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軾
一般都認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飛階段必須經過工業化;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就是工業化不足;只有發展工業,將輕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建筑業、農業等都用機械裝備起來,靠機械提高勞動生產率,國家才能夠致富。所以工業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這幾乎已經成為經濟學界的共識。但我發現工業化的路線是錯誤的,一般均衡理論要求的均衡發展才是對的。
從道理上看,工業化只是一個通過觀察的經驗結論,但經驗是會愚弄人的;而一般均衡是一個理論結論。工業化要求突出發展工業,而一般均衡要求各行各業都處于均衡狀態,也就是反對突出某一行業。究竟哪個對?是一般均衡理論對。從發展的目的來看,工業化的最終目的是讓百姓致富,并不是工業化本身。更多的財富才是我們的目的。一般均衡理論就是財富生產的極大化,并不在乎是不是工業化。顯然一般均衡理論是對的,因為我們要的就是財富。
的確,發達國家都經過工業化的過程。但是工業化是一般均衡的結果。由于一般均衡,經濟走上了自由化的道路,工業化得以實現。并不是犧牲了一般均衡直接追求工業化的結果。發達國家通過經濟自由化,完成了工業化。中國在改革前直接追求工業化,工業化非但沒有完成,反而搞得民不聊生,經濟幾乎崩潰。這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說明工業化的路線不對。
中國從第一個五年計劃一直到改革開放,整個國家目標就是工業化。為了將機械裝備各行各業,首先要發展重工業。因為重工業是生產機械的工業。在實施中發現為了更加速工業化的進程,重工業可以優先裝備自己,使重工業更為堅強,這樣能使工業化的過程縮短。所以1957年以后的二十年就是重工業自我服務的過程。其結果大家都知道,工業化并沒有完成,倒是搞得吃不上,穿不上,連起碼的生活用品都極度缺乏。
搞工業化需要投資。這最初的投資從何而來?只能是節衣縮食,降低生活標準。所以在工業化進程中同時實施的是“先生產,后生活”的方針,是盡量節約生活開支,拿節約下來的錢投資于工業化。所以從1953年到1978年 的25年中人民生活水平是全面下降,絲毫沒有改善。就拿住房這一項來看:1949年解放時,人均住房面積只有4.5平方米。到改革開放前夕,人均住房面積不但沒有增加,反而降低到3.7平方米。
相反,試看改革以后的35年,我們沒有喊工業化,而是走市場化的道路。結果就是大家看到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工業化也完成了。拿鋼產量來看,1958年大躍進時的指標是1070萬噸,1978年鋼產量為3178萬噸,20年中增長了兩倍。改革后的36年鋼產量超過8億噸,增長35倍。算不算工業化完成?這說明市場化的結果是生產、生活兩豐收。正確的道路是市場化,而不是工業化。
為什么在市場化的同時生活極大地改善,又完成了工業化?很簡單,因為市場化就是由市場配置資源,這樣能最有效地利用資源,使財富的生產極大化。有了錢,生活改善了,工業化也完成了。關鍵是生產財富,或者說生產可以購買一切商品的錢。大家忙著賺錢,就是財富的創造。在經濟學里講,市場化就是自由經濟,或叫一般均衡。這個概念既平淡無奇,又讓人難以理解。正因為難以理解,所以直到現在還有許多人以為工業化是發展道路上必須追求的目標。
否定工業化,肯定市場化是發展的有效道路,其實更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理論意義。這個意義是“勞動并不創造價值,資源的優化配置才是價值之源”。勞動能夠實現工業化,但是工業化不見得能夠生產出財富。類似地,勞動能夠創造出產品,但是產品未必就是財富。只有經過資源優化配置的產品才是財富。而這一優化配置的過程不是勞動者在起作用,而是企業家的功能??墒侨藗兡軌蚩吹降氖钱a品,還看見產品能賣錢,于是得出結論勞動創造了財富。企業家所做的優化配置的事是看不見的。所以說企業家沒有參與生產勞動而賺了錢,是剝削。剝削理論是視覺印象導出的結果,不是邏輯分析的結果。
一個企業生產什么產品,是企業家決定的,不是勞動者決定的。如果生產的產品不是社會所需要的,賣不出錢,企業家要承擔經濟損失,勞動者照樣拿工資。在計劃經濟時代,沒有企業家,勞動者生產出許多沒有經濟價值的產品。當時有許多生產不足的產品,又有許多生產過剩的產品。過剩的產品已經賣不出去,還在大量生產。這樣的勞動沒有創造價值,反而是消滅了價值。計劃經濟時過剩和不足同時存在,所謂的“計劃”完全是空想。
決定生產什么產品只是財富生產的第一步。連下來要解決原材料從哪里購買,用什么運輸方式,陸路、水運或空運,工廠設在什么地方,用什么工藝路線,產品銷往何處,這一系列決策都關系到財富能不能創造。任何一個步驟錯誤都會導致企業虧損,財富就不能生產出來。當然,如果沒有勞動者生產出來的產品,以后的這一切也都談不上。所以應該講,是勞動者和企業家共同生產出財富。尤其是勞動者出汗出力,是付出辛苦的人,大家應該尊重他們,保護他們的利益。事實上勞動者在社會中的地位往往比企業家低微,容易受到欺侮,保護他們的權益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