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忠
(江蘇省啟東中學,江蘇 南通 226200)
關注個性培養特長①
——開設中學生物理競賽選修課的體會
王建忠
(江蘇省啟東中學,江蘇南通226200)

①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立項課題“中學‘全人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名師簡介:王建忠,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物理特級教師、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南通市名師培養導師團成員,中國物理學會教學委員會委員.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江蘇省師德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所輔導的學生已奪得1枚亞洲中學生物理奧賽金牌、4枚國際中學生物理奧賽金牌.編著了多部教輔用書,在《物理教學》、《物理教師》、《物理通報》、《教學管理》等雜志上發表教育教學論文二十多篇.
摘要:為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給個性不同的學生創造適宜的學習環境,提高教學質量,我校開設了物理競賽選修課,本文探討競賽選修課開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高中物理;競賽選修課;個性特長
為踐行“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全面發展,培養個性特長,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作為學校全人教育的一個抓手,我校開設了學科競賽選修課,使學科競賽從單一的課外活動形式轉變為在組織和管理上有科學性、整體性、有序性的校本課程.本文結合作者多年開設物理競賽選修課的實踐,談一些體會.
1明確一個理念
1.1教師必須明確的理念
培養拔尖與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不矛盾,培養拔尖與素質教育不矛盾.教學實踐告訴我們:高中學生在生理發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某一學科的興趣愛好、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要求每個學生都齊頭并進或都成為某一方面的專門人才,從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角度看,這是不可能的.相反,如果創造一定的條件,讓一部分學生發揮他們的興趣和特長,一部分學生在合格的基礎上對某一門或幾門課程具備扎實的基礎,這是可能的,也是社會發展所需要的.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認為,要防止差生的學業落后現象,就必須讓那些天賦高、有才能的學生在他們有能力的那些學科上和創造性活動的領域里超越課程標準的界限.如果教師引導最有才能的學生超出課程標準的范圍,那么集體的智力生活就會變得豐富多樣,從而影響到學困生也不甘落后.如果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點,那么,開設學科競賽選修課則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具體實踐.素質教育追求全面發展學生素質,讓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的發展.
培養拔尖與教育公平不矛盾,“教育公平不是平均主義.在維持基準平等和程序公平的基礎上,要有利于優秀人才、特別是拔尖人才的培養.教育公平就是要根據個體發展的不同給予其應得的資源.教育在區域、城鄉之間可以推進均衡發展,但個體之間不應該均衡教育資源,更不是千篇一律.”提高廣大群眾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培養少數拔尖人才,是并行不悖的,都關乎國家和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大計.要尊重學生,給學生學習的自由.
另一方面,由于物理競賽選修課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都超出課程標準范圍,勢必促進教師自身業務水平的提高、專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同時,教師自己也學到了很多,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1.2學生必須明確的理念
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努力使自己成為全面發展、學有所長的特長生,立志使自己的某一方面在同齡人中出類拔萃.社會的發展對未來的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全面發展、學有所長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當今世界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競爭意識是創新人才的必備品質.只有不斷地趕超別人,與高手競爭,才能水漲船高,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2解決好兩個問題
學科競賽作為一門校本選修課,應嚴格遵循學生自愿的原則.吸引學生選修的因素是教師的指導藝術和學生的志趣這種內聚力,因此競賽活動的開展必須考慮學生個體的認知差異、能力差異、個性差異,不能搞全民運動.
2.1因材施教,正確定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發展的主體.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教育和教學工作,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將學生看作是有個性的學習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差異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學生的個性發展是培養創造性的重要因素,只有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發揮,探索求知的欲望才能得以調動與滿足.班主任要組織任課老師,全面分析每一個學生的興趣、特長、能力、優勢何在,從學生平時的學習中發現他們獨特的認知特征、理解特質、學習風格、動機傾向.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給他們創造施展才能的機會.我們的做法是,在讓學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礎上自愿報名,主動地揚長避短,一個學生只能選修一門,以確保精力.
2.2通力協作,避免內耗
物理課程屬于科學課程的一個分支,天然地與數學、化學等其他課程產生密切的聯系.課程標準中談到要增進各學科之間的知識和方法上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相關科目的任課教師必須通力合作,單兵作戰不利于課程標準的實施,也不利于在競賽中出成績.協作有二個方面.一是學生競賽選修科目確定后,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選擇,鼓勵學生在所選學科上投入精力,爭取取得好成績.二是學科之間在教學上需要協調,如數學與物理之間,高一物理一開始就要用到三角函數、正弦、余弦定理,而按數學學科的教學安排,要到高一第二學期才能學到這部分內容,需請數學老師在不影響數學教學的前提下,把這部分內容提前教學.
3培養三種關鍵能力
物理競賽選修課涉及的知識、方法、能力均超出了課程標準要求.因此,怎樣讓有物理特長的學生既能掌握全國中學生競賽委員會規定的知識,又不過多占用學生的時間、增添學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去平衡發展其他學科?這是每一個輔導教師要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競賽選修課不等于超前灌輸知識和題海訓練,應把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對于選修物理競賽的學生,最重要的是自主學習能力、實驗探究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3.1自主學習能力
一個人的自學能力,可以理解為是一個人獨立獲得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對于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是十分重要的.統計資料顯示,一個人一生中應用的知識,只有一小部分是從學校教育中獲得的,大部分是在工作中通過不斷學習獲得的,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在將來適應知識更新的需要,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自學分課前、課堂、課后三個環節.其中最精彩的應是課堂上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課堂教學不應追求講深講透,而應留有余地.課堂上要劃出一定的時間給學生自學,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認識、探究、推理以及將知識整合.給學生恰當的主動權,變“講堂”為“學堂”,培養自學習慣、方法和能力.
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之后,可以讓學生參與教學.可以根據教材特點,選取部分內容,讓學生走上講臺執教,由一位同學主講,提出自己對這節課內容的認識,然后同學們各抒己見,共同討論,最后由教師歸納總結,使課堂成為師生共同學習的活動空間;也可以請學生出一部分練習試卷,經教師修改后供學生練習,同學之間交換批改,請命題的同學負責講評.為了完成這些教學任務,必須要分析教材的重難點,查閱大量資料,不僅完成了學科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思考,學會傾聽、質疑,改變依賴教師的習慣,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
3.2實驗探究能力
實驗技能是探索新知識、提高探究能力的基礎,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是人才素質的重要內容.我們把實驗作為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實驗的探究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楊振寧先生說過:培養實驗能力要從使用螺絲刀開始.為此我們對選修物理競賽的學生安排了用分立元件安裝電感型鎮流器日光燈實驗.通過這個實驗,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加深了對日光燈工作原理的理解,了解了日光燈常見故障的原因及其排除方法,由于貼近生活實際,學生非常感興趣,當看到自己親手安裝的日光燈點亮時,同學們歡呼雀躍.
對于課程標準中的基本實驗,除按教材要求完成實驗外,還改變實驗的條件,提供探究實驗創新的機會,讓他們的學習目標向更高、更深、更廣的層次挺進.要求學生自己設計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方法.然后采用學生演講的方法,同學之間相互討論,解釋自己的觀點、說服對方、反省自己、批判對方或添加信息支持對方的觀點,形成共識,課后開放實驗室,讓學生實施設計的方案.例如,對單擺測重力加速度實驗,我們作了如下拓展:(1) 若擺動的物體不是小球而是形狀不規則的物體,僅限于原實驗器材,如何測出當地的重力加速度?(2) 如果擺球是小鐵球,現有一塊大磁鐵,利用這一裝置,如何測出小鐵球距磁鐵5mm時所受磁鐵吸引力的近似值?(3) 有一個容器中盛有水,在一個轉臺上旋轉,水面呈拋物面.轉速較低時,拋物面可用球面近似(至少在轉軸附近可以用球面代替).現除轉臺、容器、水外還提供燈(含電源、導線)、卷尺、秒表,測定當地的重力加速度.
對于拓展(3),同學們提出了二種方案.
方案一將燈置于轉軸上,沿轉軸上下移動燈,當燈正好處在曲率中心(即燈距水面的距離為轉動水面的曲率半徑R),可在緊靠燈處看到燈的像,用卷尺測出此時燈距水面的距離R.

