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殿有,馮長英,王 利,王玉民
(吉林省第六地質探礦工程大隊,吉林延吉133401)
從地熱鉆井大裂隙漏失的堵漏實踐談橋接堵漏
劉殿有*,馮長英,王 利,王玉民
(吉林省第六地質探礦工程大隊,吉林延吉133401)
在地熱井施工中,鉆遇大裂隙或溶洞,鉆井液嚴重漏失,浪費大量人力、物力,且易引發井內事故。采用在漏失通道設立堵塞隔墻輔助惰性材料、粘土球為粘合劑泵入水泥漿封閉的聯合堵漏措施,經過現場驗證表明,采用橋接堵漏措施效果良好。
紅磚為骨架材料;粘土球為粘合劑加惰性材料;水泥漿加固;橋接堵漏
鉆井漏失是鉆井過程中最普遍、最常見的井下復雜情況之一。井漏不僅會耗費鉆井時間,損失大量泥漿,消耗大量堵漏材料,而且可能引起卡鉆、井塌等一系列事故復雜情況。從某種程度上講,井漏比某些鉆井事故給鉆井帶來的損失更大。因此,有必要對鉆井防漏、堵漏工作進行全面系統的再認識,本文從一起地熱井的大裂縫漏失的堵漏實踐中,談一談橋接堵漏的方法。
2012年,我隊在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區施工了一口地熱井,設計井深2500m,實際鉆井深度2001m,該井施工中,在井深1002m時發生嚴重的漏失,采用了多種堵漏方法,歷時40余天,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最終成功完成了堵漏工作,確保了該井的順利施工。此次堵漏的成功,為今后地熱井中鉆遇大裂隙的漏失處理,開辟了一種經濟高效的堵漏途徑。
該地熱井位于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區育林新村。屬華北板塊東北緣,遼東臺隆渾江坳陷。
地層自上而下為:
0~20m,第四系,由黃褐色、綠灰色粘土及雜色砂礫層組成。
20~970m,第三系,巖性主要為灰色礫石、砂巖、粉砂巖(粉砂巖夾少量紫色泥漿)、凝灰質砂巖、凝灰巖等組成。970~1910m,古生界石炭系,巖性主要為灰黑色泥巖、灰黑色粉砂巖,夾煤層。
1910~2500m,古生界奧陶系,巖性主要為灰色灰巖、白云質灰巖等。
該井設計井深2500m、三開結構。分別為:
一開:井徑?311.1mm,下入?244.5mm×8.94mm石油套管,下深400m。
二開:?215.9mm、下入?177.8mm×8.05mm石油套管至1500m。
三開:?162mm裸眼,至設計井深。
鉆機:GZ-2600型鉆機
鉆塔:K31.5-135/2.2
泥漿泵:CQ3NB-500
泥漿凈化機:JCN-1
鉆桿:?127mm、?89mm
鉆鋌:?178mm、?159mm、?121mm
二開鉆井,在井深1002m時,突然發生漏失,井口不返漿,泵壓表無泵壓,下放鉆具,沒有鉆壓,呈放空狀態,輕放鉆具至1004m遇井底,放空井段為2m。
漏失發生后,井隊首先進行了常規的堵漏方法進行處理,加大了泥漿粘度,泥漿粘度為70s,比重1.25g/mL,泵送泥漿達50m3,井口仍不返漿,泵壓沒有反應。
在送濃泥漿無效的情況下,配制泥漿粘度仍為70s,泥漿內加入鋸末、稻草等堵漏材料,繼續處理,仍不返漿,考慮井孔漏失孔隙大,采用粘土球和水泥漿聯合堵漏,先向井內投入粘土球,下鉆具分段搗實,然后向井內注入水泥漿液進行堵漏,但在投入粘土球進行搗實時發現,投入多次泥球,井內不見有堆積,因此,這種聯合堵漏方法無法進行。由此可見,這次的漏失情況復雜,上述方法難以處理。
