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佳華
(皖西學院 資源環境與旅游管理學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六安市低碳旅游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
余佳華
(皖西學院 資源環境與旅游管理學院,安徽 六安 237012)
摘要:針對六安市低碳旅游發展條件和低碳旅游發展狀況,分析目前低碳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六安市低碳旅游發展的對策:注重低碳旅游發展的規劃與引導、強化低碳旅游吸引物設計、完善低碳旅游相關設施、實現旅游景區的低碳化管理、提升旅游者的低碳意識與行為、啟動低碳旅游示范區的建設.
關鍵詞:低碳旅游;發展轉型;可持續;六安市
2009年5月世界經濟論壇“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業的報告”正式提出了低碳旅游的概念.低碳旅游借用低碳經濟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旅游[1],倡導在旅行中盡量減少碳足跡與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一種綠色健康的生活態度,是低碳經濟社會導向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途徑.近年來,安徽省政府和六安市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安徽大別山革命老區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六安市旅游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加快六安市大別山旅游發展,堅持低碳、綠色的發展理念,保護六安市生態文化資源.因此,六安市發展低碳旅游是實現旅游發展轉型的一種戰略選擇.
1六安市發展低碳旅游的條件
1.1生態區位突出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別山北麓,素稱“皖西”,下轄五縣三區,是全國25個重點生態功能區之一.2013年末,六安市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省級自然保護區3處,國家級森林公園3處、省級森林公園2處,省級風景名勝區7處.全市已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19個、國家級生態村4個,省級生態鄉鎮29個、省級生態村76個.六安市主城區也先后榮獲“國家園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水環境治理優秀范例城市”等稱號.
1.2低碳旅游資源豐富
1.2.1旅游資源種類多
六安市氣候溫潤,生態條件優越,物種多樣,資源豐富.地文景觀方面,聚集了皖西大裂谷、白馬尖、萬佛山等國家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水域風光方面,擁有佛子嶺、響洪甸等六大水庫,瓦埠湖、安豐塘、淠史杭等水利體系;生態景觀方面,擁有天堂寨、八公山等國家級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另外六安市歷史文化遺存豐富,古文化、紅色文化、水利文化及民俗文化交相輝映.
1.2.2旅游資源品質高
六安市的原生態、地質遺產旅游資源以大別山國家地質公園為代表,其中森林、地質、峽谷等自然資源具有區域獨特性,最為著名的有國家森林公園、國家自然保護區天堂寨和國內山裂奇觀皖西大裂谷.以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為核心的紅色旅游資源,以壽春古城、八公山為代表形成的楚漢文化旅游資源,底蘊深厚,珍稀獨特.以淠史杭、安豐塘等水利工程為代表的古現代水文化資源獨具特色.六安市旅游資源不僅品類較為齊全,而且品質優良,為發展低碳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礎.
2六安市低碳旅游發展的現狀
2.1制定資源環境保護規劃
政府旅游主管部門先后制定了《六安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08-2020)》、《六安市旅游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等文件,堅持“先規劃,后開發”的原則,對全市各旅游項目開發嚴格審批,實施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在旅游開發同時要求制定相應的保護規劃、發展規劃、保護細則,促進旅游資源合理利用.
2.2有效保護低碳旅游資源
旅游景區采取多種方式保護旅游資源.通過設置保護標牌警示,加裝避雷設施、地震監測、防火檢測等設施,預防自然和人為破壞,保持資源的原生態、真實性和完整性.通過建立生態環境綜合監測,對風景區的大氣環境、水環境、噪聲等進行檢測.通過成立資源專門防護隊伍,對自然景觀、珍稀動植物資源、地質遺跡、文物古跡等重點保護.另外,各旅游功能區設置宣傳標牌,提高游客和當地居民的環保意識.
2.3逐步建設低碳旅游設施
各景區通過投入資金,完成游客中心、生態停車場、旅游步道的建設,其中天堂寨旅游景區、萬佛湖度假區新建了30000平方米的生態停車場.不少景區都根據實際需要,按照星級標準建立了生態旅游廁所.各旅游功能區也按標準設置了環保垃圾箱,對垃圾進行分類回收,及時集中處理.為提升旅游食宿設施,積極推進星級旅游飯店、農家樂建設.
