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一勺
長期以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人認為,抗戰期間中共部隊只犧牲了一位將領,而國民黨部隊卻犧牲了100多位將領。這種認識有極大誤區。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中國開始了局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入侵的艱苦抗戰,一直到1945年8 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為止,中國整整經歷了14年的抗戰。在這14年中,中共領導下的抗日部隊與日本侵略軍進行了殊死搏殺。僅1937年后的全面抗戰中,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抗日游擊隊人員損失共584,267人。
如果與國民黨部隊犧牲的同等級別的將領進行對比,僅東北抗聯就有70位以上的中共將領在抗戰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由于受到資料的限制,筆者以為,實際上遠遠不止70位中共將領。
(摘自《北京日報》朱成山/文)
1941年12月23日,中華民國政府與英國方面在重慶簽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中國為支援英軍在滇緬(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并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后方,組建了中華民國遠征軍。這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個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反攻緬北等巨大勝利。
(摘自《書刊報》)
周信芳(1896-1975),京劇大師。7歲登臺,藝事早成,取名“七齡童”,后由諧音改“麒麟童”。創造了獨領風騷的“麒派”藝術,至今在京劇舞臺上享有盛譽。1932年到1933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后,繼而進犯熱河、榆關。此間,周信芳從上海到天津演出,主演了一批反侵略、保家鄉的愛國劇目,其中即有《明末遺恨》和《洪承疇》。
《明末遺恨》演的是李自成從西安進逼北京,明崇禎皇帝大驚而后自縊的故事,表現了“亡國之慘”主題;《洪承疇》演的是明朝降清大臣洪承疇的真實故事,表現了痛斥漢奸走狗的主題。這兩出戲都是借古喻今,起到了鼓舞人民奮起抗日救亡的作用。在《明末遺恨》中,周信芳飾崇禎皇帝,當演到崇禎看到國勢垂危,只有一死時,坐在宮中,散發披面,對其女說:“世界上什么最悲?這亡國最悲!世界上什么最慘?這亡國最慘!”此念白一出,觀眾震悚,許多人大哭起來。《洪承疇》通過洪承疇降清的故事,揭露漢奸投降的賣國行為,以喚起民心,同仇敵愾進行抗日斗爭。1933年2月26日,周信芳還將100元錢交給《大公報》社,請代轉抗敵前線,表達他的愛國之心。
(摘自王德彰著《談戲說史》)
1956年,彭德懷率軍事代表團去蘇聯訪問。訪問結束后,彭德懷回到家,無意中發現客廳里的沙發都換成了嶄新的皮沙發。他問夫人浦安修:“這是怎么回事?”浦安修告訴彭德懷,是管理局統一換的。彭德懷又問:“那原來的沙發呢?”浦安修說:“讓他們拉走了。”彭德懷的臉不由得拉下來,他讓景希珍馬上去把管理局局長找來。浦安修怕彭德懷訓人,急忙攔住景希珍,“你找人家管理局長干什么!”“我讓他把那套舊沙發給我拉回來。”浦安修解釋道:“這是統一換的,又不是我們一家,你要是堅持把舊的換回來,別人家怎么辦?”彭德懷一根筋的勁上來了:“別人家的事我管不著,但在咱們家,我總還有發言權吧,本來好端端的沙發,又沒坐壞,換它干什么?”
管理局局長局促不安地跑來,彭德懷指著沙發問:“進口這一套沙發要多少錢呀?”局長猶豫了一下:“也就六七百塊錢。”彭德懷的火騰地一下躥上來:“你說得好輕松呀,你知道這六七百塊錢,是多少農民一年的收入!”局長不說話了。彭德懷命令道:“你去把原來的那套沙發給我拉回來,把這套新的給拉走。”
(摘自《中國紀檢監察報》李興濂/文)
我國古代文章是不用標點符號的,第一個給古典小說加標點的人是我國現代出版家、翻譯家汪原放。汪原放是安徽績溪人,5歲喪父,少年時只讀了7年書,后進圖書社工作。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時,要汪原放寫信向胡適約稿。1917年7月胡適留美回國,7月10日乘大輪抵達上海,汪原放等在碼頭相迎。汪原放與胡適初次晤面,一見如故,他傾心于胡適的有關《論白話》《論標點符號》的論述。1917年底,他在胡適家住了一個多月,他后來在回憶錄中說,從此他心中埋下了標點古典小說的“火種”。
1920年,汪原放率先用新式標點符號標點了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由上海亞東圖書館排印出版。這是用新式標點來翻印舊書的第一次。以后,汪原放陸續標點了《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儒林外史》《鏡花緣》等10多種古典名著。汪原放在20世紀20年代,運用新式標點符號,堪稱我國新式標點第一人。
(摘自《燕趙老年報》鄔時民/文)
漢字中與錢有關的字多為“貝”字旁,但“盤”和“纏”二字都和錢扯不上關系,為什么合起來指路費呢?
要想弄明白這一點,我們先要了解古代的貨幣。古人用的貨幣是金、銀、錢幣(主要是銅錢)。普通老百姓幾乎用不到金銀,主要使用的還是銅錢。因為銅錢外圓內方,中間有孔。為了使用方便,古人常常用繩索將一千枚錢幣穿在一起,為一貫錢或一吊錢。由于成串的銅錢非常笨重,不便于攜帶,所以出門辦事的人習慣于將錢盤起來,纏在腰間,又方便又安全,因此得名“盤纏”。
(摘自《感悟》佚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