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雖然個人事項申報不是“新聞”,但在許多人看來,因為這種申報發現問題而被取消提拔資格甚至移交紀委處理,卻是一則“頭條新聞”。在我國政權結構中,縣級以上領導干部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抓住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就等于抓住了解決問題的“牛鼻子”。落實領導干部個人事項報告制度,是自律和他律的“結合”。制度,只有具體到可監督、可檢查、可追究、可問責才有生命力。
《長江日報》: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通知,要求自3月至12月開展第一次全國政府網站普查。對發現問題的網站,督促其整改,問題嚴重的堅決予以關停,切實消除政府網站“僵尸”“睡眠”等現象。對網站的監管政府從來都有,近兩年還在加強,但主要是政府管別人。我國政府網站建設已有一二十年,目前總量達5.9萬余個,據統計政府網站建設費普遍以百萬元計,有些高達近千萬元,維護費、改版費也動輒百萬元。但部分網站成了“僵尸網站”。既然花錢建了政府網站,就要讓它真正成為一種新的政務“實現工具”。
《人民日報》:10年前中央已明確,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大多數地方按照這個要求推進新農村建設,農村面貌發生可喜變化。但有些地方還是把新農村建設簡單化為新村莊建設,“錢多蓋房子,錢少刷房子,沒錢立牌子”。如果把新農村建設簡單化為新村莊建設,就會導致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結果不但造成大量資源浪費,還給農民生產生活帶來很多不便。更嚴重的是拆建房屋使農民背上沉重負擔,沒有錢投入生產。建設新農村,必須堅持農民主體地位,著力解決農民群眾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帶給農民實惠,才能得到農民擁護。
《京華時報》:給農民評職稱,很多人覺得新奇,農民既沒有職級也不領工資,且不存在跳槽問題,評職稱有啥用?這種看法,基本上是把農民當成一種身份,而不是一種職業。事實上,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同樣需要知識和專業技能。在美日韓等城鎮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培育職業農民是促進農業現代化、集約化,解決農產品自給率低問題的重要抓手。每個國家國情和發展階段不同,我國仍有數億農民,且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占大多數;當下農民還不是一個普通職業,很多時候仍帶有身份色彩。但是,農業現代化、集約化潮流之下,農民職業化這一步早晚要走。
《廣州日報》:農業部日前表示,中國農村環境正拉響警報。目前,農業已超過工業成為我國最大的面源污染產業。農村是中國人身體及心靈的家園,安放鄉愁之所。當農村污染加劇,青山不在、綠水難覓,“鄉愁”該往何處安放?農村逐步告別貧困之后,環境污染正成為另一種“鄉愁”。但存方寸土,留與子孫耕。農村環境保護是千秋萬業的大事,需要取得共識,合力共治。
《北京青年報》:“無罪推定”是現代司法理念和司法實踐的重要原則之一,最通俗的解釋就是,在經法庭審判定罪之前,任何人都應該被視為無罪。已經落馬的“老虎”,有權為自己做無罪或輕罪辯護。“落馬”只是政治處置,法律上的定罪,必須經過法庭上的控辯博弈。強調對“老虎”也要無罪推定,其更大的意義在于借此再次明確無罪推定的重要意義。十八大以來,糾正冤假錯案成為司法系統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而回顧那些今天公認的冤假錯案,當初被制造出來時,卻大多頂著諸如罪大惡極、窮兇極惡、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等情緒化乃至政治化的罪名。而這些庭外的“罪名”一旦在輿論中坐實,庭審就可能成為過場,無罪推定也就淪為空話。以此為鑒。讓證據的力量推動案件依法走向公正的裁決。對普通公民應該如此,對“老虎”們也該如此。換句話說,如果“老虎”們不能受到無罪推定原則的保護,則其他人更未必能夠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