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軒, 焦士興, 鄭敬剛
(1.許昌學院 城鄉規劃與園林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2.安陽師范學院 資源環境與旅游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許昌東區基礎設施空間分布及其居民意象
李中軒1, 焦士興2, 鄭敬剛1
(1.許昌學院 城鄉規劃與園林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2.安陽師范學院 資源環境與旅游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摘要:統計歸納了許昌東區八一路兩側7個小區的基礎服務設施,發現高檔小區周邊的基礎設施的綜合系數高達0.66而低檔小區只有0.06,而且尚未入住的高檔小區基礎設施與已經入住的低檔小區的綜合系數接近.表明新建小區基礎設施的配套水平與小區居民的消費水平相關,而與房價無明顯關聯.另一方面,低檔小區居民對基礎設施的滿意度最高(36%),高檔小區居民對服務設施不滿意度最高(9%),反映出不同階層對社區設施的價值觀分異.這種意識形態分異同樣表現在居民對社區的意象圖上,高檔小區和低檔小區為極端“封閉型和開放型”,即對社區的意象不甚清晰;而中檔小區對社區意象圖最為詳盡、清晰,表明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質量較高的居民才能對社區有全面的認知,是為“成熟型”.
關鍵詞:許昌東區;基礎設施;空間分布;居民意象圖
社區已成為承載城市社會空間的核心地域,計劃經濟模式下由單位提供的各種社會服務支持系統現由社區服務取代[1].同時,新型城市社區建設借鑒了了諸如社區融合、居民親和、設施人和等社區觀,引進了區別于傳統社區的多項設施,如小區健身房、西點屋和自助快遞柜等.然而,居民的生活模式、消費結構以及生活觀念的差異,造成對新型小區基礎設施的漠視和排斥,給社區以享受生活、提倡健身快樂為目的的年輕居民的生活造成困擾,這就需要對不同社區的居民進行城市意象圖調查,及早從社區設計規劃著手,針對不同居民意象設置不同類型和性質的社區以滿足不同居民的差異性要求.
許昌市東區始建于1997年,規劃面積為48 km2.經過15年的建設,目前東城區已經成為集行政辦公、文化教育、金融商貿、高新技術和生活居住為一體的現代化、多功能、外向型、 園林式新城區.隨著許昌新區的啟動和逐步推進,東區作為新區的先導示范區將逐漸成為許昌市政治、文化、交通和商業中心區.本案例在許昌市東區八一路兩側,區內生活設施較老城區完善,但以80后為主要居民的社區對現代型公共服務設施需求相對超前,本文基于城市意象調查問卷基礎上,首先對不同社區的基礎設施進行滿意度調查,就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建設存在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
1基本概況
1.1調查區基礎設施的空間分布
本案主要針對八一東路南、北兩側入住率超六成的小區開展調查,調查項目包括社區基本服務設施:學校、幼兒園、醫院、賓館、飯店、健身廣場、銀行、理發店、書店、超市和休閑綠地等設施的空間分布和數量.調查小區共計7個,分別是:三里橋小區、瑞貝卡家天下、東方雅苑I期、祥瑞小區、帝豪花園、水木清華和建業帕拉迪奧,其空間分布見圖1所示,騰飛花園的入住率不足三成,本文暫不論及.

圖1 調查社區在許昌東區的分布
1.2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一般概念
建設部2002年頒布《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93],按功能差異社區服務設施可分為八類:即教育、醫療、文體、商業、金融、電信、市政、管理等[2].相關設施的分類還可以根據社區居民需求還可以分為福利類設施和生活類設施等[3].生活類設施通常指在社區中為居民提供的商業性日常生活用的服務設施,如超市、飯店、菜市場、洗衣店等;福利設施則提供社區服務、再就業培訓、醫療站、養老院、幼兒養護、以及養生健體等服務.
2社區服務設施的空間分異
2.1社區服務設施的布局特征
許昌東區八一路兩側社區服務設施分布的基本特征是整體均衡,差距顯著.社區服務設施情況如表1顯示,社區服務設施綜合指數最高的是建業帕拉迪奧達到0.667,最低的是三里橋小區只有0.063,僅有帕拉迪奧社區綜合指數的十分之一.祥瑞小區、帝豪花園和水木清華可以歸為一類,社區設施綜合指數均值為0.296,瑞貝卡家天下和東方雅苑可以歸為一類,社區設施綜合指數均值為0.235.為直觀表征調查區域服務設施的空間分布,利用上述設施綜合指標可以繪出其綜合指數的空間分布圖(圖2).

