育苗、水果、花卉、食用菌為主的生產格局,資源優勢正在逐步轉變為生產優勢和經濟優勢。
1.集中連片擴大基地規模,統一品種規劃布局,大力發展集約化生產。 以現有園區為中心,繼續連片擴大面積,重點打造臨河城關、五原八里橋、杭后民建等幾個萬畝設施農業園區。 同時,大力發展設施農業“一村一品”,對日光溫室茬口布局、主栽品種作出統一安排,積極引進品質優、產量高、抗病力強的新品種,按照設施農產品無公害生產標準和種植技術規程指導農民生產,統一種苗供應、定植、技術管理、組織銷售,改變了過去品種多、亂、雜、統一銷售困難的局面。
2.積極尋求金融信貸部門支持,堅持和完善多元投入機制。一是整合捆綁項目,形成共建合力。普遍將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農業科技支撐項目、農業產業化項目捆綁,整合資金,統一用于基地建設;二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新技術,推廣新品種,廣泛吸納社會資金,為設施農業發展注入活力;三是積極協調金融信貸部門,尋求貸款支持,為設施農業穩步推進創造了條件。
3.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以企業為龍頭建設生產基地,通過合作社廣泛聯系農戶,向基地農戶賒銷種苗,提供農藥、化肥、地膜等農資,對基地統一編號建檔,統一訂單生產、科技培訓、管理標準、農資配送、采摘分級、包裝銷售,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追溯制度,從產前、產中、產后不定期地抽檢,確保基地各種農產品達到綠色食品的指標。 所有產品都按照《A 級綠色食品操作技術規程》來管理,產品質量完全符合綠色食品的各項指標要求,在種植過程中,對土壤、水域、空氣都有嚴格的監控和處理方式,常年聘請有經驗的技術人員跟蹤指導,在各類新產品的研發和推廣上擁有成熟的技術,農產品倡導施用農家肥、配方肥,全程統一農資配送,生物防治技術普遍使用,產品無農殘超標現象,并且性能穩定。
4.加大技術培訓力度,提高技術人員、農戶的素質和生產管理水平。 今年以來,組織實施了科技指導結對幫扶活動,派駐技術人員到山區蹲點開展技術示范、指導,加強技術培訓,大力培養山區技術人員和骨干農民,提高技術到位率,提升生產管理水平。
目前,河套地區以辣椒、番茄、黃瓜、茄子和西瓜為主導的設施瓜菜年產量達到65 萬噸,90%以上的產品質量達到無公害農產品標準,有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69 個、綠色食品106 個、有機食品21 個;中國馳名商標7 個,自治區著名商標48 個。 河套番茄、河套向日葵、五原黃柿子、五原燈籠紅香瓜和五原小麥5個農產品通過了農業部地理標志登記保護認證。
1.設施農業的發展,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的轉變,拓寬了農業結構調整的路子。 加快了露天農業向設施農業、 糧油作物向經濟作物調整的步伐,改善了河套地區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經濟效益,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 帶動了果蔬和花卉類產業的興起,進而促進了農業由單一的糧、油種植向糧、油、瓜、果、菜、花卉、園藝等多樣化、高效益方向的轉變,種植業結構不斷優化,品種增加,質量提高。
2.設施農業的發展,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帶動了生產方式的轉變和人們思想觀念的更新。 使廣大農民打破了傳統的生產模式, 沖破了自然條件的限制,實現了一季生產向多季生產,一季增收向四季創收的跨越,帶動了農業生產方式由傳統、粗放型向精細、集約型轉變,從而吸收了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參與到蔬菜和花卉種植,使農民嘗到了甜頭,得到了實惠,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效益意識明顯增強,思想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 據調查, 每畝設施農業的純收入可達2.5 萬元, 是大田作物效益的20 倍。 設施農業僅用1.5%的耕地創造出了16%的農業產值。
1.是設施農業項目建設資金投入不足。 日光溫室建設是一項高投入,高產出的項目,修建一棟使用面積0.8 畝的日光溫室需要資金2 萬元左右, 加之水、電、路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更大,資金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2.是設施農業發展注重產前、產中服務,輕視產后服務。 各級部門關心建設和種植,而忽視銷售。
