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云
新常態下宜興農行“三農”業務發展路徑分析
□潘麗云
本文以宜興地區為例,分析農行“三農”業務發展現狀及面臨的機遇,提出相應措施。
(一)社會經濟狀況。
宜興市地處江蘇省南端、滬寧杭三角中心,是無錫市生產總值超過千億元的地區之一,現有市域面積1966.6平方公里,至2014年末,宜興有2個國家級開發區,1個省級開發區,13個鎮,5個街道,213個行政村,97個社區。到2014年底戶籍人口108.19萬,常住人口約125.16萬。2014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33.89億元,比上年增長8.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4.95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643.15億元,增長7.1%;第三產業增加值535.79億元,增長10.3%。農業產業占比4.5%,比上年增長0.1%。2014年公共財政預算收入94.45億元,比上年增長9.1%;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8元,同比增長10.4%。
(二)農業發展狀況。
宜興地區農業生產總體平穩。2014年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88.45億元,增長5.8%。其中:農業49.56億元,增長9.2%;林業5.32億元,增長2.1%;畜牧業8.24億元,下降2%;漁業18.08億元,增長1.2%;農林牧漁服務業7.25億元,增長7.9%。
宜興市圍繞“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戰略目標,落實支農惠農政策,集聚現代農業要素,推進高效現代農業建設,現代農業保持快速健康的發展態勢。宜興市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農業基本現代化6大類21項核心指標達標率超過90%。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特點:一是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強勁。七大重點產業園區累計完成投資工作量15.02億元,2013年實現銷售總額6.7億元。建成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1個,無錫市級農業示范區6個,宜興市級農業示范園44個,園區面積比重達42%,成功引進并啟動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農業項目——宜興蘇寧現代產業園。二是現代農業規模不斷壯大。高效農業面積比重達63.09%,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科技進步貢獻率分別達89%和65.7%。農業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去年完成生物農業銷售額21.5億元,位居無錫市首位。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成為全國典型,宜興市成為全國水產物聯網應用示范基地。三是農業經營水平全面提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累計達65.36萬畝,占比達到83%。四是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迅猛。宜興市轄內共有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5家,無錫市級龍頭企業27家,省級家庭農場2家,無錫市級家庭農場36家,糧食局下屬糧油企業19家,各色農民專業合作社1422家。2014年,全市142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收入達35億元,帶動農民增收15億元,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廣大農戶的“增收俱樂部”。
(三)農業特色產業。
1.茶葉產業:宜興古稱陽羨,產茶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以“陽羨茶”入貢而聞名。宜興有茶園7.5萬畝,年產茶6500噸,產值3億元,是全國重點產茶縣(市)之一,是江蘇最大的商品茶生產基地,宜興茶業區域特色鮮明,茶產業是全市重點培育發展的三個優勢農產品產業之一。通過創新茶業生產,深入挖掘并弘揚茶文化等一系列手段,“陽羨茶”品牌深入人心。“陽羨茶”包括“陽羨雪牙”、“善卷春月”、“竹海金茗”等產品,“陽羨雪牙”更為茶中極品,在2010年通過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至2014年末,全市使用“陽羨茶”品牌商標的茶業企業達16個。
