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燕
避免職務消費黑洞 建立反腐倡廉機制
文/李燕
領導干部要以平和之心對“名”,以淡薄之心對“位”,以知足之心對“利”,以敬畏之心對“權”,以廉潔之心對“欲”,從而頂得住誘惑,耐得住清貧,經得起考驗。
腐敗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變換花樣存在的一種社會痼疾。當前我國的腐敗現象雖經整治,但仍不容樂觀,其中,與中央“八項規定”相悖的不正當職務消費就是一例。“驚人的吃喝費,變相的旅游費,膨脹的交通費,高昂的考察費,巨額的會議費,失控的電話費”,這些職務消費在一些政府機構和國有企事業單位,成為吞噬國家資財的一大黑洞。
餐飲消費像脫韁的野馬。人民網《透視公款吃喝》一文披露,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的公款消費每年至少在10000億元。一些干部周圍不缺吃吃喝喝的“酒肉朋友”,不缺阿諛奉承的“馬屁朋友”,也不缺哥們義氣的“江湖朋友”,因而他們成天喊忙,其實并非忙工作,而是在忙應酬。有的人吃得百病纏身,喝得東倒西歪,玩得天南地北,樂得不思工作,何談為人民服務?社會上流行的“早上喝少不喝多,上午有工作;中午喝多不喝醉,下午還有會;晚上喝醉不喝倒,免得回家老婆吵。”正是這種忙吃忙喝忙應酬之流的真實寫照。
差旅消費像吸水的海綿。如今領導干部出差,近處有車馬相隨,遠處有飛機相送,對方有小車相迎,條件是夠優越的了。但是,仍有少數人總是利用出差的機會大搞職務消費,各種雜費的報銷就是黑洞之一。他們在家處處謹慎像“公仆”,在外時時瀟灑像“大款”,出沒于高級賓館,流連于名勝古跡,打著調研的旗號,從國內到國外到處游玩,真正用于工作的時間沒有幾小時,但要報銷的差旅費一大堆。有的雜費多了不好報銷,就來個“分而治之”,甲領導簽一部分,乙領導簽一部分,實在不好從正規渠道報銷就拿到基層單位找小金庫“私了”,瞞天過海,無人知曉。
娛樂消費像無底的深淵。有的人追求感官刺激,沉迷于低級趣味,這種扭曲的娛樂消費檔次越來越高。名曰客人需要,實則自己搭車消費、享受。無論是什么方式,明的暗的都要付出小費,而小費的給多給少單位哪能知道,只能憑良心辦事,有的開在娛樂的發票內,有的則搞別的餐飲、辦公用品單據,甚至用勞務發票頂替,一律到單位報銷。
禮品消費像翻滾的雪球。凡屬“公關”,必備禮品;凡來客人,必備禮品。似乎禮品的消費成了實力的象征,被打上合法的烙印。現在的市場行情是禮品規格越來越高,從吃的到用的無所不有,對于手握重權的高官,有求于他的業務單位甚至會不惜血本送別墅,送禮的范圍越來越廣,受禮的人數越來越多。慷的是國家之慨,得的是自己之利,其結果自然是虧了公家,肥了私人。
交通消費像失控的航船。現在車輛變成了當官身份、地位顯赫的象征,從國產名牌到國外名牌,越坐越好。有的單位眼睛盯著市場,流行什么車就千方百計想辦法買來,有的虧損企業連工資都發不出,貸款也要買好車。有的單位公車變成干部的私家車,接送小孩上學、家人上下班名義上是搭順風車,實則每天要繞很遠的路接送;有的干部私家車加油、修車、保養等費用都會掛在公車的帳上,每年交通消費像失控的航船。
形成職務消費“黑洞”有社會的客觀原因,也有職務消費者自身的主觀原因。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經濟手段調節經濟的功能正在驅動人們調節價值取向,于是職務消費成了人們顯示身份地位、調節人際和社會關系的一種潤滑劑,有的人利用手中的權利進行權錢交易、權色交易、權權交易。重要的原因應是我們自身的原因和管理約束機制上的疏漏。
一是如何認識和界定“職務消費”存在難點,增加了管理上的難度。從定義上看,什么是職務消費似乎很簡單,就是因職務需要而進行的消費。職務消費的主體是擔任一定職務的官員、職員,職務消費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官員、職員行使職務的需要,是為“公務”而非為了滿足官員個人的“私欲”。職務消費與不正當職務消費的界線,就在于消費的目的是為了“公務”,還是為了滿足“私欲”。官員由于行使職務需要而產生的交通費、通訊費、差旅費、社會活動費等,都屬于職務消費的范疇。而官員為了達到自己的私人目的,公款請客送禮,為了滿足自己的私人欲望,公款出國旅游、候鳥式療養,甚至公款嫖賭,都屬于不正當職務消費。但在實際操作中,職務消費與不正當職務消費又沒有絕對明確的界線,增加了管理的難度。