2.4傳承發揚區域傳統文化
六安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遺存豐富.近年來,政府十分重視對皋陶文化、楚漢文化、紅色文化、山水文化的深度挖掘,積極舉辦中國大別山(六安)山水文化旅游節、六安茶文化節、大別山紅色旅游節、壽州豆腐節、皋陶文化節等各種富有特色的節事活動.同時,對地方廬劇、大別山民歌、六安瓜片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進行研究保護,向外界展示與傳播六安獨特的文化魅力和地域人文特色.
3六安市低碳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3.1低碳旅游意識薄弱
低碳旅游理念是開展低碳旅游的基礎,旅游者作為旅游產品的最終消費者,其觀念直接決定了低碳旅游能否實施[2].目前六安市民和旅游者對低碳旅游的認知較為淺顯,在旅行過程中破壞原生態旅游資源、污染生態環境、資源浪費、高耗能、高排放的旅游方式等現象時有發生,破壞了景區景觀和生態環境.同時旅游景區、旅行社等主體的低碳旅游認知目前還處在一個初級階段,表現在對低碳旅游重要性認識不夠,自身節能環保的意識不強,踐行倡導低碳旅游行為方式、旅游消費方式不足.
3.2低碳旅游吸引物不足
低碳旅游吸引物是用來吸引旅游者前來旅游的一切低碳旅游吸引要素,可以是各種自然低碳景觀、人工低碳設施景觀和多樣化的低碳旅游活動產品[3].六安雖然有著良好的自然生態資源和豐厚的文化資源,但在低碳旅游產品設計上缺少最核心、最具市場競爭力的原生態資源,缺少休閑娛樂、戶外運動、文化品位的旅游產品,旅游吸引物單一雷同,知名度不高,游客參與性、體驗性不強.
3.3低碳技術運用不廣泛
低碳技術主要包括減碳技術(如煤的高效利用)、無碳技術(如太陽能、風能)和去碳技術(如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三大類型[4].目前六安旅游景區中,大多數景區低碳技術運用不足,主要表現為:一是景區的能源利用模式,使用生態能源和節能環保能源不多;二是節能減排技術的應用,高效節能設備使用不足,節能環保建筑材料使用少,相關技術改造升級落后,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效率低.
3.4低碳旅游服務設施缺乏
在低碳交通方面,大多數景區仍使用客運汽車,電瓶觀光游覽車、混合動力汽車、自行車等低碳或無碳的交通工具使用較少.在低碳住宿設施與餐飲方面,很多賓館酒店、鄉村客棧、家庭旅館在節能設備、垃圾處理、降低污染方面還沒有達到相應標準,引導游客低碳消費上還很欠缺.在低碳娛樂與購物設施方面,滿足游客休閑、運動、娛樂的低碳設施建設不足,體現地方特色、增強游客體驗的低碳旅游商品開發較少.
3.5景區低碳管理水平低下
建設低碳化景區,需要從傳統的粗放型旅游管理模式向現代低碳、生態、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轉變[5].目前六安市各景區的智慧旅游建設仍處在初級階段,旅游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景區在數字化綜合管理、電子門票、旅游門戶網站、旅游電子商務、自助導游系統、旅游在線服務等建設發展方面功能不完善,與國內先進景區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4六安市低碳旅游發展的對策
4.1注重低碳旅游發展的規劃與引導
作為發展低碳旅游重要主體的六安市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要統一思想認識,注重低碳旅游規劃引領作用,從低碳資源保護、旅游項目策劃、空間布局規劃、低碳技術、景觀設計等方面統籌指導六安市低碳旅游的發展.政府出臺鼓勵政策,在技術、人才、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方面加大對旅游景區低碳項目建設的扶持力度,推進低碳旅游發展.
4.2強化低碳旅游吸引物的設計
六安市在低碳旅游產品設計上,要以低碳、環保、綠色的理念為入手,推動旅游產品向觀光、休閑、度假并重轉變,著力開發低碳旅游產品體系,滿足多樣化、多層次的旅游消費需求.(1)以天堂寨、白馬尖、萬佛湖為主,形成以綠色觀光、森林主題、水上運動為主的戶外運動型低碳旅游產品,在產品中突出親近大自然的戶外運動、康體養生,增強游客回歸自然的體驗,感受低碳生活.(2)以壽縣古城-霍邱兩湖為主,形成以古文化、民俗文化、農業文化體驗為主的文化觀光型低碳旅游產品,把各類文化有機結合,加入參與性、互動性設計,帶給游客深度的文化體驗.(3)以六安中心城區與城郊為主,形成以農業觀光、濱水休閑、主題公園為一體的休閑度假型低碳旅游產品,提高對游客的吸引力.
