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楓
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孫 楓
長久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利潤主要來源于存貸款利息差,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加快,商業銀行需要不斷創新,轉化經營模式,開拓新的盈利渠道。
我國自1993年提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初步構想后,2003年進一步將利率市場化改革目標明確為:“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建立健全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市場利率”。2004年央行宣布放開金融機構貸款上限,2007年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正式運行是利率市場化改革中的標志性事件。
利率市場化改革是一場漫長過程,近年來改革步伐明顯加快。2012年6月,央行宣布放開金融機構存款基準利率,允許機構類存款在存款基準利率之上上浮10%,這是央行首次放開存款利率限制,而貸款利率下限也從原來的貸款基準利率的0.9倍下降到0.8倍。僅僅時隔一個月,央行再次降息,并將貸款利率下限調整至貸款基準利率的0.7倍。2013年7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取消了貸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機構自主決定貸款利率水平,貸款利率實現了市場化。2014年11月,央行為加速利率市場化改革,決定再次調整存款利率上限,將上限由原來的1.1倍調整至1.2倍,同時在月底發布了《存款保險條例(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征求關于存款保險制度的意見。
2015年3月,存款利率上限再次調整,由1.2倍調至1.3倍。5月1日,央行正式開始實施存款保險制度,這將進一步提高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同時更有利于保護存款人利益,維護銀行信用。當月,央行再次降息,并將存款利率上限由1.3倍調整至1.5倍。完成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政策框架僅剩最后一步,即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由商業銀行自主決定存款利率水平。
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勢必會受到影響。利率市場化的推進為商業銀行帶來挑戰和機遇。
(一)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的積極影響。
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中,央行逐步放開存貸款利率限制,商業銀行能依據商業原則自主決定存貸款利率水平,從而擁有了利率決定權。這有利于商業銀行根據自身情況不受限制地制定出更合理的利率價格,提升盈利水平。另一方面,利率市場化使得商業銀行能夠更加快速更加靈敏地對市場做出反應,并結合自身情況制定適當策略,在盈利的同時也能一定程度地規避風險,便于建立更加良好的金融環境。
同時,商業銀行獲得利率決定權,自主決定利率水平,也將大大刺激商業銀行的創新積極性。利率市場化使得商業銀行不再受利率限制,從而有足夠的空間進行金融創新,這有利于商業銀行推出更具個性化的金融產品,也有利于豐富金融產品的多樣性。
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也必然會帶來金融機構間的價格競爭,商業銀行不得不通過改善內部管理,降低經營成本來逐步提升其在價格上的競爭力,使其在金融市場上得以立足。這就要求商業銀行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以及科學技術水平,以便具備充分的實力參與到價格競爭中去,并在市場競爭中穩健經營與發展。
此外,放開存貸款利率限制,有利于我國商業銀行提高自主定價的水平和能力。長期以來,我國利率一直處于國家管制的狀態下,商業銀行在利率定價方面的實踐較少,如今利率限制的放開能夠加速培養商業銀行自主定價的能力,在金融市場上提升其競爭力。
(二)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的消極影響。
利差收入減少。利率市場化必然會在商業銀行間掀起一場價格戰。原本我國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由國家管制,利率一般穩定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而商業銀行利率限制的放開意味著利率差異化加大。為爭奪市場,商業銀行往往通過更高的存款利率來吸引客戶,這種價格競爭最終帶來的是利差收入的減少。而利差收入一直是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這就要求商業銀行改革經營模式,開拓新的盈利渠道,迎接新的挑戰。
利率風險加劇。我國尚未實行利率市場化時,存貸款利率相對穩定。而一旦完全放開利率,利率將在更大的程度上受市場影響,根據市場而波動,利率將頻繁變動且帶有較大不確定性,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利率風險。而且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對利率風險普遍不夠重視,對利率風險的認識尚處于初級階段。商業銀行管理利率風險的難度相應加大。
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加大。長期以來的利率管制下,金融市場上的資金一向是供不應求。利率放開限制后,商業銀行容易受利益的驅使,更傾向于將貸款發放給愿意承擔更高利率的貸款人以及會帶來更高收益的項目。然而,高利率高收益往往意味著高風險,再加上信息不對稱,商業銀行很難有效了解和評估貸款項目的經營情況以及貸款人的道德水平。在這種情況下,容易造成商業銀行損失,形成壞賬,增加不良資產,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信用風險。
(一)加大創新力度。利率市場化環境下,商業銀行的競爭愈加激烈。為在價格競爭中取得優勢,商業銀行的利差收入往往會在一定程度上縮水。此時,商業銀行需要不斷地創新,開拓新的盈利渠道,轉化經營模式,方能在金融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方面,商業銀行應當加大中間業務的創新投入,大力發展中間業務。中間業務是指商業銀行不動用本行資產為客戶辦理的服務性業務。包括結算業務、信用證業務、代收業務、代客買賣業務、信托業務等等。通過開發中間業務來拓寬盈利渠道,不僅能夠應對利率市場化下傳統業務收入的減少,還能夠加速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和經營模式的轉型,提高其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應當加強經營管理創新,從經驗管理轉化為科學管理,建立科學經營管理體系,通過高效科學的管理降低經營成本,減少資源消耗。
(二)加強利率風險管理。
面對利率市場化環境下加劇的利率風險,商業銀行應當充分認識利率風險管理的重要性,積極探索控制利率風險的方式方法。
由于利率風險帶有不確定性以及難預測性,商業銀行應當建立科學的利率風險預測模型,這是準確預測利率的前提。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利率變動將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因而在利率預測過程中,要密切關注相關因素的變化,通過技術手段對利率變化趨勢進行科學預測,為有效控制利率風險做好準備。通過科學預測得到相對準確有效的數據后,要選擇科學的利率風險管理技術。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在這方面經驗較少,研究相對也較少。因而應當積極借鑒國外商業銀行經驗,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找出有效管理、控制利率風險的方法。
(三)積極防范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來自于交易對手,具體表現為信用違約。利率市場化環境下,商業銀行容易只顧眼前利益,將貸款發放給高利率高收益卻也高風險的項目,忽視了遠期的后果,極易產生不良資產。對此,商業銀行應當建立更加完善的貸款發放審批流程,通過加強多環節多方面的評估審核來更加慎重地進行貸款發放。
綜上,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深入,使得我國商業銀行存貸款利差收入減少,商業銀行必須加強中間業務創新,加快盈利模式的轉型,加強經營管理創新,盡可能降低成本,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更大的效益;建立科學預測利率的模型并借鑒國外風險管理經驗,結合自身得出合理的控制利率風險的方法;充分認識規避信用風險的重要性,通過完善貸款發放審批流程,更加慎重地發放貸款,盡可能降低信用風險產生的可能性。
(作者單位:農業銀行無錫錫山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