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 曾凡溧 王娟
雙河口鎮位于漢陰縣北秦嶺南麓7公里處,東連鐵佛寺鎮,西鄰觀音河鄉,南接城關鎮,北接寧陜縣龍王鄉,沿漢雙公路分布,青泥河縱貫其中,是漢陰北山通往縣城的必經之地,素有漢陰“北大門”之稱。目前,雙河口鎮共有17000余人,轄11個行政村。全鎮尚有建立貧困戶2169戶,6744人。據統計,在雙河口鎮貧困人口中,約有6%的人“因病致貧”,2%的人“因智致貧”,48% 的人因缺勞動力致貧,5%的人因“產業致貧,剩余39%因其他原因致貧。
42歲的李家兄弟(李仕勇、李仕強)是黃土崗村有名的老實窮家漢,兄弟二人居住在40m2兩間土房,破舊不堪,日子也過得飽一頓餓一頓。自精準扶貧實施以來,村組一邊深入開展思想精神扶貧工作,一邊爭取資金支持兄弟二人改變生活現狀,發展產業——土蜂養殖。隨著時間的推移,養蜂也積累總結了不少經驗。土蜂蜜,甜了城里人,富了鄉下人……
為切實抓好返鄉農民工的創業工作,加大對返鄉農民工創業的扶持力度,雙河口鎮整合信貸資源,實施創業信貸扶持工作機制,無縫對接返鄉農民工創業經融需求。雙河口鎮龍埡村余國科就是該鎮精準扶貧,創業信貸扶持的一個縮影。余國科在龍埡村九組創辦了屬于自己的食品廠——陜西秦硒源食品加工廠。在2015年漢陰縣農村信用社創業信貸扶持:貼息貸款50萬、創業貸款8萬。雙河口鎮黨委政府與信用社積極協調資金籌集創業資金,調動創業者的積極性,并通過扶貧擔保貸款加大對返鄉創業青年資金的約束。有了政府的扶持,余國科放開膽子,甩開膀子創業,目前已經具一定規模,并帶動當地勞動力120人,并且研發的產品(阿里旺炕炕饃)遠近聞名,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鳳柳村80后小伙白金波在外打工,是個“能人”。因父親患有重病,先后花去了家中所有的積蓄,并欠下幾萬元外債。在2013年 6月份,白金波在自己的房后搭建了6000平方的雞舍,進了2200野雞苗,開始了養雞“事業”,并創建金波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由于是林下散養,只喂玉米、谷子等糧食作物,他家純正野雞存活率達到95%以上。“銷路是不用愁的,2015年出欄了三批,每批是5000只,零售是90-100元/只。今年3月份,我還到楊凌學習了生物肥制作技術----生物肥(雞糞經發酵制成高檔優質有機肥料或進一步制成有機無機生物配方肥),然后將制成的生物肥賣給當地的苗圃種植基地,收益也蠻不錯的……總的來說哦,今年的野雞養殖純利潤達到了18萬元。”白金波說。他有信心將自己的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營好,并帶動本村村民共同致富。
“現在在我家門口就可以掙100元,比在外打工舒適得多,不但可以學到種藕的技術,還可以照看家里……種藕見效快,周期短,資金回籠快,不愁銷路,有奔頭……蓮藕全身都是寶,藕葉可以列為藥材,蓮子可以作為美食,蓮藕不僅可以食用,還可以烤酒。雙河口鎮被列為省級文化古鎮,三柳村作為古鎮沿線的村莊,考慮到蓮藕的價值,自己經營了一家農家樂(里灣農家樂),自產自銷,游客都非常喜歡我們家的蓮藕宴……”三柳村村民黃宗能驕傲的介紹到。據分管扶貧工作的陳明兵介紹,建立蓮藕種植,是該鎮針對貧困戶進行精準扶貧的一個大項目,借用精準扶貧的的東風,鼓勵群眾大力發展蓮藕種植,技術支持,爭取早日脫貧致富。
梨樹河村的吳家貴是該鎮的板栗種植大戶,前幾年因種植板栗見效慢,勞動量大,銷路不暢導致家庭積蓄賠光還欠下5萬元外債。一個偶然的機會,在鎮上的就業培訓大會上接觸到核桃魔芋套種法種植,了解到了魔芋產業是短、平、快增收項目。“核桃地里種植魔芋,是一條農民增收致富之路,比套中玉米增收8倍,比烤煙增收近2倍,畝產可以達到萬元以上……”吳家貴驕傲的介紹到。自從學習到了核桃魔芋套種法以后,效益一年比一年好,現在申請成立了合作社,不僅還清了以前前的舊賬,還有一些積蓄,蓋了屬于自己的樓房,一家人生活過得有聲有色。
精準扶貧的重點,就是要解決好“誰是貧困人口”、“致貧原因何在”、“如何針對致貧原因進行幫扶”、“幫扶效果如何”等問題,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礎和前提是精準識別。漢陰縣雙河口鎮真正摸清底子,做到精準到戶到人才能做到扶真貧、真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