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詠絮
(江西省九江縣第一中學)
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一文,語言犀利幽默,說理精辟透徹,但由于時代的距離,語言環境的變化,學生在學習本文時常會感到理解困難。如,“這種獎賞,不要誤解為‘拋來’的東西,這是‘拋給’的,說得冠冕堂皇些,可以稱之為‘送來’。”這句話里連用“拋給”“拋來”“送來”幾個動作特征類似,意義看似相差甚微,實則相差甚遠的詞語,描述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進行經濟文化侵略的不同態度方式。這三個詞語詞義抽象,難以分辨,但弄清這幾個詞語在文章中的真正含義,卻正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所在。
從上下文語境來看。課文中作者認為“‘拋給’的,說得冠冕些,可以稱之為‘送來’”,可知“拋給”即“送來”,所以“拋來”“拋給”“送來”三個詞中,實際只有“拋來”與“拋給”為對立關系。從詞義本身看,“拋來”是對方將某種東西朝自己方向用力投擲過來;“拋給”在這里也是指別人把東西拋給自己。既都是別人“拋”過來給自己,那二者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為更簡明,可將辨析的重點放在“拋”與“送”上。(1)二者行為方式上有不同。“拋”表明施動者與受動者雙方存在一定的距離,彼此不發生直接的接觸;“送”則表明無論距離遠近,施受雙方都要發生直接接觸。(2)二者行為結果上有區別。“拋”因存在一定的距離,具體目標不甚明確,動作不易準確到位,東西拋出后可能有人接受,也可能無人理睬,后果不計;“送”則目標明確,心中有數,直接送到對方面前,推辭不掉,非接受不可,帶有勉強和強制性。
既然,“拋給”即“送來”,那么“拋來”與“送來”的區別,也即“拋來”與“拋給”的區別。但這只是道理上的類推,深入比較,就可發現“拋給”與“拋來”二者的真正區別是在后面的“給”與“來”上。“拋給”一詞的重點在“給”字上,“給”有明確的方向性、強烈的目的性,即瞄準好目標,專門“拋”過來“給”你,不收不行;“拋來”中的“來”,只表動作趨向,不含目標定位意思,所以“拋來”一詞沒有明確的方向目的,有很大的盲目性、隨意性。這就是“拋來”與“拋給”的不同之處。
由于“拋給”的目的明確、目標具體,這就與“送來”相同。“送來”重點在“送”,“來”同樣只表趨向,專門“送”來給你,無法拒絕。故此說“拋給”可稱之為“送來”。“拋給”與“送來”詞語意義本質上雖近似,但從態度上看,“送來”表面似更顯得“文明禮貌”些,“拋給”則是一副十分傲慢強橫嘴臉,所以作者在“送來”前面加上“說得冠冕堂皇些”一語。
這樣通過由淺入深地逐層分析,反復比較,在分別弄清,充分理解“拋給”“拋來”與“送來”三個詞義基礎上,再聯系課文講清特定深層含義:“拋來”一般不含什么惡意,“拋給”或“送來”則是只顧自己圖利,無視別人主權,強行向對方傾銷剩余物資和精神垃圾,進行經濟文化侵略的強盜行徑。這時學生就會豁然貫通,充分體會到魯迅語言精妙傳神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