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正莉
河南省輝縣市環境保護局
可持續發展包含兩個重要的內涵: 一是需要,指滿足人類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將基本需要放在特別優先的地位來考慮;二是限制,指人類的發展和需要應以地球上資源的承受能力為限度,通過人類技術的進步和管理活動, 對發展進行協調與限制, 要對環境滿足眼前和將來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與自然環境容量相適應。經濟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手段,社會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的最終目標。 可持續發展概念是在人類深刻認識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能力基礎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環境保護的。 人類與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必須與自然協調才能持續生存。不適當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環境所面臨的最嚴重問題之一。因此,要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可再生資源的增長,使系統內部在相互協調的情況下,物質能量的轉化率達到最佳效果。 同時要求人們在消費時,盡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減少自然的負荷,使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保持良好狀態。 經濟要持續發展,社會能夠和諧發展,保護好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如果不考慮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資源來促進經濟發展,就會造成人與自然環境的不協調,最終導致發展不可持續。
環境是社會發展的必要的條件之一,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主要功能有:(1)提供人類活動所必需的各種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環境是人類從事生產的物質、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種生物基本重要條件。利用土地資源生產谷物,從而產生一系列的經濟活動。 因而環境資源的多寡、 優劣決定著經濟活動的規模和速度。 當人類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自然供給的能力時,便難以維系和持續發展。 (2)消納和同化人類活動產生的產品,同時也會有一些一時未能被利用的副產品排入環境,成為廢物。而人類新陳代謝和消費活動,也產生各種廢棄物歸還給周圍自然環境。當廢物排放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時,環境質量會下降。(3)滿足人類生存的精神享受。 環境不僅能為人類提供物質資源,而且還能滿足人們對舒適的要求。 優美舒適的環境,使人們心情輕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體素質,更有效地工作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保護環境的目的在于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環境問題已成為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當前存在的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兩大類。 (1)原生環境問題是由自然環境自身變化引起的,沒有人為因素或很少有人為因素參與。 這一類環境問題是自然誘發的,是經過較長時間自然蘊蓄過程之后才發生的, 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縱,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況下發生的,并使人類社會遭受一定的損害。這類環境問題包括地震、火山活動、滑坡、泥石流、臺風、洪水、干旱等。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要做到預防減少損害。 (2)次生環境問題是人類活動作用于周圍環境引起的環境問題。主要是人類不合理利用資源所引起的環境衰退和工業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等問題。 ①環境破壞又稱生態破壞,主要是由于人類活動違背了自然生態規律,盲目開發自然資源所引起的。 因過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蓋率銳減,因過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等等的不合理開發利用,造成地質結構、地貌景觀破壞等。②環境污染與干擾,環境污染指有害物質或因子進入環境,并在環境中擴散、遷移、轉化,使環境系統的結構性與功能發生變化,對人類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的現象,達到一定程度產生對人類不良的影響。
一種文明如果把掠奪和征服自然視為自己的價值實現,那么,環境污染與生態危機的出現就是必不可免的。 人類目前所面臨的環境危機,不是源于科學技術提供資源的速度慢于人類消費資源的速度。環境危機正是在我們擁有如此空前的技術力量的背景下產生的。 因此,環境危機不能通過單純的技術手段來解決,承認技術手段在保護環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認科學技術在保護環境方面的局限性,把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放在文明轉型和價值重鑄的大背景中來加以思考。 承認大自然的內在價值,把人與自然視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尊重并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美麗和穩定。 無論以全球范圍,還是以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人類文明都發展到了保護生態環境階段。 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經濟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前提,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保證。 要實現保護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發展應是社會、經濟、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1972 年人類環境會議上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或為人類環境保護工作的轉折點,環境問題不僅僅是環境污染問題。 沖破了舊環境的狹隘觀點,把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協調人類與環境,發展與環境的關系,才能從整體上解決環境問題。當代人之間能否公平地分配環境保護的成本與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勵人們的環保行為的制度安排, 這直接決定著人與自然和諧這一目標的實現;如果當代人之間尚且不能實現某種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 我們就很難指望他們會真正關心子孫后代的利益。 因此,當代的集體努力與人人選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 綜上所述,要達到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要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必須保護好環境。
人有權利利用自然,通過改變自然資源的物質形態,滿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這種權利必須以不改變自然界的基本秩序為限度;人又有義務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實,保持自然規律的穩定性,在開發自然的同時向自然提供相應的補償。可持續發展針對的則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已經遭受嚴重破壞的現實。在這個事實中, 人對自然的權利和義務的范圍必須相應調整。在達到新的和諧之前,人對自然的開發方式,開發深度應當受到嚴格的限制;人在改變自然資源的物質形態的同時,應當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補償,以恢復其正常狀態。 使人與環境協調發展,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1]張玥婷.區域可持續發展中的環境倫理問題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5(11).
[2]朱文.論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5(2).
[3] 諸大建.可持續發展[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