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欣(南華大學 湖南衡陽 421400)
廣州市公園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基本構成與特征研究①
高欣
(南華大學湖南衡陽421400)
摘 要:該文采用抽樣分析,并通過問卷調查、訪談法,數理統計法有針對性地對廣州市內不同行政區域的6座公園中進行調查,對其中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基本構成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廣州市公園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成員45歲以下的只占6%。性別比例中,女性高于男性。接受過初中以上文化教育的群眾占65.2%有40.5%的群眾愿意花費26 min以上的時間,從出發地去到鍛煉場所;鍛煉項目以中國傳統體育鍛煉項目居多;有75%的人,每次鍛煉的時間在1~3h之間;有超過60%的人每周鍛煉次數在6次以上。
關鍵詞:公園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構成與特征
據1996年和2001年全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結果顯示,在形成方式和管理方式中鍛煉者自發組成、自主管理的活動點均占55%以上,自發性體育組織的發展豐富了人們的日常文化生活、滿足了人們健身的需要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已成為我國大眾健身的重要載體。同時,據孫連勇學者的研究,我國體育人口的主要活動地點依次是,公園(20.16%)、路邊空地(19.58%)、附近學校(16.08%)、單位(15.85%)、居民區(14.69%)表明公園與空地已成為到人們日常運動的主要場所。
該文希望通過對廣州市6個公園中自發性群眾體育活動發展現狀進行分析調查,進一步了解廣州市群眾的體育的發展狀況,為深入研究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所面臨的發展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1.1文獻資料法
根據該研究的目的,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文獻資料的搜集和整理:(1)自發性群眾體育的研究文獻。(2)廣州市群眾體育相關研究文獻。(3)運動參與和鍛煉動機的相關研究文獻。(4)社會學,組織管理相關研究文獻。(5)廣州市與群眾體育發展相關的政府文件及群眾體育政策制定和執行的相關文件條文。

表1 訪談地點時間對象

表2 樣本性別結構特征

表3 樣本年齡結構特征
1.2訪談法
訪談調查法是通過交談收集資料的方法,為了達到該研究的目的,研究過程中主要采用了個人訪談的方式收集相關資料。隨機選取9個組織,對每個組織中的1位核心成員進行訪談。
1.3觀察法
對6個公園內的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的活動進行觀察。記錄他們鍛煉的項目,鍛煉的時間,組織的人數。
1.4數理統計法
使用SPSS11.5軟件對該研究問卷調查的數據進行統計處理,獲得與自發性群眾體育相關的描述性資料。

