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耀飛 楊旭東
包頭市九原區農牧漁業經營管理站
2015 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 目前,我們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必須要重視培育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
新型職業農民是指以農業生產為職業、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能、并以此為生活來源,他們的收入主要來自農業且達到一定水平的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為主體, 他們是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中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能創業的新型農民。 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對發展現代農業、深化農村改革、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農業現代化就是用現代科技、 現代金融資本、現代管理技術等工業化的重要元素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增長向依靠科技和勞動力素質、設施的高效生產、專業的適度規模化經營轉變,逐步形成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集約化、信息化水平較高,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的新型的現代農業。現代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等諸多要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相對于土地、資本和技術等要素, 勞動者在農業生產中的主導作用越來越重要,人力資源成為核心要素。 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已經成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內在必然要求。
傳統農民是社會學意義上的身份農民,既是與工人、知識分子并列的一種職業稱呼。 當代農民與社會各階層關系的和諧構建就是讓廣大農民獲得有尊嚴的職業收入保障,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培育適應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職業化和社會化的新型職業農民,可以促進農民職業屬性回歸。
隨著農業農村的發展, 農村生活條件逐步改善,農民收入逐年提高,農業農村創業興業的吸引力明顯增強。現代農業社會化大生產分工催生了各種專業化的生產經營者(如種植大戶、養殖大戶、農村經紀人等),他們發揮各自特長、優勢互補、相互協作、共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將成為伴隨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應運而生的新型市場經營主體。 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能創業的新型職業農民將被廣大農民接受并成為農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一項關系“三農”工作基礎性、創新性、長期性、系統性工程,要按照“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的戰略要求,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需求導向、綜合配套”的原則,積極探索有效培育路徑和方法, 著力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既是立足當前農村勞動力結構性變化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著力解決“誰來種地”的現實需要,又是著眼長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穩定和壯大農業生產經營隊伍,著力解決“怎么種地”的戰略要求。要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擺在“三農”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統一思想,加強組織領導。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政策性強、 涉及面廣,要廣泛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全面摸清農業勞動力的現狀和特點,從培育目標、培育途徑、認證管理、扶持政策等方面進行系統設計和整體規劃,初步建立起教育培訓、認定管理與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制度體系。 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配套扶持政策,切實增強政策的吸引力和針對性。
堅持立足產業、結合實際,明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點,探索建立多形式、多層次的培育渠道。鼓勵和引導真正從事農業生產、迫切需要提升素質和生產技能的種養大戶優先接受培育,轉型升級成為新型職業農民。 加快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把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農業龍頭企業骨干和農業社會化服務能手等作為重點培育對象,加強技能培訓,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讓更多的農民成為新型職業農民。
將農民職業教育與農業產業發展緊密結合,改革傳統專業教育為現代產業教育,促進職業教育與產業崗位、教學目標與職業能力、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實際全面對接和深度融合,加快培養適應現代農業專業化、集約化和規模化生產經營要求的新型職業農民。
滿足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民生產經營崗位需求,強化重視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做到教學內容與生產實際,教學安排與農時農事,理論教學與實踐實習,集中學習與生產實踐等緊密結合。 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采取集中授課、現場指導、實踐實習跟蹤服務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為務農農民完成學業提供便利。
順應務農農民學習規律, 適應農民居住分散、學習與生產兼顧的實際,主要采取“就地就近,送教下鄉”等多種方式開展農民職業教育。 按照職業教育教學規律、 農業產業特點和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要求,科學設置專業課程體系, 規范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突出實踐環節的教學方式。
提高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要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擺在重要的位置,積極主動的開展引導和吸引工作,使農民積極主動的參于。
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要加強層面設計,特別是對于認定標準如何確定、認定后怎么管理、與后續教育培訓和相關配套扶持政策如何銜接要形成系統,以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含金量”。
隨著農業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 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信息層出不窮,知識更新不斷加快,對農民培訓實施人員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要提高師資力量,針對性的設計培訓內容。 培訓要與需求結合,培訓內容要滿足職業農民個性化需求,讓農民學到對口實用的東西。 解決目前農民培訓中存在的重復、低水平、專業設置面較窄等問題,形成長效機制。對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在后續教育培訓,更新知識結構和享受相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