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道勝
(江蘇省奔牛高級中學,江蘇 常州 213131)
PCK觀照下的高中物理校本教研模式初探
鄂道勝
(江蘇省奔牛高級中學,江蘇常州213131)
摘要:鑒于當前校本教研中存在的諸多弊端,文章從PCK的視角探討、構建一種以提升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為目的、以典型課例分析為抓手的高中物理學科教研模式.
關鍵詞:高中物理;學科教學知識;校本教研模式;課例研究
1引言
新課程實施以來,學科教研活動日益受到重視.在眾多教研活動中,校本教研以其“關注學校發展”、“凸顯教師主體”、“回歸教學實踐”的基本理念而倍受推崇,也理應成為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孵化器”和“助推器”.然而,當前校本教研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存在諸多問題,如形式單一、效率低下、研討缺失等,未能真正發揮其功效,面臨難以為繼的困境.如何找到有效“抓手”,突破困境?國內外學者對PCK的研究成果,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2PCK簡述
2.1什么是PCK
PCK是英文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首字母縮寫,即學科教學知識或教學內容知識,是美國著名教育家舒爾曼在1986年首先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PCK是一種有別于單純的學科知識和一般教學法知識的知識,是關于教師如何針對特定的學科主題及學生的不同興趣與能力,將學科知識組織、調整與呈現,以進行有效教學的知識.從另一個角度看,PCK與其說是一種知識,不如說是教師所特有的一種“轉化”的本領,即將學科知識“轉化”成學生有效獲得的學科教學本領.
2.2PCK的內涵
美國學者格羅斯曼將學科教學知識的內涵解析為四部分,即:
(1) 學科知識——指學科中最核心、最基本的知識,包括學科的思想、方法、精神和態度,是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最有價值的知識.
(2) 課程知識——知道某一知識在整個學科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知道上位知識和下位知識的聯系、新舊知識的聯系、以及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
(3) 關于學生的知識——了解不同學生的認知基礎、認識方式及差異,知道:哪些知識學生容易理解?哪些問題容易混淆?學生常見的錯誤是什么?如何辨析和糾正?
(4) 教學的知識——指為了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和策略的知識.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采用了還原解析的方法研究PCK的基本要素,但并不等于說,PCK就是這幾種知識簡單疊加的結果.實際上,各種要素之間是相互嵌套、融為一體的,PCK正是在它們的基礎上重組、整合而成的一種新的知識形態(如圖1).

圖1
2.3PCK的核心
根據教學論的“三角形”模型(如圖2),課堂教學總是基于教材、教師、學生這三大要素之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相應地,課堂教學的三個基本問題是: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學?對照PCK的內涵要素,我們可以看出,其中“學科知識”和“課程知識”,針對的是教什么的問題,而“關于學生的知識”和“教學知識”針對的是怎么學和怎么教的問題,這三個問題盡管各有側重,但都有一個共同的聚焦點,那就是關注學生的學習.由此可見,PCK的核心就是立足學生,實現知識轉化.
2.4PCK的重要性
“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這是我們常說的一句話,用來隱喻教師要比學生擁有更豐富的知識.但在現實中,有的教師有兩桶水、三桶水甚至更多桶水,卻也給不了學生一杯水,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此水非彼水”,如果給學生的“水”指的是學科知識,那么教師擁有的“水”主要就是PCK.也就是說,教師不僅要有深刻的學科知識,更要有寬廣的PCK.實證研究表明:PCK是使教學最有效的知識,它能區分學科專家與教學專家、高成效教師與低成效教師的不同.應該說,PCK是教師專業知識中最核心的知識.這一點,在前不久教育部頒發的《中學教師專業標準》中也得到了體現.在“教師專業知識”這一維度上,該文件突破了傳統的“三元結構”——“教育知識”、“學科知識”、“通識性知識”,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學科教學知識”的新要求.PCK已上升到國家標準的高度,理應受到廣大中學教師的高度重視.
3校本教研模式的構建
3.1以增進教師PCK為目標
PCK相關研究表明,教師PCK獲得的主要途徑包括:“自身的教學經驗及其反思”(50%)、“和同事的日常交流”(33%).學科教研組作為一種“自然而然的”、“不言而喻”的研究共同體,應當讓學科教研活動成為促進教師PCK發展的最好平臺.高中物理校本教研活動應該聚焦于PCK,讓每一位活動參與者都能從中受益.PCK的建構必須堅持實踐取向,即要強化實踐意識、關注現實問題、注重個人經驗,實現智慧共享.
3.2以典型課例研究為抓手
課例研究是一種行動研究,是專業引領下教師聯合起來計劃、觀察、分析和提煉真實課堂教學的過程.課例研究不是著眼于改進某一節課的活動,而是一種以教師為導向的教學循環,是發展教師PCK的重要方式.它關注行為反思和行為跟進,追求更新理念的飛躍,完成理念向行為的轉移,達到螺旋式的上升.高中物理有許多典型的課例,需要我們用PCK的視角和框架,進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這些典型的課例,就是一個個鮮活的“話題PCK”,通過不斷積累,形成并充實高中物理教師的PCK資源庫.
3.3構建流程框架圖
對于典型課例的研究,我們提倡上“家常課”,注重多主體的教學評價,基本流程是“五步教研活動”:方案研評—評后試教—教后復課—多主體評價—反思創新.采用“六同一”的方式,即:同年級、同學科、同目標、同備、同聽、同評一節課,集多人備課、個性化設計、教學研討于一體,引發教師思考和討論,從典型的實際課例中分析教學的成功與不足,尋求增強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策略和途徑,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行為(如圖3).