根據處理過程中大量漏失和泵壓及返漿情況,以及鉆進過程出現的放空狀況,可以確定該漏失是由大的裂隙或溶洞引起的。同時由于投入井內的粘土球未能形成堆積,由此推測,該裂隙內可能有地下水的活動,因此,此次漏失的處理,采用常規的方法,很難取得效果。
5.1 大裂隙成因
產生漏失的井段為1002~1004m井段,屬中深井段,其巖性主要為粉砂巖,因此,可排除由碳酸鹽巖所形成的溶洞、裂隙的可能。
其裂隙的產生可能是砂巖層受構造變形作用,在構造應力作用下產生破裂,形成構造裂隙,同時由于區域構造,包括斷層構造和褶皺構造的影響,使裂隙相互貫通,形成了具有地下水活動的大的裂隙。
5.2 堵漏措施的制定
針對上述情況,我們認真進行了分析、研究,認為解決該井的漏失應滿足以下條件:
(1)為了堵住漏失層,必須在距井筒很近范圍內的漏失通道里建立一道堵塞隔墻,用以隔斷漏液的通道,隔墻必須具有一定的機械強度。
(2)當堵漏物質到達漏失層時,其物質顆粒的形狀、尺寸、漿液流動變形等應適應漏失通道的復雜形態,堵劑才能按設計的數量進入漏失層。
(3)堵劑進入漏失層后,不能讓其源源不斷進入地層深處,進入地層的堵劑必須能抵御各種流體的干擾,在各項流動阻力的作用下,在近井筒漏失通道處發生滯流、堆積,從而充滿一定范圍的漏失空間。
根據上述條件,結合鉆井口徑等因素,確定了以研磨性較好的紅磚為骨架材料,粘土球為粘合劑,鋸末、稻草、廢棕繩為堵漏材料,水泥漿為加固材料的聯合堵漏措施。
5.3 堵漏措施的實施與成果
按照制定的聯合堵漏措施,先以1/2大小的紅磚塊,間斷投入井內,投入一定量后,下鉆具進行通井搗實,防止在井內架橋,一次投入不要太多,在20塊整磚左右。然后投入預先做好的粘土球,粘土球大小在5~8cm左右,要做實,略風干,防止由于表面遇水,粘附井壁而架橋,下鉆通井、搗實,重復幾個循環,待井內堆積,填充超過漏失井段后,用濃泥漿加入鋸末、稻草、廢棕繩等小泵量送入井內幾次都未見效果。經再次分析研究可能是由于裂隙內地下水活動,小的骨架材料難形成堆積,決定采用整磚加半磚向井內投送,克服裂隙內地下水的破壞,通井時遇有阻力,采用輕壓,慢轉將其推送至井底,其它程序同樣進行。
上述過程歷經十幾個回次,井口終于返漿,說明井底大裂縫已基本被填充,然后采用水泥漿進行封孔,候凝48h后透孔鉆進,返漿恢復正常,至此堵漏結束,該井順利施工至2001m完井。
此次堵漏共耗時40余天,紅磚1000余塊,泥漿500m3,水泥5t。
5.4 鉆井中的注意事項
在堵漏井段以下鉆井中,應注意降低激動壓力,防止漏失井段人為堆積的井壁破壞。
首先,在下鉆過程中,控制每下一個立根的時間不小于45s,同時做到勻速下放,平穩操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因鉆具慣性力而引起的激動壓力。
第二,控制開泵泵壓,每次開泵,首先啟動轉盤,轉動鉆具,破壞泥漿的結構力,而后用小排量建立循環,待泥漿返出正常后,再增加到正常排量。
第三,鉆進至深井段,每次下鉆要分段循環,根據井下情況確定分段循環次數,必要時應加密分段循環的次數,另外,在深井段下鉆,應避免一次下鉆到井底,最好下鉆至井底20~30m處,開泵循環,正常后,接單根劃眼至井底。
第四,當下鉆遇阻時,應接方鉆桿,緩慢開泵,正常后劃眼通過。同時控制劃眼速度,嚴防因憋泵等因素而憋開漏失層。