2.水產養殖業:水產業圍繞“漁業現代化建設”主體,全市水產養殖面積20.7萬畝,其中池塘17.7萬畝,圍網1.35萬畝。主要品種養殖面積:成蟹12.26萬畝、常規魚主養面積7.91萬畝。全年水產品產量8.06萬噸,其中捕撈0.83萬噸,養殖7.23萬噸,漁業產值17.86億元,并且宜興市大閘蟹在2013年成功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3.特色農業旅游產業:宜興市現有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4個、省“農家樂”特色村5個、全省最具魅力休閑鄉村2個、無錫市級以上“美麗鄉村”3個、無錫市農業旅游特色鎮(村、點)24個、星級“農家樂”124個、其他各類休閑農業點(含農家樂)共400多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加大人數800萬人次,收入22億元。
4.宜興市太華竹制品加工產業:太華鎮太華竹制品加工產業園占地900畝,包括竹地板加工集中區、竹窗簾加工集中區、竹地毯加工集中區、竹模板加工集中區四大核心區,并配套物流中心和研發中心。為了凸顯產業集聚效應,引導優質毛竹加工企業落戶,該鎮多渠道籌集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并在園區設置管委會,與多個涉及竹制品加工的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建立穩定的技術協作關系,積極打造產業平臺,為已入駐園區的企業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隨著產業規模的日益壯大、專業配套市場的不斷完善,太華鎮的竹產業集群效應逐漸凸顯,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太華規模以上竹制品企業約24家,銷售收入達8億元,目前,太華竹產業已形成了由原竹加工到生產成品的完整產業鏈,產業循環利用率高達100%,并基本形成了由竹質結構材料、竹裝飾材料、竹日用品、竹工藝品等多個系列的100多種主導產品所組成的竹產業產品格局。其中,博大和森大竹木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高檔竹地板、竹線條遠銷歐美諸多國家,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華美竹木工藝廠在原平紋竹簾的基礎上開發了提花印花竹簾,圖像逼真,色澤鮮艷,有效提高了產品檔次,適應了海外高端市場的需求。保潔儷竹木業有限公司通過引進竹地毯加工技術,以環保天然的“另類”竹制品贏得了市場的青睞,成為許多賓館、娛樂場所等首選的綠色新型高級裝飾材料。由塊狀經濟向產業集群轉型升級,不僅壯大了園區內的眾多竹制品加工企業,還為周邊農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產銷兩旺的竹制品企業不僅爭相與竹戶、合作社簽訂長期采供協議,讓毛竹價格節節攀升,還積極對接科研院校,向農戶宣傳高效竹林管理技術,帶動周邊近9萬畝竹林生產管理的提檔升級。目前,太華鎮的竹農從毛竹產業獲得的收入占農民總收入的65%,每年帶動農民增收達千萬元,竹產業總產值已占該鎮工業總產值的1/4。
宜興市作為縣級市,目前有農行、中行、工行、建行,宜興農商行等26家銀行金融機構,“三農”業務市場競爭較為激烈。宜興農行三農業務發展面臨著一些困境。
一方面當地同業特別是宜興農商行政策制定、經營決策等相比農行更加靈活,效率較高;產品創新力度大,資金匯集渠道寬廣。另一方面,農行自身存在一些局限,一是客戶定位不明。在前幾年的發展中,注重對制造業、房地產業、地方龍頭企業的扶持,而對于小微企業、農戶未有切實的關注。二是對三農政策及三農產品未能做到細致研究,未能真正吃透要領,不能更好對產品進行推廣。三是畏難情緒嚴重,受當前農戶不良貸款的嚴峻形勢和農業企業生產經營周期長、現金流差、抗風險能力弱、收益低、尋找擔保難等問題困擾,網點客戶經理對農戶信貸業務拓展缺乏熱情。
服務三農是農行的使命,也是農行上市前夕對國家的承諾,因此必須明確縣域一級支行三農業務的發展方向以及對應措施。
(一)加大對農業現代化的金融支持,引入外部力量開拓農村市場。
