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距離瓊瑤寫下第一部小說《窗外》五十年之際,她才拍完最新劇集《花非花霧非霧》,這會是她的封筆之作嗎?沒給一個肯定的答案,但在博客上坦言,“人,逃不開年齡。在歲月遷逝中,我也漸漸老去……”
瓊瑤,就像她筆下每一部作品的女主角,那么如夢似幻,純愛善感,而感情熾烈如火。愛情,成為她一生畫像的主軸。她為三個世代的少女編織童話,就像小飛俠彼得潘肩膀上的小精靈,老,這件事怎么可能發生在她身上?
1963年,陳喆以“瓊瑤”之名,在皇冠雜志發表第一部長篇作品《窗外》,就此開始五十年筆耕不輟的生活。她是皇冠的當紅暢銷作家,扎扎實實的“臺柱”;那一年我才剛抓周,據可靠的老照片,在點著一根臘燭的蛋糕前,張著大眼睛,一臉茫然。直到我似懂世事,開始啃讀瓊瑤小說的時候,她正與平鑫濤“苦戀”中。
我們那個年代,有三大“通俗作家”:瓊瑤、金庸和高陽,差不多順著年紀讀,初中啟蒙讀瓊瑤,少女情懷大大抒發不說,還極有力于作文,特別是教材里的古典詩詞曲賦,背得辛苦,光是要理解時代背景就頭皮發麻,但任何詩詞曲賦一嵌進瓊瑤小說,抱著小說都能泫然欲泣,這詩詞不懂也懂了。
瓊瑤對少男少女的影響力,不只在于她引用或改寫了哪首詩詞,還比方說,當年不少中學生熱衷于學吉他,至少就是看了《一簾幽夢》,男主角彈吉他唱歌給女主角聽,都能彈到手指破皮血流手滿,這情節既英雄又柔情,能不學嗎?會彈吉他的男孩有多吃香。
瓊瑤和金庸一樣,書都是兩三個世代成套成套看,電影電視是臺港陸三地三個版本。不論哪一個版本,必然捧紅當代明星,1970年代后期,臺灣的雙林雙秦(林青霞、林鳳嬌和秦漢、秦祥林),二三十年后,在大陸紅遍半邊天的還有趙薇和林心如。
任何作家創作五十年不輟,都是驚人的紀錄,即使瓊瑤的作品談不上“文學”,不若張愛玲筆下冷洌的男女眾生相,成就海內外一本又一本的學術研究論文,但她緊緊抓住“通俗文學”的賣點,卻是不爭的事實。早期作品較她后期投入影視編劇要更誠懇質樸些,諸如《幾度夕陽紅》鋪排之大,差一點有長篇小說的架子。
少數解讀瓊瑤的學者如林芳玫,如此解構《幾度夕陽紅》:“情節復雜、高潮迭起;情感表達方式強烈而夸張;人物關系因家庭夙怨而糾纏不清;人與人之間的誤解造成種種終身憾事及恩怨情仇;主角的身世之謎及其謎底的揭曉;以及戰亂、分離、重逢。”但終究只能從女性立場幻想,“在幻想中規范男性應該做些什么保障女性的終生幸福。”簡單講,瓊瑤創造了一個滿足女性的感情烏托邦,在這個國度里,男人不該背叛、不能背叛、不會背叛,瓊瑤的成功在愛情,她的烏托邦距離真實太遠,而無法逼進真實人生的創作就不可能直指文學核心。
但從小說創作到影視劇本,瓊瑤精準掌握市場脈動和偏好。她講究的是演員美、故事佳、音樂好,這三大元素的加總就是瓊瑤劇的成功方程式。從流行文化來看,瓊瑤的眼光甚至極早就超越了日劇、韓劇,說她是愛情戲的祖師奶奶一點都不為過。
從臺灣到大陸發展,一出《還珠格格》讓小燕子趙薇成為兩岸永遠的格格,也開啟大陸宮廷戲之盛況。瓊瑤家學淵源,父母都是國文老師,她自己古典文學修為亦夠,但就歷史劇而言,實非其強項,好在她談的是愛情遠不是歷史,當觀眾涕泗縱橫為男女主角的愛情蕩氣回腸之際,時代背景歷史細節一點都不重要。
而就細節描述,大陸網絡文學人才濟濟,不乏訓練遠比瓊瑤嚴謹的年輕人,隨便舉例,流瀲紫的《后宮甄嬛傳》不論是原著小說或電視劇,都精采極了,可惜《后宮如懿傳》后繼再有力,讀者還是有點膩了。相形之下,寫作《步步驚心》的桐華,接續的《大漠謠》《云中歌》特別是以《山海經》為舞臺搭景的《曾許諾》,文字之美,結構之嚴謹,想象力之豐富,讓人讀來淋漓盡致,過癮極了,而她竟是金融分析師。
大陸網絡文學、通俗文學能量之大,可能超過一般人的想象,香港作家黃易的穿越俠義小說《尋秦記》一出,大陸就有無數穿越,朝代可遠可近還可虛構,從挖寶盜墓到宋朝理學之爭的翻案文章,不一而足。這也是為什么去年圣誕節前,瓊瑤大打著作權官司一審勝訴后,我既高興大陸終于在版權上邁進一大步,卻也頗感錯愕,大陸創作人才真的不少,瓊瑤阿姨已老,就別再抄她戲里的梗了。
文/夏珍
(曾任《中國時報》總編輯,時報周刊社長,現任風傳媒總主筆;
曾出版《宋楚瑜中興
紀事》等13本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