表1 調查社區服務設施情況對比
基于服務設施的綜合指數用Krig插值可以畫出研究社區服務設施指數的空間分布(圖2).圖2顯示,調查區基礎服務設施完善程度與社區的檔次明顯相關,究其原因既有居民經濟收水平、消費觀念影響,也與市場要素布局的趨利性特征相關.從服務設施的細節內容而言,帕拉迪奧、帝豪花園這些中高檔社區的主要優勢在于餐飲服務、娛樂服務和金融服務的絕對優勢,而低端社區的主要優勢則偏向于社區醫療服務、中小學校、日常消費品等最基本的需求的布局優勢,盡管在資源品位上仍有提升的空間但都是針對居民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部門,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社區服務設施布局的公平性.
社區基礎設施的空間差異并非單純資金投入不足問題,落后的規劃和建設的短視亦是造成社區服務設施良莠不齊的重要原因.我國東部一些沿海發達地區,住宅區規劃標準高、意識超前,鄰里親善-社區即城市導向的設計已深入人心,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商業樓盤的開發都十分看重“社區即城市、社區即社會”的設計原則,類似于小社會型的社區囊括了幼教、購物、休閑、閱讀、酒店等絕大多數日常服務. 研究區域內社區的基礎設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整體社區規劃的缺失和商業居民區開發的落后的開發理念,如東方雅苑I期除了居民樓以外,無任何配套服務設施.
2.2社區服務設施的滿意度調查
根據社區居民對周邊服務設施的滿意度調查結果,低端社區居民對服務設施的滿意度最高,而高端社區對服務設施的不滿程度最高.圖3顯示,認為服務設施很完善感到服務設施很滿意的社區僅有東方雅苑(36%),其次為水木清華和三里橋社區(29%),除了水木清華社區外,東方雅苑和三里橋均為城市化改造安置的農村居民社區,表明服務設施的滿意度與不同居民的潛意識期望有關聯.認為服務設施滿意的居民比例最高的是瑞貝卡家天下(46%),該指標的均值達到了32.7%,加上認為設施一般的比例(32%),可知調查社區居民對服務設施的布局和水準是認可的.值得注意的是,對社區服務設施不滿居民的比例最高的是祥瑞小區(15%)和帕拉迪奧社區(14%),同時又有9%的帕拉迪奧社區居民對社區周邊的服務設施很不滿.

圖2 調查社區服務設施綜合指數分布

圖3 調查社區服務設施綜合指數分布
顯然,調查社區居民對該區服務設施條件是基本滿意的,但是居民的社會背景差異造成了對服務設施認可度的分異.帕拉迪奧社區居民收入高,對社區服務設施的要求也高,諸如高檔酒吧、音樂茶座、大型娛樂會所、綜合性零售業中心是其日常消費的關注點,而普通社區居民并沒有這些消費取向.拆遷安置社區的居民如三里橋社區居民認為他們周邊有醫療所、有小學、有社區型商店,有簡易健身器材,這些設施已經滿足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消費需要,因而對社區服務設施感到比較滿意.另一方面,祥瑞小區的居民多為政府機構的公務員,他們多為高學歷居民,在大都市居住的社會閱歷大大提高了他們對服務設施的內容的預期,因而他們對周邊服務設施的要求也相對較高.而帝豪花園社區的居民多為許昌卷煙廠的職工,許昌本地人占的比例較高,對許昌當地文化和社會景觀有深刻理解,鑒于文化認同感和社會接受感使得這個社區的居民對服務設施的滿意度較高,但是他們的平均工資收入高于祥瑞小區的居民.因此,造成社區服務設施認可度分異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社區居民的價值觀和社會文化背景的分異.
2.3不同社區居民對服務設施認知的意象差異
城市意象研究基于城市居民對城市環境的意識構圖闡釋城市規劃應遵循的規則.Kevin Lynch認為統一社區居民在社會基礎相同的前提下具有相近的城市感應圖,這種對城市的意識構圖由于對環境的熟知而相對穩定,這種意象圖影響居民的日常行為和空間取向[4].通過城市意象圖可以粗線條描述某一社區居民對城市不同功能地域和城市節點的認知水平. Lynch在《城市意象》中建議用簡略的點、線、面三類城市要素對城市意象進行刻畫.
基于有理性認知能力的中青年居民作為調查對象,對本次調查的4個小區的居民進行了城市意象調查,以便從多角度解釋居民對社區設施所持的態度.考慮到調查對象對調查內容的排斥心理,依據林奇城市意象的五要素,我們設計了五類意象圖[5],讓調查對象進行辨認選擇;從最終回收的36份居民意象社區地圖,基于居民認可度最高的意象類型繪出了社區居民對城市服務設施認知的城市意象圖(圖4).
圖4(a)顯示,東方雅苑居民對社區服務設施的認知具有顯著的邊界感,其活動范圍基本囿于虛線圈定的范圍內,表明其對社區服務設施的認知度較高,同時對區域內設施的過分依賴也表現出居民對認知.其高頻節點主要是社區附近的各種設施,而一般節點主要分布在比較熟悉的市中心一帶.本區居民的道路感清晰,是聯系工作、生活的主要線狀媒介,但是道路模式簡單.表明該社區居民對區域內和區域外服務設施的利用方式也相對單一.另外,本小區居民對地標性要素的認知度不明顯,表明其對生活和工作的關注度高于對周邊服務設施核心要素的關注度[6].因此這個類型屬于“原始封閉型”.
帝豪花園的居民主要是許昌卷煙廠職工,居民對服務設施的意象圖具有要素完整、內外兼具特征,是發育相對完善的意象圖式(圖4b).其特征是:(1)居民對區域內設施的利用率較高,高頻節點較多,充分體現了對區內的設施的認可度;(2)小區居民的道路認知度清晰簡潔,由于其擁有汽車等交通工具,連接的一般節點數比東方雅苑社區居民高60%,同時本區居民的邊界感明晰但并不封閉;(3)本區居民對面狀服務設施如綠地、公園認知度也很高,表明社區居民有一定的休閑時段和休閑空間.鑒于該社區居民的文化素質較高對服務設施的重點地標建筑印象深刻,因此,這類居民意象圖可以稱之為“綜合成熟型”.
祥瑞小區居民的服務設施意象圖同樣屬于無明確邊界的開敞空間(圖4c),意象圖的突出特征是一般節點多于高頻節點.由于該社區居民的工作性質屬于外向型,其接觸的節點多為區域外類型,同時由于其意識空間的外向和交通工具的便捷性導致其意象圖道路網絡較復雜,且主要與區外聯系較多.另一方面,因其學歷高、涉外經歷豐富、崇尚生活質量,居民的認知能力高,對社區外的面狀要素、地標要素印象深刻,顯見本區居民社區內外服務設施有強烈的選擇傾向.據此,這個類型可以歸為“選擇開放型”.
圖4(d)是建業帕拉迪奧社區居民的服務設施意象圖,具有顯著的樹狀結構,高頻節點明顯少于區域外的一半節點,同時其對邊界的認知清晰、對道路網絡的要求復雜,說明他們對區域外服務設施強烈選擇和傾向性.從這個意義上看,帕拉迪奧社區與區域內服務設施的融合度相對較低,具有顯著的隔離特征.因此,可以將其劃為“隔離開放型”.

