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華
(山東省寧陽縣教育局教科研中心)
兒童期是品德形成的啟蒙階段,教育必須從小學生的發展現實情況出發,為他們今后的社會性發展奠定基礎。所以,應該以品德課程教學為基礎,搭建學生校內外結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配合,學科間融合,教學與主題活動契合,教師、學生、家人之間珠聯璧合的立體教育架構。這種架構,是一種大課程觀的體現,是一種嶄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社會性發展教育體系。
站在學生社會性發展的高度上,審視《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就會明顯地感覺到許多的課堂缺少了生機與活力,按部就班、說教式的教學模式顯然是沒有生命力的,只有建構開放式、生活化、體驗性的課堂教學結構,才能讓學生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如果說讓學生品德素質提升是一種思想的感悟、心靈的觸動,是一種“靜悄悄”的改變,那么這種強調實踐體驗、活動整合的教學就是一種“動”。灌輸導致學生對價值觀的排斥和逆反,關注學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動性,調動興趣,激發內在動機,在“動”中求體驗,在“靜”中求發展,實現學生社會性的自主建構。

續表
品德課程采用的基本學習形式是單元主題學習,針對某一個“德育目標”的教育主題,整合為一個拓展性主題大單元活動,既能滿足學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又為課堂教學拓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增進了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機會。
學生的生活圈子有多大,學生社會化的范圍就有多寬。為促進學生的社會化發展,應視教材內容為顯性課程,同時開發豐富多彩的隱性課程,顯隱結合,使德育活動與品德課程教學完美結合,形成合力,延伸品德課程教學深度、寬度、廣度。
如下表,三年級依據教材特點進行的課程整合(泰山版三年級上冊):

顯性課程 隱性課程單元主題 課 題 課程整合內容幸福的搖籃1 謝謝您,爸爸媽媽 “美德少年”評選;“我當一天家”活動;“愛心卡”制作與展示活動2 我能照顧自己了3 我來學當家我愛我的學校4 我們的學校 學唱校歌;“我身邊的榜樣”演講活動;走訪親愛的老師或校工;我給校長提建議。5 我和我的同學6 他們都是我的老師7 夸夸學校新變化三年級上冊
可以這樣說,班集體就是學生的“微社會”,正是在班集體中,通過學生之間的交往活動,才形成了個體與集體、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動態的人際關系系統。研究表明,青少年成才與他們在兒童時期的社會化是否得到良好發展有密切關系。發展不良的兒童,都沒有正確的信念,他們感情淡漠、意志薄弱,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有的甚至走入犯罪的歧途。因此,建立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打造平等和諧的班級氛圍對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十分重要。
為了創設平等鮮活的師生關系,形成良性的合作與競爭,就要在班級中制造“小團體”,給每個孩子更多的交往、溝通、認同、糾錯的空間和渠道。這個小團體就是學習小組。課堂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單位時間中學生學習、交往、表達的頻度與效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學生人際交往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1]方建移,張英萍.學校教育與兒童社會性發展[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05.
[2]李幼穗.兒童社會性發展及其培養[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