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寶
去年7月,時任江蘇省社科院院長助理、經濟學部主任吳先滿研究員給南京市市長繆瑞林寫信,建議南京市要重視開展南京在參與國家“兩帶一路”開發建設戰略中的重要功能定位與作用、南京試點開發市政債、南京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策略與路徑三大重要課題的研究。他的建議獲得南京市市長繆瑞林的批示和肯定。
吳先滿現任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經濟研究所所長,同時他還是南京市人民政府經濟社會發展咨詢委員會委員。
1月27日,吳先滿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專訪。他認為,南京是蘇浙皖贛交匯區域的中心城市,是具有古都特色的現代化中心城市,這是它最本質的定位。在“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提出來后,南京成為了“兩帶一路”的交匯點,南京既向東開放又向西開放,應該在更大范圍內發揮作用。

吳先滿。
中國新聞周刊:近些年,南京的經濟落后于蘇州、無錫兩地,對此你怎么看?
吳先滿:南京經濟發展模式與蘇州、無錫經濟發展是不一樣的。從歷史上講,蘇州、無錫兩地鄉鎮企業發展較早,民營經濟相對比較發達,而南京則向來是以國有企業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也就是說,南京鄉鎮企業發展比蘇州、無錫較晚,盡管南京郊縣也發展鄉鎮企業,但是相對蘇州、無錫而言,規模和質量上還是比不上蘇州、無錫。從這一點上比較,南京鄉鎮企業發展相對落后。
但是從城市經濟以及CBD經濟角度來看,南京的經濟發展潛力很大。從經濟體系來講,南京比蘇州、無錫更完備,產業構成,重化工業制造、裝備設備制造,這些方面還是南京更強。此外,從創新經濟、科技經濟來講,南京要比蘇州和無錫強很多。南京有很多原生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兩院院士、科學家、工程師很密集,盡管利用率不是很高,轉化得不夠好、不充分,但是畢竟是集中在南京。南京科教資源深厚,潛力大,也是“近水樓臺先得月”。
從外向型經濟方面來講,,蘇州無錫屬于較早發展外向型經濟,外向化程度高,南京在進出口、利用外資等方面這些年來也不斷增長發展,但經濟的外向化程度沒有蘇州、無錫那么高。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蘇州、無錫外向型經濟比南京走得快。
這些年來,南京在發展外向型經濟方面也在追趕。發展外向型經濟,南京在總量上不和蘇州無錫比數量,尤其是在當前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情況下,南京可能要著力發展新業態的開放型經濟,追求比較高的開放型經濟層次,比如人才的國際交流、教育的傳播與服務、服務貿易進出口、科技進出口、海外投資和國際金融等等。在這些方面,南京要比無錫蘇州后勁更足一些。
也正是由于這一點的不同,在本輪國際金融危機中,蘇州無錫受到的沖擊要比南京大一些,從中顯示出南京內生的經濟、經濟的自主性比蘇州、無錫要強。
從總體上講,在江蘇的城市經濟當中,甚至在長三角地區,南京的產業體系還是比較完備、現代化,創新能力較強。在江蘇來講,南京的經濟發展、城市的綜合實力還是居于首位。
中國新聞周刊:近些年,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南京做了哪些努力和嘗試?
吳先滿:近10年,南京也在努力往前追趕。第一,軟件產業的制造和發展,IT產業發展,這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也是有效果的。南京有著名的軟件城,有這方面資源;第二,南京在服務業的發展與創新方面應該說也是在持續努力的。從前幾年開始,南京服務業就已經超過工業制造業,這在全國省會城市當中是走前列的。南京服務業的發展僅次于上海、北京。
中國新聞周刊:你認為,什么樣的城市定位更符合南京?
吳先滿:如果讓我來定位的話,我認為她是蘇浙皖贛交匯區域的中心城市,具有古都特色的現代化中心城市。這是它最本質的定位。
中國新聞周刊:現任市長繆瑞林曾說,“不能就南京論南京,要跳出南京發展南京,協同發展就需要從更大的區域來審視南京,要把南京放在全國的發展中,找準自己的定位。”這意味著什么?
吳先滿:從現代化角度來看,文明的結合體大都集中在城市,城市是現代文明的中心。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盡管經濟增長在換擋減速,但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國際地位在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在不斷擴大,這些是要靠中心城市來支撐的。像南京這樣具有特色的城市,十朝古都,相當一段時期,是集大成的一個地區。南京不同于一般的省會城市,具有重要的國際影響。南京的發展和進步,一直以來都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比如外國人士來旅游,在逛完上海北京城市外,一般都會到南京看看,感受南京的古都文化。
我認為南京在全國城市當中至少居于前五的地位。如果南京的發展,就南京論南京,顯然是把南京的手腳束縛住了,南京應該在更大范圍內發揮作用。
在中央提出“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發展后,南京又成為“兩帶一路”的交匯點,無論是海上絲綢之路還是陸上絲綢之路,與南京都有關系,南京既向東開放又向西開放。南京發展要跳出南京發展本身,我認為繆市長說的是對的。
中國新聞周刊:在給繆瑞林市長的信中,你對南京的經濟發展有何建議?
吳先滿:就南京而言,我認為可以在以下幾個重要方面挖掘潛力。
一是鞏固、延伸、擴展、深化南京青奧會的成果,包括物質的和精神文化的多方面的成果。

南京河西新區的規劃沙盤。圖/IC
二是抓住用好七大國家戰略(即長江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江蘇沿海發展戰略)密集疊加實施的重大戰略機遇,特別是長江經濟帶開發建設的重大戰略機遇,打造南京作為長江經濟帶上向西和向東雙重意義上的重要門戶城市,充分發揮其獨特的重要中心城市功能作用,主動積極尋求與上海、武漢、成都、重慶四大中心城市的戰略聯盟,合作協同推進長江經濟帶的開發建設,既為全局作貢獻,也為自身經濟增長與發展增強動力。
三是探索南京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策略與路徑。著重發展創新型經濟、服務型經濟、生態化經濟,發展與鎮江、揚州等的同城化的都市圈經濟。與此同時,甚至還可以設想籌劃江蘇與安徽互動合作,聯手打造寧(南京)合(肥)都市經濟圈,促進蘇浙滬皖長三角地區西部經濟的快速發展。此外,應著力發展南京作為蘇皖浙贛交匯區域現代化中心城市的總部經濟。
四是在《預算法》修改、允許地方政府發債的情況下,南京要早作準備,積極爭取進入全國首批試點開發市政債的大城市行列,以破解城市建設投融資的難題,為南京下一步或新一輪包括“十三五”規劃時期的城市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創造環境條件,進一步提升南京城市現代化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