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投文
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中, 少數民族女性文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但這一課題的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在目前已有的中國當代文學史著作中, 少數民族女性文學基本上處于一種缺位的尷尬狀態, 即使涉及到少數幾位優秀的少數民族女作家,也多是點到即止,少有系統的觀察和論述。 因此,中國當代文學史著作實質上是并不完整的, 沒有充分呈現出中國當代文學的多元格局和文學事實的多維層面, 中國當代文學的豐富性似乎被限制在某種既定的寫作模式中, 這使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無法彰顯自身獨立的美學價值和文學史意義。 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缺乏大文學觀視野下的譜系梳理恐怕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在當前既定的文學史格局中,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邊緣化的現狀盡管也有所改變, 但似乎仍然停留于對研究前景的規劃之中, 尚未在文學史的實踐操作層面取得富有實質性創新意義的研究成果。 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完全有理由突破目前漢族文學和少數民族文學雙軌化的文學史格局, 融入到中國當代文學史的內在框架之中。 因此,對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進行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已經迫在眉睫。 把多民族文學史觀真正落實到中國當代文學史撰寫的實際操作中, 這對于推動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就此而言,黃曉娟、晁正蓉、張淑云合著的《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研究》是一部具有拓荒性質的學術著作, 不僅對中國當代各個少數民族女性文學書寫的圖景與發展狀況進行了非常清晰的梳理、描繪和歸納,而且聯結著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中的一系列相關問題, 在大文學觀視野下呈現出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的內在流變規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這部專著是黃曉娟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成果,她此前對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就有比較系統的研究,以她為核心的研究團隊在此基礎上作深入的拓展,獲得了一種相當開闊的文學史眼光, 既切入了多民族文學史觀的觀察角度,又切入了性別詩學的參照維度, 這使《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研究》 一書體現出了學術視野的豐富性,也具有體系的相對完整性,同時也對接了學術前沿的熱點話題。 實際上,順著這一研究領域往前延伸, 就把研究范圍拓展到了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整體性視野, 呈現出了大文學觀視野下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的基本走向和流變規律, 也在一定程度上觸及到了中國當代文學的多元格局和復雜形態。 因此,該書的著眼點雖是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的內部景觀, 卻輻射到了中國當代文學的一些相關問題, 可以帶動對多民族文學史觀的深化研究,并落實到“中華民族大
文學史”的編寫框架之中,使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真正融入到中華當代文學史的有機構成之中。因此,就《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研究》實質而言,是在大文學觀視野下的少數民族女性文學譜系建構,是推進“中華民族大文學史”編寫的基礎性工作,表現出了相當敏銳的文學史意識。
在中國當代多民族的文學藝術創造中, 少數民族女作家的創作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遮蔽,但仍然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她們用執著而充滿本民族風情的創作構建著一個個鮮活多姿的文學世界,推進本民族的文化發展,在新的歷史情境和現實壓力下肩負著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與重塑,成為“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的重要精神守護者”[1](P1)。《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研究》貫穿著一條基本線索, 就是大文學觀視野下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整體狀況的梳理及其譜系建構, 內容涉及女性經驗與民族文化傳統、女性話語與族群記憶、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女性書寫、 民族身份與作家身份的建構與交融、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等, 顯示出宏觀概括與微觀分析相結合、美學嬗變與個體跟蹤相對照、 融學理于歷史整合、繹結論于文本細讀的學術特色。該書將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整合為一個系統性的理論構架,既有客觀人文存在的現實依據,也有大文學觀視野下由文化認同所形成的價值判斷。這對傳統的割裂漢族文學和少數民族文學的狹隘文學史觀既是一種彌合和補充,更是一種豐富和提升。 這實際上意味著,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既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客觀歷史存在,也是在大文學觀視野下進行理論整合的結果,也唯其如此,才能找到各個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的共通之處和相互之間的內在差異。因此,該書在某種程度上是一部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史,但較之一般性的類型文學史,卻有更開闊的觀察視野,在具體的文本分析中包含著異常豐富的文化信息。這正是得之于大文學觀視野下由歷史整合和理論建構相結合所生成的問題意識;也正是在問題意識的燭照下,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才呈現出如此清晰而又具有豐富側面的譜系結構。這實際上是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的內部圖景,可以由此去觸摸各個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的豐富紋理和美學特質,但勾連起來卻又是一片歷史與現實相交錯的多民族文學圖景。