4.3完善低碳旅游的相關設施
在污染廢棄物處理上,建立循環污水處理系統,轉變垃圾處理運送方式.在交通方式上,采用環保旅游觀光車、電瓶車等低碳交通工具,嚴禁控制外來車輛、私家車、出租車進入核心景區,減少碳消耗和碳排放.在能源消耗上,廣泛開發利用太陽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盡量減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在住宿餐飲上,建設低碳賓館飯店,推行建筑節能,使用節能廚具,開發地方食材為主的低碳特色餐飲,提倡綠色低碳消費,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反對過度包裝.
4.4實現旅游景區的低碳化管理
建設生態環境保護與監測系統,對主要旅游區的生態資源、景觀資源等進行實時保護.啟用游客動態監測分析系統,對游客的數量、車輛狀況、道路狀況等動態掌握,以便對應急突發事件進行妥善處理.在景區、酒店等重要的旅游集散地設置電子屏幕和觸摸屏終端,向游客及時發布景區實時信息.
4.5提升旅游者的低碳意識與行為
六安市旅游管理部門、旅游企業、當地社區、環保社團組織等要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內容活潑的低碳旅游宣傳,向市民展示低碳旅游設施、低碳技術運用、生態環境保護,傳播低碳旅游知識.旅行社、景區、媒體等可以聯合開展低碳旅游的互動公關活動,引領低碳旅游新風尚.同時,在旅游的過程中,景區可以將低碳旅游融入到導游的講解中,向游客宣傳低碳環保知識、愛護景點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引導低碳旅游行為,做文明游客.
4.6啟動低碳旅游示范區的建設
自2010年全國低碳旅游示范區評選活動開展以來,越來越多的景區加入評選行列.六安市應對照低碳旅游示范區的評定標準,遴選出低碳旅游資源豐富、生態資源保護良好、節能減排措施有效的景區,如天堂寨、萬佛湖景區等,開展低碳旅游示范區建設,探索低碳旅游發展道路,以點帶面,示范引領,打造六安市低碳旅游品牌形象,帶動六安市低碳旅游發展轉型,實現六安市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5結論
低碳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可持續旅游發展方式,是一種全新的旅游方式和消費方式,.在低碳旅游發展過程中,公眾對低碳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低碳旅游標準化制定、二氧化碳的排放增長、低碳技術突破,資金的投入等都是面臨的嚴峻挑戰.六安市發展低碳旅游要堅持走綠色、可持續發展、可循環發展的道路,從低碳旅游規劃、低碳旅游吸引物設計、低碳旅游設施、低碳化管理、低碳理念傳播、低碳旅游示范區建設等方面著手實施,促進低碳旅游的順利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嘯.論低碳經濟與低碳旅游[J].中國集體經濟,2009(13):154-155.
[2]張琰飛,朱海英,劉芳.旅游環境、消費習慣、與低碳旅游參與意愿的關系—以武陵源自然遺產地為例[J].旅游學刊,2013,28(6):56-64.
[3]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種新的旅游發展方式[J].旅游學刊,2010,25(1):13-17.
[4]陶良虎.中國低碳經濟[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112-113.
[5]張俊華,喬金.低碳旅游景區發展模式[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8(5):36-37.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eveloping Low
Carbon Tourism in Liu’an City
YU Jia-hua
(SchoolofResourcesEnvironmentandTourismManagement,WestAnhuiUniversity,Liu’an237012,China)
Abstract:Based on careful study of the conditions and situation of low-carbon tourism in Lu’a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tourism in the city, and further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namely, to lay stress on tourism planning, to strengthen tourist design, to improve tourist facilities, to adopt low carbon management, to enhance tourists’ low carbon awareness, and to start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demonstration area.
Key words:low-carbon tourism;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Liu’an city
責任編輯:衛世乾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824(2015)02-0132-04
作者簡介:余佳華(1978—),女,安徽六安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旅游經濟.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廳人文項目(SK2013B560)
收稿日期:201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