3.是無公害、綠色蔬菜生產量小,品牌產品缺乏。農戶在溫棚中使用化肥、農藥的情況十分突出,設施農業產品中藥物殘留令人擔憂,直接影響了農產品的品質和質量。
4.是科學技術推廣不夠深入。 農民習慣于舊的生產方式,對發展“綠色農業”“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的概念模糊,蔬菜栽培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設施農業的發展。
一是發揮優勢,調整優化設施農業生產布局。 鼓勵經濟、技術、勞動力等條件較好的農戶先期發展設施農業,再輻射帶動周邊農戶,逐步推進。二是突出特色,調整優化品種結構。依托市場,進一步優化品種布局,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勢品牌和拳頭產品。 三是因地制宜,發展多種形式的設施栽培。 在生產基礎好、技術水平高、產品銷路穩定的地區,以日光溫室瓜果、蔬菜、園藝為主,提高建設標準,提高設施裝備水平;在生產條件和經濟基礎較差的地區,選擇發展成本低、投入少的大中棚、小拱棚設施栽培形式,實行梯次發展,逐步提高設施標準。
一是改善生產條件,提高設施裝備水平。 加強設施的標準化建設,配套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提高溫室外覆蓋、 內覆蓋與遮陽網揭放的機械化操作水平。二是加強科技自主創新和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力度。大力推廣節水灌溉、工廠化育苗、陰陽棚日光溫室、熱風爐、嫁接、生物防治、組織培養等高新技術。 改變傳統單一的蔬菜種植模式,實現多茬次、多品種、立體式、反季節、延時令栽培。三是加強品牌培育。依據自然地理和品種優勢,打造地方特色品種,提高產品的深加工能力,加大宣傳和推介力度,打造地方品牌。四是發揮設施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示范帶動作用。在制定和實施設施農業發展規劃中,加快設施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組織園區內農戶組成生產、銷售合作組織,實行統一品種、技術、管理、品牌、銷售,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組織化生產和銷售。
一是加強產地批發市場建設。在設施蔬菜集中產區,按照“優化布局,完善設施,提高功能”的原則,搞好規劃布局,建設產地批發市場,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二是扶持壯大瓜果、蔬菜龍頭企業。 支持企業建立基地、進行技術改造、創建品牌、新產品研發等,促其做大做強,增強企業的輻射帶動能力。 三是培育發展中介服務組織。 以生產、銷售為紐帶,以產銷大戶、農民經紀人為龍頭, 扶持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發揮其信息交流、技術指導、市場銷售的優勢和作用。 鼓勵支持各種中介服務組織與農民簽訂訂單,幫助農民搞活流通。
一是提供貸款貼息補助。 主要對龍頭企業、中介流通組織、運銷大戶從事農產品運銷提供貸款貼息補助,對與農民簽訂保價訂單,集中種植同一個品種達一定規模以上的,給予以獎代補。 二是鼓勵建立農產品銷售與信息采集中心。設施農業面積大的地區可以考慮在目標市場大中城市建立農產品銷售與信息采集中心,負責提供當地農產品價格、市場供求信息。三是扶持運銷環節的基礎設施建設。 鼓勵企業、中介組織、農民經紀人投資建設預冷庫、購買冷藏車,政府給予貸款貼息。 四是建立風險防范機制。 針對設施農業高投入、高回報、高風險的特點,積極倡導建立設施農業保險制度, 鼓勵保險公司開展設施農業保險業務,安排專項資金用于設施農業保險補貼,降低生產者的種植風險及市場風險,保護生產者的積極性。 五是鼓勵土地合理流轉。 在維護農民基本利益的前提下,本著“依法、有償、自愿”的原則,積極探索股份合作、統建分管等多種經營模式,促進土地合理流轉,加快設施農業生產基地建設。
[1]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設施農業推廣現狀與對策研究.內蒙古農業科技.李浩然.華中師范大學2013-05-01.
[2]巴彥淖爾市設施農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農業開發與裝備.張文武,楊倩,崔瑛,楊力全,溫志國,201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