注:(a)東方雅苑;(b)帝豪花園;(c)祥瑞小區;(d)建業帕拉迪奧
3總結
(1)居民對基礎服務設施的完善程度的需求主要取決于居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期待.隨著社區居民收入水平的升高,居民的設施意象逐漸呈現開放性、選擇性和隔離性.除了交通工具水平的提高造成空間選擇和開發度提升外,更多地體現在消費觀要素對居民選擇服務設施的主宰作用.
(2)居民的學歷和文化背景會強烈地影響對社區服務設施選擇傾向,圖4c就是例證.祥瑞小區居民盡管收入水平低于帝豪花園,但其消費觀和文化背景決定了其城市意象圖與帝豪花園居民的顯著差異,具體表現在前者更多地選擇區域外的設施,比如高水準的公園和地標等要素.
(3)上述小區居民的城市意象各有特色,但它們并非有階段上的先后順序而是各有特征,是空間并存的現象,也有可能出現相互轉化.轉化的前提是收入水平的變動和文化背景的更迭,這顯然需要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
因此,這種意識形態分異同樣表現在居民對社區的意向圖上,高檔小區和低檔小區為極端型:即或者高度封閉、或者高度開放,對社區的意象不甚清晰;而中檔小區對社區意象圖最為詳盡、清晰,表明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充實的居民才能對社區有全面的認知,這類意象圖屬于“成熟型”.
參考文獻:
[1]孫然好,許忠良,陳愛蓮.城市生態景觀的公眾理解及差異研究[J].生態經濟,2012(7):165-168.
[2]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93)[S].2002.
[3]陳偉東,張大維.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分類及其配置:城鄉比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 47(1):19-26.
[4]王茂軍,張學霞,霍婷婷.北京城市認知的空間關聯模式[J].地理學報,2009,64(10):1243-1254.
[5]申思,薛露露,劉瑜.基于手繪草圖的北京居民認知地圖變形及因素分析[J].地理學報,2008,63(6):625-634.
[6]李雪銘,李建宏.大連市城市空間意象分析[J].地理學報,2006,61(8):809-817.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acilities in Eastern District of Xuchang
City and the Residents’ Community Image
LI Zhong-xuan1, JIAO Shi-xing2, ZHENG Jing-gang1
(1.SchoolofUrbanPlanningandLandscapeArchitecture,XuchangUniversity,Xuchang461000,China;
2.SchoolofResourceEnvironmentandTourism,AnyangNormalUniversity,Anyang455000,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a survey is conducted on the facilities in 7 communities along the Bayi Road, Eastern District of Xuchang City.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hensive facility index(CFI) of high-grade residential quarters comes at 0.66, while that of the low-grade residential quarters is only 0.06. It reflects that the facility standard of new built quarters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residential consumption level rather than with housing prices. However, the degree of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on facilities matched to the communities is the highest for the low-grade quarters, and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the residents in high-grade quarters only arrives to 23%. Obviously there exists notable differentiation in their values. Study on the residents’ community image shows that only those who own both material and spiritual wealth could have distinct and full community image.
Key words:eastern district of Xuchang; public service facility; spatial distribution; residential image
責任編輯:衛世乾
中圖分類號:F11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824(2015)02-0114-05
作者簡介:李中軒(1971—)男,河南澠池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自然地理和城市地理.
基金項目:河南省科技攻關計劃項目(122102310418;112102310498);河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2011B170012;12A170001)
收稿日期:2013-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