此次鉆井中大裂隙漏失所采用的聯合堵漏方法,其原理就是比較典型的橋接堵漏。
6.1 橋接堵漏的原理
橋接堵漏就是利用接堵漏材料在封堵漏失層的過程中,進行機械堵塞,其作用原理有以下幾個方面:
(1)架橋作用。顆粒狀橋接堵漏材料在通過地層中漏失通道時,能在其凹凸不平的粗糙表面及狹窄部位產生阻力并“架橋”。所謂“架橋”,不僅僅指的是顆粒材料單一式的架橋,多數情況下是多種顆粒材料相互支撐。相互依托的堆砌式“架橋”。由于顆粒狀材料質硬,力臂短,應力分散,因此一旦“架橋”,就具有相當強的抗破壞能力,在其它材料的配合作用下,能有效地封堵漏失層。
(2)堵塞和嵌入作用。架橋作用形成以后,僅僅形成了封堵漏失通道的基本骨架,漏失通道由大變小,由小變微,但還沒有徹底消除漏失通道的相互連通。這時堵漏漿液中的維纖維狀材料,片狀材料和細顆粒材料,在壓差作用下對“架橋”中的微小孔道和地層中原有的小裂縫進行嵌入和堵塞,從而完全消除漏失,從而達到堵漏的目的。
(3)滲濾作用。堵漏泥漿中的橋接材料,具有增大漿液高壓失水的作用,形成較厚的濾餅,這些濾餅在壓差作用下,被擠入地層裂隙,形成楔塞,增強堵漏效果。
(4)在濾餅中的“拉筋”作用。堵漏漿液在壓差作用下失水形成濾餅填塞時各類堵漏材料,尤其是纖維狀和片狀材料被夾在濾餅之中起到了強有力的“拉筋”作用,同時大大加強了楔塞的機械強度。
(5)膨脹堵塞作用。橋接堵漏材料大部分屬木質纖維類物質,這些材料在水的浸泡下,具有一定的吸水膨脹性,因此,當橋接材料被擠進地層裂隙形成橋堵墊層后,受到地層中液體的浸泡,產生膨脹,可增加橋堵墊層的封堵能力。
(6)“卡喉”作用。地層中存在許多形狀不一的裂隙、孔隙,它們相互交錯、延伸,對一條漏失通道來說,始終有其最窄小的部位,這就是“喉道”,在此處架橋就是所說的“卡喉”作用。橋接堵漏材料針對這些“喉道”部分發揮架橋、填塞、嵌入等作用來形成機械堵塞,從而達到消除井筒漏失的目的。
6.2 橋接堵漏材料應具備的性能
從橋接堵漏材料的基本作用原理,可以總結出對橋接堵漏材料的主要性能:
(1)顆粒狀堵漏材料必須有適當的幾何尺寸和機械性能,以便適合于井內復雜情況和承受作用于橋塞上的壓力差。一般情況下,顆粒狀材料的最佳尺寸應是地層中漏失通道開口尺寸的1/3,此時,才能形成較為穩定的橋堵。在穩定的橋堵形成過程中,顆粒狀材料必須具有足夠的抗壓、抗剪切強度,才能承受由壓差引起的彎曲應力和縱向力。同時顆粒狀材料還必須具有足夠的硬度,以防止顆粒應變變形而改變其幾何形狀,而降低堵漏效果。
(2)纖維狀材料和片狀材料必須有能力在橋堵上形成密封,以降低堵塞滲透率,就是說它們必須具有足夠的強度,才能橋接堵塞住顆粒材料中的間隙,而且還必須具有足夠的彈性和塑性,才能變形封堵大部分裂隙的有效流動面積。
6.3 橋接堵漏材料的濃度和級配
單一材料的封堵能力往往是很有限的,不同材料的復配使用,能相互增效,大大提高其封堵漏層的能力,在應用橋接材料堵漏時,應根據不同的漏層性質,合理選擇堵漏材料的級配和濃度。
在選擇橋接材料濃度時,應綜合考慮漏失速度、漏失壓力、液面深度、漏層段長度、漏層形狀等,一般范圍是5%~15%(重量體積比)。其中片狀和纖維狀材料在堵漏漿液中加量一般不得超過5%,顆粒狀材料的加量控制在7%(重量體積比)之內。同時,對于漏失速度快、裂隙大或孔隙大的漏失,應用大顆粒、長纖維、大片狀橋接材料配成高濃度漿液,反之則用中小粒度、短纖維、小片狀的橋接材料配成低濃度漿液。
