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非
當今,中美俄關系的走勢,關鍵是中美能否構建“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美俄能否避免卷入沖突。我們應該看到,中美俄關系有幾個新的特點值得關注。
世界的發展需要安全與和平,而要保持已經延續70年的世界和平,中美俄,尤其是中美要有歷史的擔當,努力構建以“不沖突、不對抗”為前提的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可喜的是經過幾次會晤兩國元首已有初步共識,接下來重要的是雙方把新型關系“具體化、行動化”,落實領導人的共識。中美排除了對抗和沖突,不僅中美兩國關系可以穩定向前推進,而且美俄關系對抗和沖突的可能性也會相應減少。美俄也有必要反思其雙邊關系,無論是“重啟”還是“延續”,都要以超越歷史糾葛的擔當精神,來構建同樣的新型大國關系。如果單從軍事和核武庫的角度出發,美俄“不對抗、不沖突”的共識更顯緊迫。
如今中美之間、全球各國之間的利益共同體關系日趨緊密。“對抗雙輸,戰爭雙毀”。不沖突、不對抗是大國必須堅持的底線思維,沒有別的選擇。堅持這一底線思維將徹底改變中美關系負面預期,奠定兩國戰略互信的基礎和必要條件。這一條對美俄關系同樣適用。
具體到中美關系,在全球范圍,美國需要與中國分享全球治理方面的一些制度性權力,二十國集團峰會上中美兩國自2008年以來的密切合作就是例證。但遺憾的是,2009年二十國集團決定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份額調整,至今仍然因為美國國會的反對而無法落實。中國正在承擔責任,提供國際公共產品。這主要體現在中美在全球治理領域進行更多、更廣泛的建設性合作,如氣候變化、伊核、朝核問題、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穩步推薦全球經濟復蘇等。
所謂美國與中國分享國際制度性權力,實際上不是要“剝奪誰的權力”,而是給予中國等發展中大國在全球治理中與其實力上升相匹配的部分權力和國際空間,使中國、巴西、印度、南非等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二十國集團、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以及全球和地區事務上有相應的話語權與代表權。這顯然符合歷史潮流,也有助于加強中美之間的戰略認知和共識。
中美因其綜合國力及在全球政治經濟中體量和地位,確實是國際關系中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兩國利益交融,關系深入,錯綜復雜,可以說對國際秩序來講是“動一發而牽全身”的一對大國關系。
作為多極世界中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受金融危機和兩場戰爭后遺癥之困,正在深入進行戰略反思。無論是“熱戰”還是“冷戰”,美國都難以承受,老百姓也不接受。美國外交戰略目前處于收縮階段,三大地緣政治板塊之間的調整尚未完成。
“轉向亞洲”或“亞洲再平衡”是美國近年戰略調整的重點,其行動包括直接介入南海和東海的海上爭端,縱容部分國家與中國糾纏海洋權益爭端,以及推動“跨太平洋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改變亞太經濟規則。但是美國戰略調整在說法和做法上都欠考慮,引發了亞洲特別是東亞地區的局勢緊張,削弱了中美互信的基礎,給處理中美關系增添了復雜因素。
中、俄都不愿見到“單極世界”,主張國際關系民主化。兩國希望加強雙邊合作,造福兩國人民。中俄合作客觀上有助于增加各自與美國打交道的“籌碼”,這樣講是就事論事,兩國都不希望與美國對抗。中國大國外交戰略中既與其他大國加強合作,又堅持“非結盟化”,是一條重要的原則。中國在烏克蘭危機中的表現已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俄建立了新型大國關系,兩國堅持在平等、互利、互惠、雙贏、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政的基礎上發展雙邊關系,特別是堅持不把自己的主張和信念強加于人。中俄關系的影響已超出雙邊范疇,為其他大國構建新型關系提供了一些經驗。
隨著新興大國群體性崛起,西方七國GDP總額占比已從70%下降到目前不足50%,其對世界經濟和金融“發號司令”的日子已黃鶴西去,被二十國集團所替代。美國輕視俄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給美俄關系的發展增加了障礙,是美國慣性思維常犯的“錯誤”。大家知道,俄雖然因烏克蘭危機而失去八國集團成員地位,難以在新興市場和西方之間繼續發揮橋梁作用,但俄羅斯有中國和金磚國家,又是安理會和二十國集團核心成員,還有歐亞聯盟、獨立國家聯合體和上海合作組織等等,俄羅斯在國際舞臺上戰略空間依然寬廣,不會陷入孤單無援的境地。
中美俄都是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大國,也都清楚21世紀的未來在亞太,都力圖在未來亞太格局中占據有利戰略地位。
目前,亞太經濟和軍事活躍程度居全球首位。三國亞太戰略及其互動結果將影響亞太和平、穩定的地區秩序之形成,而且將進而影響國際秩序和世界格局的發展。中美俄關系必須擺脫大國地緣政治博弈的“緊箍咒”,以創新的思維審視中美俄在亞太的戰略互動,趨利避害,積極尋找共同利益的會合點,塑造有利于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全新國際和地區環境。
“一帶一路”建設戰略構想的基本出發點是尋求區域一體化和互利共贏,以建立利益和命運共同體為切入點,使亞洲整體發展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交融并進。
亞洲是經濟全球化核心,全球最大制造業基地和產業布局集中地,擁有最龐大消費群體,內部貿易占其貿易總額50%以上。亞洲一體化方面APEC自貿區談判有望啟動,區域全面經濟合作伙伴關系談判(RCEP)可望在2015/16年完成。