積極與宜興市農辦、宜興市農林局等農經部門保持定期溝通聯系,將從上級行、相關農經部門取得的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名單,作為目標客戶,做好對接營銷工作。持續推進網點村級賬戶以及地方農業帶頭企業客戶拓展營銷,促進村級賬戶、農業企業的擴面工作。同時突出支農信貸投放重點,利用農行現有的“金農貸”、農戶生產經營貸款等業務品種,優化支農信貸資金配置,推動品牌農業、生態農業、設施農業、觀光農業、科技農業發展。加大對現代農業園區和糧食生產功能區、農業龍頭骨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的信貸支持。積極開展動產質押、供應鏈融資等,繼續完善和推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農村住房、存貨、保單抵質押貸款,加大力度發展林權抵質押貸款,激活城鎮化建設中的產業鏈、銷售鏈等各個環節的閑置資產,努力滿足農業規模化經營的資金需求。
從一級支行角度出發,可具體落實相關方案和措施:一是對宜興市區域農業龍頭企業如宜興瑞德蔬菜果品批發市場有限公司、宜興廣新食品有限公司、宜興萬昌食品有限公司等進行賬戶結算、代發工資、金農貸等產品的推廣營銷。二是對家庭農場可以選擇5家左右營銷農戶貸款、農村個人生產經營貸款,如對宜興市學琴藍莓果業家庭農場、宜興市豐潤家庭農場、宜興市竹海灣家庭農場等在區域內知名度較廣、營收情況較好的優質農場進行拓展營銷。三是對糧食局下屬糧油企業根據實際情況擇優選擇3~5家由宜興市金穗投資擔保有限公司介入信貸業務。
(二)加大對鄉鎮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支持,推動多維城鎮化業務進程。
加大對城鎮道路改造、供水供氣、物流通訊網絡等基本建設的金融支持。對由政府、企業共同參與,能在未來產生收益的公共服務類設施建設項目,積極探索經營收益權質押貸款、BOT等商業化運作模式,促進城鎮供水、供熱、供氣、倉儲、垃圾和污水處理等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完善;對新農村建設項目,要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住房改造多種融資模式,最大限度地滿足項目建設資金需求,全面提升城鎮承載能力及綜合服務功能。
目前宜興轄區內多個鄉鎮基礎設施項目正在積極推進,例如龍池山自行車公園升級改造、宜興市山林村地塊開發整理、宜興西氿及滆湖水源地保護工程、宜興太湖流域水環境整治工程等重點項目,可在重點項目的推進中提供金融支持和多樣的融資模式。
(三)加大對惠農工程的金融支持。
強化“進村進鄉”的總體思路,通過新興渠道在農村地區進行布局布點。繼續加強與政府、村委開展三級聯動,實施“惠農通”工程整村推進,增設助農取款服務點和智能支付終端、POS機等電子機具,提高自助設備使用率,大力推介惠農卡、農村個人生產經營貸款等具有行業特色的金融產品。同時推進惠農工程在村級的普及率。以惠農卡為載體,以惠農服務點為依托,以惠農通以及電子渠道為平臺積極構建惠農服務。
(四)加快發展與普及農村移動金融。
由于宜興農村地區區域面積較廣,同時農業產業、家庭農場經營較分散,因此無法通過網點、惠農服務點進行全覆蓋,而移動金融對于農行金融服務向農村的延伸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推廣過程中,移動金融具有成本低,固定投入少的優勢,同時目前農行掌銀、K碼等產品設計模塊全面,安全性高,已能滿足大部分金融需求,為農村地區普及移動金融提供了眾多支撐功能。在加快移動金融發展的過程中,首先要主動下鄉推廣及營銷移動金融業務,積極宣傳農行掌銀、K碼等產品,先入為主,搶先布局農村移動金融。其次要做到移動金融產品的有效利用,創新移動金融的宣傳方式,采用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指導客戶能用、善用、樂用農行的移動金融產品,讓農民能切實感受到農行移動金融業務的方便、快捷。最后要緊跟電信部門設施配套布局的步伐,根據全市電信基站布局,結合農行重點跟蹤的營銷區域開展移動金融下鄉,同時積極與電信企業合作,探討“用農行掌銀免流量”的可行性,降低移動交易成本,提高農民利用移動終端辦理金融業務的積極性。
(五)積極開展金融知識下鄉,普及農民群眾現代金融理念。
送金融知識下鄉在增強農民群體金融、理財、風險及征信意識的同時,可以從根本上改善農村金融環境,繁榮農村金融市場,進而進一步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首先,要保證下鄉普及的覆蓋面和頻率,定期組織青年業務骨干開展“送金融知識下鄉”活動,每個網點負責該轄區內的下鄉宣傳工作,并且保證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其次,布置有效的宣傳途徑,進行知識普及滾動。各網點可在網點內或者所在區域公共宣傳區域開辟專項宣傳活動專區,定期更新基礎金融知識、理財知識、個人征信知識等,通過擺放宣傳欄、利用電子滾動屏、網點內液晶電視、廣告燈箱等循環播放宣傳內容。最后,要充分利用金融知識下鄉的宣傳契機,加強員工培訓,提高員工業務理論素質與服務水平,有效提升網點整體服務水平和質量,讓農民群眾切實感受到農業銀行的專業素養。
(作者單位:農業銀行宜興市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