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 欣
(陜西工商職業學院)
高職院校課程體系改革是現代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物流職業技能大賽是以學生綜合能力為主要評價標準,以崗位任務完成情況來衡量專業能力。因此,可以在課程建設中,加大實踐教學比重,并與職業技能大賽相對接,設計學習情境,選擇實訓項目、制定考核標準等。這樣可以讓高職教育中專業能力的培養、綜合素質的形成更加務實、高效,教育教學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舉辦技能大賽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大賽,促進職業院校增加相關的課程內容,從而引領職業院校相關專業的建設與發展。在技能大賽中,學校要走訪企業,了解并研究企業最需要的技術和人才,探討優秀員工應具備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素質,在此過程中,學校掌握第一手的信息,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針對性。
在課程教學中,應以工作任務為核心,貼近企業生產實際,體現知識點的鏈接和綜合。而“工作任務導向,貼近企業生產實際”是職業技能大賽題目設置的一大特點。在技能大賽中,每一個參賽項目都不是一門課,也不是可以由一個教師獨立承擔的,它是綜合的,需要發揮團隊精神,由多名教師互相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這就要求課程內容必須以工作任務為核心來組織,貼近生產實際順序,與企業生產實際相結合。
職業技能大賽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技能,這就要求學校不斷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中融入最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正所謂:“名師出高徒。”在技能大賽中,學生比賽成績往往也反映了幕后指導教師的水平,教師隊伍自身素質的提高是保證學生比賽獲得最佳成績的根本。教師指導學生參加職業技能大賽,就會接觸很多新設備、新技術、新技能,這是對教師原有知識、技能的挑戰,他們要想很好地指導學生就必須先于學生掌握新設備、新技術、新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能更好地領會新課程的精神實質,提高自己的實施能力,從而推進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物流職業技能競賽的目的是展示參賽選手對綜合物流活動的實際操作水平;檢驗參賽選手對物流專業知識、物流方案規劃設計,以及物流實際作業操作技能、現代物流設備的使用、現場問題的分析與處理等各項能力;通過任務分工、團結協作,鍛煉參賽選手的組織管理與團隊協作能力;引導院校進行物流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明確物流就業崗位方向與人才培養目標;提升物流從業人員崗位技能和綜合分析判斷能力;以物流核心職業能力為導向,培養、選拔一批優秀的物流高技能人才;建立完善物流高技能人才的考核評價、競賽選拔和技術交流機制;為物流專業人才提供和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就業環境,促進我國物流產業的快速發展。
結合物流職業技能競賽的要求和我院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本課程的實踐教學目標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描述,逐層遞進,最終實現學生職業能力的養成。首先是了解現代倉儲和配送中心的組成,認識各種設施設備;其次是掌握各種設施設備和相關軟件的操作方法;再次是熟悉倉儲與配送各崗位的崗位職責和作業流程;最后達到能夠靈活運用所學、所練分析和解決倉儲與配送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在達到以上四個基本目標的同時,通過課程實訓也為我院選拔學生組隊參加物流職業技能競賽打下堅實的基礎。
依據本課程的特點,以工作流程為主線,從倉儲部接到訂單到把貨物配送到用戶的整個工作過程為主線,選取典型倉儲、配送企業開展物流活動的真實工作場景為藍本,體現工作項目的真實性,以真實工作任務、真實的工作過程來設計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完成企業真實工作任務中獲取實踐技能。
結合倉儲配送企業工作流程這條邏輯主線,歸納、序化成為三大作業模塊:入庫作業、儲存作業、出庫作業,這三大技能模塊又以15 個工作項目作為支撐。整合后本課程實訓項目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倉儲與配送管理課程實訓項目體系
下面以項目——重型貨架入庫為例,說明課程實踐教學設計。
項目任務:完成貨物從月臺到重型貨架上架的整個過程,其中包括入庫單的填報,貨物接受,貨物組托上架等。
知識、技能目標:能爭取使用入庫設備;按流程完成貨物入庫并上架;熟練掌握軟件操作。
實踐場所:供應鏈一體化實訓室。
學生分組作業方式:學生4 人一組,分別完成任務,具體任務如表2 所示。
成果鑒定:要求學生現場完成重型貨架入庫任務,任務完成后學生自己總結,指導教師點評。

表2 重型貨架入庫作業任務
經過兩年的改革與探索,本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取得了一些經驗和成果,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了職業技能。我專業學生組隊參賽,獲得了2013 年陜西省“現代物流儲存與配送作業優化設計和實施”技能競賽一等獎。2013 年全國“現代物流儲存與配送作業優化設計和實施”技能競賽二等獎。2014 年全國物流沙盤競賽二等獎。初步顯示出課程改革的實際效果。今后,工作過程和工作步驟的設計與設施內容還將不斷完善和提高。
[1]許曉春,林朝朋.倉儲與配送管理實務課程教改的探索與實踐[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01):46-48.
[2]郭永善.高技能人才培養瓶頸剖析及模式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06):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