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最后一周,亞航空難,讓“失聯”一詞再次浮上臺面,勾起人們年度的傷痛。
2014最后一刻,上海外灘陳毅廣場踩踏事故,讓跨年喜悅跌入全民悲傷,繼而反思。
新年第二天,一場哈爾濱大火,奪走5名95后消防員的生命,誰應對此負責……
生活在繼續。災難并不能打消人們對新一年的期盼。新年總是要有新氣象。
2014作為“深改元年”是改革進入深水區的一年。中央政府簡政放權,力推混合所有制、戶籍等改革,試圖解決公平問題;利率市場化等改革快于人們預期,特別是工商登記便利化和營改增改革已初見成效,這是經濟增長“減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的根本原因。
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醞釀之年。在新的一年里,觀察中國現實仍可聚焦于“新常態”。正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的,“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但是,在新常態下,關于發展速度,依然是一個令上上下下都焦慮的問題。我們如何才能擺脫“速度情結”,理性看待經濟增速?最好的方法就是對數字“脫敏”,讓數字表現真實的經濟狀況,說真話,如此,經濟發展才有韌性,民眾才會有抗風險準備。
那么,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會跌破7%嗎?預測認為,中國政府會下決心將2015年GDP增長目標保持在7%或以上,以防止信心崩盤。然而,中國國內債務急劇積累、固定資產投資放緩、房地產銷售低迷以及制造業疲軟都勢將嚴重抑制中國的經濟活力。
相對于枯燥、沒有情感的數字,民眾更關心的是自己生活的品質:受教育的權利是否得到保障,能否有一份體面的工作,病能就醫、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當然,還包括空氣的質量……簡而言之,老百姓只是希望過上有尊嚴有質量的生活罷了。
2015年,中國經濟依然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復雜局面,經濟從高速增長步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
對此必然伴隨人們心態的調整。曾幾何時,“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是改革一代成長中的口號,不知何時,我們才發現自己丟失了從容,在各種競爭擠壓下,緊迫感愈見強烈,耐心卻變得孱弱。我們總是睡眠不足,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當早上被鬧鐘叫醒的那一刻,就逃脫不了無處不在的戾氣的侵擾。我們被灌輸人生就是充滿了競爭,于是就真的一直生活在競爭當中——每天,我們都飛奔在擁堵的車流中,耳邊全是刺耳的喇叭聲……
我們無法化解在現實生活中彌漫的相對剝奪感——一個處于轉型期的社會,因為利益分配過程中所產成的貧富分化和社會不公,讓弱勢群體很容易通過比較產生一種權益被他人剝奪的感覺。于是心中積累出了如此強大的戾氣。當持這種心態的人在一個社會中占到一定比例而又得不到疏導和解決,就會引發人們對社會的強烈不滿,甚至會發生反社會行為,從而危害社會的穩定。這一切并非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錯,但確實是中國社會在發展中沒有解決好的問題。
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在他的著作《中國人的焦慮從哪里來》一書里,剖析了影響中國人焦慮的九大原因:社會不公、高房價、貧富差距、特權橫行、高物價低工資、就業難、食品安全、教育焦慮、環境污染。
于是,在這個戾氣橫行的氛圍里,有些人選擇了做言論上的批判者。沒有什么比抱怨與責罵更容易發泄了,這也成了人們緩解不安全感與焦慮最直接的手段,同時也是存在感最好的證明。網絡時代,人們很容易找到與自己有焦慮共鳴的人,一句抱怨或者咒罵馬上會贏得眾人的附和與支持。其實,這樣的發泄無濟于事,只會讓人愈加絕望和激進。
對待這種社會心態,政府要做的就是改善造成這種焦慮的環境,堅定不移地執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深化改革,保障社會政策的公平與公正,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民眾。要造就一個寬松自由的環境,給人民以遷徙的自由和向上流動的通道,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消除民眾心中的戾氣。
民惟邦本,政得其民。
新年伊始,2015,惟愿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