二是認識上存在偏差,思想失防。一些職務消費“黑洞”的始作俑者,官本位思想嚴重,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視為既得利益,信奉“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庸人哲學,一旦權利到手,爭名于市,爭利于朝,濫施權力,把職務消費當作權力的象征,打著職務消費的幌子,將職務消費作為公車私用、公物私用、公費揮霍、化公為私、權力腐敗的遮羞布,吃喝玩樂揮霍無度,忘記了自己是人民公仆。少數領導干部片面追求政績、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愛慕虛榮,花樣百出,從中撈取好處費。在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極少數干部擋不住物質生活的誘惑,經不起攀比帶來的失衡,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了嚴重扭曲。
三是管理上存在漏洞,約束失控。現在我們在權力配置和結構上不盡科學,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之間沒有形成相互制約,有的部門權力過大,對權力的監督合力不強,存在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現象。不正當職務消費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是制約機制不完善,公款應酬范圍不清,財務制度不健全,報銷有漏洞。同時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管理者沒有把自己包容進去。制度是針對老百姓的,自己是制度之外的特殊公民。
四是財務監督不力,制約失衡。一些單位制度建設和制約機制一時不健全不完善,監督落不到實處,放大了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權在客觀上尋租的現實可能性。財務本來是監督干部消費的重要環節,但是在部分單位財務把關形同虛設,一些不正當消費只要領導簽字就一律不加過問報銷,唯領導是從,唯簽字是從。更有甚者,有的財務主管本身就是不正當消費的受益者,他們經常被請吃,常常收受禮品,何以去監督別人。
首先,使職務消費有章可循。職務消費之所以民怨頗大,就是因為沒有標準限制,沒有監督約束機制。使職務消費有章可循,一是要劃定范圍,對違反者要堅決追究。二是要有預算,一方面要加快改革預算制度,讓所有職務消費在陽光下運行,一方面要加快改革職務消費方式,通過探索職務消費社會化、定點化、外包化等措施,打造公開透明的消費環境,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其次,強化個人的思想防范意識。干部要具有強烈的自我約束意識,擺正管人與被管、領導與組織、權力與義務的關系,嚴格自律,管好自己,管好自己主管的單位和下屬,做真正意義上的勤政廉潔。
再次,要建立健全群眾監督機制。建立公正、公開、公平的財務制度和監察制度,對干部的職務消費要采取民主公開的方式進行監督。監督機制也要變上級監督下級為下級監督上級;變領導監督群眾,為群眾監督領導;變少數人監督多數人,為多數人監督少數人。同時要加強和優化公眾自媒體監督機制,重視民眾通過微博、微信、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對領導干部進行的監督。
最后,建立財務把關的審計監督機制。之所以上百個紅頭文件管不住一張嘴,是因為在“管錢、管人和管環境”方面做得不到位:對職務消費的使用管理和監督不到位,對黨員干部的管理和監督不到位,根本上是制度建設不到位。職務消費應成為財務審計監督的新科目,嚴格報銷制度,逐步實現電子化支出和結算,杜絕發票造假行為。單位領導應授予財務“一票否決權”的尚方寶劍,對不合理的職務消費,無論哪級領導簽字,有權拒絕報銷。對利用職務消費損公肥私的行為,有權提請紀檢部門調查處理,以建立敢于碰硬的監督機制,用鋼鐵般的制度管住公款吃喝的嘴,斷絕公款吃喝的支付渠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干部要解決“入黨為什么,當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問題,最近又提出干部要“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十二字箴言。領導干部要將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對自己進行合理的定位,以平和之心對“名”,以淡薄之心對“位”,以知足之心對“利”,以敬畏之心對“權”,以廉潔之心對“欲”,從而頂得住誘惑,耐得住清貧,經得起考驗;嚴守道德防線,常修為政之德,不以善小而不為;常思貪欲之害,不以惡小而為之;常懷律己之心,自覺接受組織和職工群眾的監督,從生活的點滴做起,于細微之處規范自己的言行。
(作者單位:中航工業608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