圖3
3.4以網絡為平臺實現共享
網絡平臺是進行典型課例教學研究的重要載體.教研組可以利用校園網、FTP資源庫、教師專業發展平臺、個人教學博客、特色學科網站,上傳或下載大量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設置“課例資源”、“課例研究”、“課例論壇”等欄目,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搭建一個自由發展的學術研討空間,成為一個方便、快捷、無障礙的教科研綠色通道.
4典例分析
如何用PCK的視角來分析高中物理的典型課例呢?課例的解析可以按照PCK內涵的四個要素來展開.下面以“磁感應強度”為例進行分析.

PCK成分要解決的問題事先的準備對問題的回答學科知識該部分的內容及其教育價值是什么?研讀教材,收集日常生活、社會生活中的事例材料.磁感應強度是電磁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對“磁場”及其后續知識的學習都有著關鍵性作用.磁感應強度概念的學習過程,也是一個典型的物理知識的建構過程,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物理思想和方法.課程知識該部分內容與其他教學內容的聯系是什么?研讀課程標準、教材、教參等.①知識內容:承上啟下磁感應強度概念是中學電磁學知識網上一個重要的“節點”,對于相關知識的學習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②思想方法:一脈相承一些重要的物理方法,例如物理量的“比值定義法”、多因素的“控制變量法”、以勻代變的“極限思想法”等,在本課例的教學中都將涉及到.關于學生的知識學生學習該部分內容時,可能遇到的困難是什么?通過談話,了解學生想法,分析平時積累觀察的情況.學生的困難主要集中在兩方面:①概念的抽象性.②知識的綜合性.教學的知識幫助學生理解此概念的教學策略有哪些?參考其他教學設計、課件等資料,完成教學任務和流程的設計.①教學思路:類比遷移將磁感應強度與電場強度相類比,將會大大降低磁感應強度的學習難度.②教學方式:探究學習教學中應讓學生通過探究學習,去親歷物理概念的建立過程.教師做好兩方面的引導,一是實驗感知,豐富物理表象;二是問題導引,設置認知臺階.③教學手段:多元整合除了發揮傳統的教學手段之外,還應該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
5結語
綜上所述,只要我們聚焦學科教學知識,以增進每位教師的PCK發展為目標,變備課為研究,結合實踐與反思,做到人人都參與,個個有收獲,才能吸引每個教師的主動參與,才能讓物理學科教研活動活力常在,真正激發組內教師專業成長的內驅力.否則,在教師負擔沉重的今天,增加教師無意義或低效率地工作量,以及依賴于外在評價刺激的做法,都無益于教師的專業成長,無論我們的初衷是多么美好.
參考文獻:
[1] 嚴玉琴.從中學物理教師的PCK看課堂教學設計[J].物理教學,2014,(9).
[2] 李子建,丁道勇.課例研究及其對我國校本教研的啟發[J].全球教育展望,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