橋接材料級配的一般原則是:顆粒狀、片狀、纖維狀堵漏材料之比為5∶2∶1。
6.4 橋接材料的種類
橋接材料一般稱為隋性材料,按其形狀分為3大類:
(1)顆粒狀材料:常用的有核桃殼、橡膠粒、碎塑料粒、硅藻粒、珍珠巖、生石灰、瀝青粉等。它們在堵漏過程中主義用于卡住漏失通道的“喉道”,起“架橋”作用,因此又被稱為“架橋劑”。
(2)纖維狀材料:主要來源于植物、礦物及一系列合成纖維。一般有鋸末、花生殼、玉米芯、稻草、廢棕繩等。它們在堵漏漿液中起懸浮作用,在形成的堵塞中它們縱橫交錯,相互牽扯,通常被稱為“懸浮拉筋劑”。
(3)片狀材料:常用的有云母片、稻殼、刨花、玻璃紙等。它們在堵漏過程中主義起填塞作用,因此被稱為“填塞劑”。
橋接材料由于經濟價廉、使用方便、施工安全,因此在鉆井施工現場應用普遍,并取得了明顯效果,使用此方法可以處理由孔隙及裂隙造成的部分漏失。
實際應用過程中,除上述介紹的橋接材料外,可根據井內情況、現場條件,利用各種可以堵漏的物質進行堵漏。如本次漏失處理中,采用的建筑紅磚,以往施工中很少用到,而在此次漏失處理中,卻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1)漏失發生后,應認真分析漏失發生的原因,確定漏失層的位置,漏失的類型(滲透漏失、裂隙漏失、溶洞性漏失等)以及漏失的嚴重程度。
(2)根據漏失情況及地層性質、井下情況等決定是否繼續鉆進一段,確保漏失層完全鉆穿或是立即起鉆等。 (3)配制堵漏漿液施工時,如果能夠起鉆,應盡可能采用光鉆桿結構,下至漏失層頂部,使用正確的堵漏劑注入方法,確保2/3的堵漏劑進入到漏失層近井眼處。同時施工過程中,要不停地活動鉆具,避免卡鉆。
(4)施工前,應精心設計、精心施工,施工后認真收集、整理各項材料。
該地熱井的漏失比較嚴重、復雜,采用常規堵漏方法,難以解決,本次處理過程,大膽采用紅磚、粘土球、濃泥漿及堵漏材料,配合水泥漿護壁堵漏的聯合堵漏方法,雖耗時較長,但成功完成大裂隙漏失的堵漏工作,確保了該地熱井順利鉆至設計井深,同時也豐富了橋接堵漏的一些內容,為今后在地熱鉆井中,鉆遇類似大裂隙漏失的堵漏開辟了一種經濟高效的堵漏途徑。
在該地熱施工中的幾點體會:
(1)該地熱井施工,由于對礦區地質情況了解少,在鉆井井身結構設計上,存在很多缺陷。
一開?311.1mm、套管?244.5mm、二開?216mm、套管?177.8mm,這種結構設計沒有給下步處理井內復雜情況留有余地。因此建議在地熱井施工中,特別是陌生的礦區,在鉆井的井身結構設計上,一定要充分考慮到鉆井過程中的復雜情況,留有一定的套管級配,減少施工中的風險。
(2)發生漏失事故不要盲目處理,應充分分析施工中出現的各種復雜情況和認真分析地層、地質情況,確定漏失類型及嚴重程度,確定處理方案,按方案所設計的方針進行處理,以避免因盲目施工帶來的時間和物資的損失,并避免更大事故的發生。
[1]鉆井工程施工新技術及標準規范實用手冊[M].石油工業出版社,2007.
[2]復雜地層深部鉆探工程施工關鍵技術及應用[R].2011.
[3]王敏,張寶河.大裂隙堵漏劑在神農架礦區復雜地層鉆進中的試驗應用[R].2014.
TE28
B
1004-5716(2015)06-0035-04
2014-06-26
劉殿有(1960-),男(漢族),吉林延吉人,高級工程師,現從事巖芯鉆探、地熱井施工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