當前,歐美日經濟體經濟復蘇緩慢,美聯儲量化寬松即將結束,利率調整在即,部分新興經濟體有可能發生新一輪危機。“一帶一路”建設重點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將使亞洲經濟走實、走強。
“一帶一路”建設戰略構想還是中國積極參與21世紀全球治理和區域治理頂層設計,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體現。“一帶一路”建設將與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和加強中俄戰略協作關系相得益彰。
中美合作和摩擦都集中在周邊地區。要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不對抗、不沖突、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目標,中美首先要在亞太進行全面合作,“一帶一路”建設恰恰是在中美進行深入合作的區域,既有經濟利益的匯合,也是建立戰略互信必需著力的地區。
從地緣政治、經濟角度看,中俄戰略關系體現在歐亞大陸的緊密連接,凸顯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俄羅斯亞歐一體化的重合,是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伙伴。
俄是中國石油和天然氣供應國。“一帶一路”將帶動中俄在原油、天然氣、輸油管道、合資煉油廠、交通等資源能源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大項目合作,實現產業優勢互補。
周邊穩則中國安,周邊富則中國興。美俄都是與中國周邊有著密切關系的大國。在積極拓展周邊外交的框架內處理好中美俄關系,是中國外交的戰略性任務。可以說,沒有穩定、良好的中美和中俄關系,中國的周邊戰略環境也難以長期友好、穩定。
周邊地區重要性近年來在中國外交戰略中地位大大提升。2013年10月,中國召開首次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習近平主席強調指出,無論從地理方位、自然環境還是相互關系看,周邊對中國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在習總書記戰略思想指引下,中國周邊外交紅紅火火,高潮迭起,很快實現了高訪和首腦會晤“全覆蓋”。而且,在繼續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同時,同周邊國家戰略伙伴關系中安全議題重要性日益提升。中國強調朝鮮半島無核化的立場,堅決捍衛釣魚島主權,有力維護南海海洋權益都是中國周邊戰略思想的具體體現。2014年5月,中國在亞信上海峰會上倡導亞洲新安全觀,強調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綜合安全和可持續安全,并強調任何國家不能以犧牲別國安全為代價謀求自身絕對安全,得到許多國家的積極響應。
俄羅斯素來有“東向”戰略考慮,通俗說法是“兩頭鷹”戰略,主要基于外交、軍事、經濟和能源等考慮。俄橫跨亞歐兩個大陸,幅員遼闊,戰略重要性不言而喻。俄外交重視東、西平衡,以提高俄在亞太地區的作用,表現在或主導或參與上合組織、亞太經合組織、亞信等區域合作機制。軍事上俄在歐洲努力與北約維持戰略平衡,在亞太則加強同中、印、越、朝等安全合作,以拓展戰略空間。俄為增強總體實力,經濟上需借助力亞太國家,開發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俄能源在亞太市場占據一席之地是能源戰略重要任務,到2035年俄32%原油、31%天然氣將出口亞太。
烏克蘭危機倒逼歐盟推進替代俄天然氣計劃,而中國從能源安全和多樣化出發,需同俄深化合作。這就叫做“西方不亮東方亮”。中俄戰略協作關系深入發展現在正逢其時,但是這種關系不是結盟性質的,更不是排他性的關系。中國處理大國關系已趨成熟,還是毛澤東主席的那句話,“實事求是”。普京總統非常了解俄中關系的重要性,但很實在,最近在記者招待會上關于俄中關系的表態值得一讀。
美國因素或者說美國“影子”在中國周邊如“水銀瀉地”,無處不在。
中國作為新興大國發展勢頭良好,希望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能有較好的國際環境。因此創造和維護友善、穩定、發展的周邊環境是中國周邊戰略應有之義。習近平主席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戰略構想,更是十分貼切地體現了中國周邊外交內涵和外延的擴大,核心是推動互利合作、實現共贏,推進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建設。從全球治理和區域治理高度看,這也是中國向地區和國際社會貢獻包括物質、思想、文化等公共產品,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和世界秩序更加公正合理,逐步從“無序”中走出來,在更高層面建立各方都有“舒適度”的世界秩序。
回頭看守成大國美國,它的情況又如何呢?守成大國的問題是維持“高位”,盡量拉長占據戰略高地的時間。這在一家獨大的背景下不是問題,而在多極化時代則充滿挑戰。美“亞太再平衡”戰略想改變美因伊、阿兩場戰爭對亞太關注不夠的缺陷,將更多資源調集到亞太和西太平洋,以維持其在亞太的主導、主動權,防止中國坐大,乃至遲滯中國崛起進程。這從國際關系理論上不難理解,但其實際效果可能與美的設想適得其反,因為中國是個大國,而且發展勢頭難以阻擋,中美關系絕不能用“零和”架構來處理。
中國的周邊戰略務實進取。中國把周邊地區視為全球大國尤其是中美、中俄互動的合作平臺,努力推進同大國在經貿、投資、金融和能源領域的互利合作。這是務實的舉措,顯然有利于為中國營造總體穩定的周邊環境。
進取性戰略思維是指,中國將用中國智慧和中國思想推出雙多邊領域合作的“中國方案”。在難點、重點問題上敢擔當、有作為、不空談。“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就是典型的中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