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敏
我國銀行業如何應對“新常態”
□蔣 敏
隨著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利率市場化的加速推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金融脫媒的不斷加劇,銀行業呈現出存貸款增速回落、存貸利差收窄、不良貸款反彈等“新態勢”。銀行業金融機構應主動制定差異化競爭戰略,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探索新的盈利模式,適應新常態的發展。
“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增長速度,經濟下行期、產業結構轉型期、增長方式轉變期“三期疊加”,銀行業傳統的盈利模式已難以為繼,各銀行被迫進行轉型。
(一)經濟發展模式升級轉變。在舊常態中,銀行業的高速增長依賴于經濟快速發展和投資規模的迅速壯大,但是這種增長方式具有不可持續性。在過去5年中,我國銀行業的資產增長速度和信貸擴張速度都顯著高于GDP增長速度。可見,我國經濟發展對于銀行資金有著較強的需求,從而拉動了銀行業的迅猛發展。而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經濟增長驅動由要素、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企業投資意愿下降,社會有效需求不足,勢必影響銀行業的增長速度。
(二)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利率市場化改變了傳統的利率決定方式,給銀行的傳統經營管理模式帶來巨大影響。一方面,存貸利差是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利率市場化收窄了銀行利息差,壓縮了銀行的利潤空間,使得銀行傳統盈利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另一方面,利率市場化使得銀行之間、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迫使銀行業金融機構不斷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加大了銀行的經營管理風險。
(三)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近年來,互聯網金融迅速儼然成為了金融機構的新“戰場”。P2P、P2B網站迅速崛起,互聯網銀行、互聯網保險、互聯網金融門戶等模式與日俱增,活期存款轉向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現象不斷增加。互聯網金融具有便捷、高效等銀行物理網點所不具備的優勢,在吞噬銀行存款的同時也對銀行存款利率、理財產品收益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
(四)金融脫媒不斷加劇。隨著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各種投資工具日益多樣化,金融脫媒不斷加劇。近年來,我國居民的儲蓄存款越來越多地流向股票、基金、保險市場以及民間借貸市場,極大地分流了銀行業儲蓄存款。例如,自2014年以來,股票市場勢頭良好,越來越多的居民將存款從銀行賬戶轉入股票市場,明顯分流了銀行儲蓄存款。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客戶為尋求更低的融資成本,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票據等有價證券的方式直接籌措資金,導致銀行大客戶流失,降低了銀行的貸款利息收入。互聯網金融和利率市場化的發展,進一步加劇了金融脫媒的進程。
(一)制定差異化發展戰略。首先,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制定差異化發展戰略。目前,各銀行業務結構單一,同質化嚴重,具體表現為:業務結構上,過分依賴信貸業務,零售業務發展不足;客戶結構上,以大中企業客戶為主,小微企業占比較低;收入結構上,以利息收入為主,據統計,我國銀行業的利差收入占比約為60%,投資利息收入比例約為20%,中間業務收入比例較低。一方面,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經營管理能力確定發展戰略。例如,大型銀行可以利用自己的資金和網絡優勢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一站式金融服務,提升綜合服務水平,并可以通過海外并購、綠地投資等方式實現國際化;中小銀行可以根據自身優勢發展專業化服務。另一方面,要促進結構調整。業務上,除傳統信貸業務以外,還應重視零售業務、金融交易業務、投資銀行業務、財富管理業務、代理業務等,實現業務結構的多樣化,增加中間業務比重,促進收入結構多元化。在維護大中企業客戶的同時,也應重視小微企業客戶和個人客戶,擴大服務群體。
(二)堅守“服務實體經濟”原則。實體經濟是銀行業的基礎,脫離了實體經濟,銀行業就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存續和發展。近年來,銀行將大量資金投資于基金、信托等非標準化資產中,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空轉,不僅沒有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而且抬高了資金成本,增加了金融泡沫,給經濟發展帶來隱患。在新常態中,銀行應注重長遠發展,合理進行資產配置,大力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要給實體經濟提供更多的信貸支持,銀行信貸服務應當把握兩點:一是要與國家戰略規劃以及產業政策調整相適應,實現銀行信貸政策與國家產業政策的統一,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二是要把握實體經濟中的薄弱環節和核心環節,把信貸資金投入到真正需要的地方。過去,銀行樂于為大企業發放貸款,其中不少企業為產能過剩行業,不僅信貸資金的投入沒有產生任何效益,反而企業資金鏈斷裂導致銀行不良貸款增加,給銀行帶來經營風險。而真正需要資金的企業如小微企業、三農企業等卻面臨著“融資難”的問題。因此,在信貸投向上,應做到“有扶有控”,即大力扶持科技創新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文化產業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推動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嚴控“兩高一剩”等限制性產業的信貸投放,淘汰落后產能,避免重復建設。另一方面,要提升金融機構的服務功能。首先,要緊跟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的交易和結算需求,為客戶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其次,關注企業的融資需求,為企業債信貸融資、券融資、股票融資等方面提供相應的金融支持,發揮銀行的信息優勢和渠道優勢,實現從信貸中介向現代金融中介的轉變。
(三)探索新的盈利模式。第一,大力發展零售業務和財富管理業務。隨著收入的增長,我國居民的財富需求日益多元化,銀行應重視零售業務和財富管理業務的發展,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針對中低收入客戶,應充分把握客戶的一般性需求,開發出滿足客戶實際需要的金融產品;對于高凈值客戶,應深入分析客戶個性化需求,為客戶量身打造全方位、個性化的綜合金融服務。零售業務和財富管理業務將成為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各銀行應著重提高自身的客戶需求把握能力和金融產品創新能力,在新常態中抓住發展機遇。第二,運用互聯網思維改造思維管理模式。銀行應吸收互聯網思維,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加快互聯網、移動客戶端、自助設備等渠道的建設,滿足客戶多樣化的支付結算需求,提升理財產品、信用卡、貸款、代理基金等產品的多渠道服務體驗,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受制于分業經營的限制,暫時還無法實現銀行、基金、證券、保險等領域的一站式服務。隨著金融改革的深化,混業經營將是必然趨勢,銀行應加強與各領域金融機構的合作,探索新的合作模式,為打造一個涵蓋各金融領域、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的超級互聯網金融平臺打好基礎。第三,一些有能力的銀行要“走出去”,實現國際化發展。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中外經濟合作更加密切,各類跨境貿易、跨境投資活動也更加頻繁,“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實施為中國企業國際化帶來了新的機遇。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把握此次機遇,促進境外業務的發展,把握新的利潤增長點。
(四)建立新常態下的風險防控機制。風險防控是銀行業經營管理的第一要務。存款保險制度的出臺使銀行破產成為了可能,也對各大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常態下,建立起有效的金融風險防范處理機制是銀行業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要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加強對各類風險的識別和防范。首先,要重點關注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要嚴控信貸資產投向,加強貸前審核,盡量避免資金流向產能過剩行業和高風險行業。在新常態下,部分企業運營困難,資金鏈緊張,信用違約風險加大,要加強貸后資金監管,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銀行還應重點關注利率風險,加強銀行的利率管理能力。利率風險不僅會催生不良資產,而且會引起風險在金融系統內傳導,最終損害實體經濟的發展。因此,各銀行應建立金融機構渠道對接以及金融機構與實體企業渠道對接時的風險防范機制以及分險分擔和責任追究制度,盡量避免風險系統性傳遞。
(作者單位:農業銀行南京雨花臺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