圖1


圖2
方案二如圖2所示,將燈置于轉軸上,屏幕置于杯口上方且與轉軸垂直、離杯較遠處.沿轉軸上下移動燈,當在屏幕上出現清晰的圓形光斑時(此時上下移動屏幕,光斑的大小不變),可認為燈S在球面鏡的焦點處.用卷尺測出燈S到液面頂點的距離,即得水面球面鏡焦距f,根據球面鏡的焦距(近軸光線)與球面半徑的關系,得液面的曲率半徑為R=2f,后面的過程同方案一.
3.3承受挫折的能力
未來社會要求的人才,不僅在智能上得以發展,而且要在人格、身體和心理等方面整體發展.現在的高中生,以獨生子女居多,由于物質生活的改善、家長的過度保護,導致經不住挫折,吃不得苦頭,受不了委屈,對學生的人格健康發展是不利的,因此,對學生的培養,不僅要使其在知識和能力上具有扎實的基本功,而且要優化其非智力因素,使其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
學生在學習中,除了享受成功的喜悅外,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暫時的挫折,可以說,挫折也是生活的組成部分.教師工作的關鍵是教會學生在挫折和失敗時要學會自我調節,仍然保持成功的信心.培養經得起失敗、不斷爭取成功的良好心理素質.
“走在光滑冰面上容易摔倒,是因為上面沒有坎坷.”為了培養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在教育活動中有意設置挫折,讓他們經歷一次或幾次受挫體驗.如組織夏令營、學農、學工、遠足等活動,礪煉其意志;學校進行實驗競賽時,故意設置儀器、器材故障,如開關接觸不良、導線中間斷開等挫折;對于暫時的挫折,我們引導學生作冷靜的分析和思考,變換思維的角度和方式,多從其他方面重新評價和審視所遭遇的挫折,在錯誤、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為下一次的成功打下基礎.讓學生明白成就事業的過程往往就是戰勝挫折的過程,使學生的學習意志和抗挫能力在挫折中潛移默化地逐步成長.
隨著新課改方案的實施,物理競賽選修教學面臨新的變革,如何進一步研究和思考學科競賽選修課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使之更加符合課程改革的需要,打破千篇一律的培養目標,改變刻板化的教學模式,這對提高教育質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大批創新型人才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馮建軍.回歸“真實的人”:未來中國教育發展的哲學解讀[J].人民教育,2010,(28).
·名師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