表4 樣本文化教育程度特征

表5 路程消耗時間特征

表6 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成員每周活動天數

表7 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成員每天鍛煉時間
一個國家或地區體育人口性別結構的比例關系反映其不同性別人口對體育的認識和參與程度,研究體育人口性別結構對于掌握體育人口的性別構成比,分析影響體育人口性別結構失衡的因素,對制定體育人口發展對策具有重要作用。從表2中可以看出,該次調查對象共279人,其中男性為83人,女性為196人。男性占總樣本量得29.7%,女性占樣本總量的70.3%。性別比是42.347。女性參與者高于男性。
2.1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成員年齡結構特征
據2000年群眾體育調查數據表明,2000年我國體育人口年齡結構呈現兩端高中間低的“U”字型分布,即年齡段為16~25歲的體育人口數量,占該年齡段總數的33.4%;26~35歲的體育人口數量,占該年齡段總數的14.4%;36~45歲的體育人口數量,占該年齡段總數的12.8%;46~55歲的體育人口數量,占該年齡段總數的15.3%;56~65歲的體育人口數量,占該年齡段總數的21.7%;65歲以上的體育人口數量,占該年齡段總數的22.2%。36歲以上的體育人口占總數的72%。
此次調查的數據也反映了這個特點,中老年人在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從表3中可以看出45歲以上占94%。這說明中老年鍛煉者是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的主要構成。也能從側面看出,以體育作為保持和增進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重要手段已得到廣大中老年人的共識。
2.2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成員文化教育成都特征
人的受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其自身對體育鍛煉參與積極性,有過良好教育背景的人,他們對體育鍛煉可以建立健康的生活的方式上有更正確的認識。但是,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也同樣能夠認識的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并且積極的參與其中。
從表4中能看出,此次調查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中,高中或中專以下學歷的成員占總數的93.5%??梢哉f接受良好的教育,只是培養和促進人們參與體育鍛煉的方法之一。若結合年齡結構特征和時代背景來分析,在老年群體中,初高中學歷已經是相比其他人,能夠受到更多的良好教育,這也從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有過良好教育背景的人,他們對體育鍛煉可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上有更正確的認識”這個觀點。
2.3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成員路程消耗時間特征
從表5了解到有40.5%的人愿意花費26分鐘以上的時間,從出發地去到鍛煉場所。而只有7.5%的人5分鐘內就能到達鍛煉場所。一方面說明場地設施的不足與局限性,同時也能從中了解,特定群體給個體帶來的認同感。
2.4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鍛煉的項目
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的體育活動項目多以民族傳統體育為主,近年來興起的健身操、集體舞也發展較快,成為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體育鍛煉的主要項目。由于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的組成成員大多數為中老年人,因此傳統的太極拳、太極扇、踢毽子扇子舞成為運動項目的首選。而競技較強的羽毛球、籃球、地擲球也占一定的比例??傮w來說,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的體育運動項目仍以健身、娛樂類為主,競技類為輔。
2.5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成員鍛煉的時間
從表6中我們可以發現,每周只鍛煉一次的人沒有,而有超過60%的人每周鍛煉次數在6次以上,說明相當一部分的人已經養成很好的鍛煉習慣,并且能在運動中有成就感體驗,以支撐其持續參與鍛煉。
從表7中顯示,有75%的人,每次鍛煉的時間在1~3h之間,可以反映調差群體的人們運動的強度不大,多屬于有氧運動,符合自發性群眾之中以中老年人居多的特點。同時也反映人們對運動鍛煉的如何發揮功效,有基本了解。
目前,廣州市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是群眾健身的重要組織形式之一,占群眾體育活動組織形式的半數以上。研究結果表明:廣州市公園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成員45歲以下的只占6%。性別比例中,女性高于男性。接受過初中以上文化教育的群眾占65.2%有40.5%的群眾愿意花費26 min以上的時間,從出發地去到鍛煉場所;鍛煉項目以中國傳統體育鍛煉項目居多。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有其優勢,同時也存在不足,如:活動資金、場地等問題隨著組織規模的發展,顯得越發突出,這也是自發性組織本身無法克服的困難。群眾自發性體育組織需要引導、扶持、協調與管理,只有這樣才能使這一組織穩定、持久的存在下去??梢栽谝院蟮难芯恐锌梢跃陀绊懸蛩剡M行實證化研究,用量化數據佐證其發展瓶頸所在,從而給政府部門提供政策扶植思路。
參考文獻
[1]張向群,楊亞紅.欠發達地區自發性體育組織的培育與發展[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35(12):26-28.
[2]毛穎,徐建榮.民間體育社團與群眾性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的構建[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9,25(2):16-17.
[3]吳樹斌,呂樹庭,翟群.澳門居民參加體育活動情況暨體育人口調查—兼與廣州體育人口調查的比較[J].體育科學,2009,29 (12):27-39.
[4]楊新生.社會轉型期間我國社區體育的發展模式[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7,23(4):23-24.
[5]楚繼軍.寬裕小康地區體育社團活動實效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42(1):34-37.
[6]章勁松.體育群體是體育促進人的社會化的必然途徑[J].福建體育科技,1994(4):55.
[7]曉敏.對構建群眾性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的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3,(8):6.
[8]梁小龍.當代體育運動發展的基本趨勢、規律與特點[J].體育文化導刊,2003,(8):7.
[9]孟凡強.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成因的社會心理學詮釋[J].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16):4.
[10]吳清國.北京市海淀區體育社團組織現狀調查與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9.
作者簡介:①高欣(1986—),男,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社會體育與運動訓練。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4(c)-01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