《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研究》對多民族文學史觀的落實一個重要方面是體現在資料收集的廣泛性和嚴謹性上, 同時又在資料的廣泛性和嚴謹性上建立起一種內在的邏輯關聯, 既凸顯出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的整體性特征, 又彰顯出各個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的內在特質。 該書著者指出:“在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發展的軌跡上,從關注民族發展到關注女性自身的發展,在對自身的觀照中,基于獨特的女性生命體驗,進行深度的人性剖析, 使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在其發展歷程中,突破了單一性的束縛,進入了豐富、深邃的審美空間。 ”[1](P2)在我國境內,生活著五十六個被國家明確認定的民族,除漢族外,其他民族都屬于“少數民族”范疇。 這些少數民族的女性文學具有非常復雜的歷史背景和現實景況,即使單個的譜系梳理恐怕也是一件異常費力的事情,更緊要的是不能把這些少數民族的女性文學做成一個拼盤,而是要非常巧妙地避開生硬的拼湊,在大文學觀視野下把各個少數民族的女性文學有機地融合進整個中國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的內在譜系中。這就需要占有異常豐富的各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的相關史料,并從豐富的史料中確立一種內在的邏輯關聯,從堅實的資料梳理和史料考辨中得出相關結論。該書的特色也在這里, 著者所選擇的是史論結合的研究視角, 一方面以女性文學思潮的嬗變為歷史線索,把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的發展歷程劃分為三個時期,在每個時期內又梳理出內在于文學事實中的演變軌跡,顯示出“史”的清晰度和客觀性;另一方面以重要作家和重要文本的闡釋為主體,在每個少數民族女性文學內部遴選出最突出的作家作品進行深度分析,同時又抵達各少數民族女性文學情感與形式上的縱深勾連,凸顯出各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美學風格上的同構性和差異性,顯示出“論”的嚴謹性和深刻度。 這實際上是一種“縱”與“橫”的關系,在縱橫交錯中實現“史”與“論”的兼容結合。 由此,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的歷史發展在豐富的史料中既呈現出一個體系性的構架,又具有豐富的原生態真實感,顯示出大文學觀視野下對文學事實的總體把握和對歷史進程的深入洞察。
《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研究》對多民族文學史觀的落實另一個重要方面表現在文化批評與美學批評的有機結合上。 這一點實際上非常重要,兩者缺一不可。 眾所周知,少數民族文學有其特殊的社會文化視野,“少數民族文學不僅是文學,同時也更多地與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歷史學、政治學匯通”[2]。 因此,少數民族文學研究離不開文化批評, 否則就會落入大而不當的空泛論述,導致失去研究對象的穩定性。對少數民族文學的研究不僅僅只是文學層面的審美分析問題,還關聯著極為廣泛的社會文化現象,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具有鮮明的跨學科色彩。 另一方面,少數民族文學有其內在的文學特質, 需要通過跨學科的方法途徑,在大文學觀視野下進行系統深入的美學批評,才能真正發掘出少數民族文學的精神實質和審美價值,進行適當的文學史定位。文化批評與美學批評的有機結合是該書的一個重要特點,作者不是孤立地去探討每個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的美學特質,而是在展開具體的文化情境中去獲得審美判斷的準確性。 比如, 在分析新疆維吾爾族女作家哈麗黛·伊斯拉依爾的長篇小說《沙漠之夢》時,作者對小說中“沙漠”這一意象的分析就是理解小說的一個重要關節點,沙漠在小說中的寓意和我們平常的理解就有極大的差異。 著者指出:“‘沙漠’,在這篇小說中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意象”,既象征著“在文本中以男性話語霸權為中心的人物關系中,女性追求真愛、追求愛的權利,最終只會落得個悲劇下場”,同時也是“大起大落、始料不及、超越常規而又具有特定原因的結構開合的象征”[1](P112)。 這樣的分析在該書中比比皆是,都是結合文化批評與美學批評的雙重視域而展開的,能夠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透視當代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的幽微深婉之處,對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的心靈律動有獨到的發現。
《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研究》對多民族文學史觀的落實還表現在個案跟蹤和文本解讀的深度上。 該書涉及到各少數民族的眾多女作家,一方面在大文學觀視野下把她們統一到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的整體性框架中; 另一方面又在文學史的邏輯鏈條中觀照她們的創作獨特性,同時也關聯著某種價值立場,融文本、思潮、審美為一體, 既在個案跟蹤中清晰地勾勒出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作家藝術風格的迭變, 又在文本解讀中呈現出了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經典作品的厚重底蘊。 在該書的個案跟蹤中,突出的是重要女作家的創作,涉及到滿族女作家葉廣芩、土家族女作家葉梅、苗族女作家賀曉彤、壯族女作家李明媚、布依族女作家羅蓮等;在該書的文本解讀中,突出的是各少數民族女作家的重要作品, 涉及到滿族女作家白玉芳的《神妻》、維吾爾族女作家哈麗黛·伊斯拉依爾的《沙漠之夢》、侗族女作家龍江月的《侗妹》等許多作品。 在具體的分析中,該書把個案跟蹤和文本解讀粘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對重要女作家的重要作品進行深度解讀,以點帶面,以對重要作品的深度解讀帶動對重要女作家創作的全面認識。 這種處理方式使復雜的問題能夠得到相對簡潔的解決, 可以凸顯出一個重要女作家在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中的特殊位置。 這實質上是一種文學史定位, 由此落實了多民族文學史觀下的文學經典化問題。 比如,滿族女作家葉廣芩是一位具有旺盛創作力的作家, 在中國當代文學界具有廣泛的影響, 該書以突出的篇幅呈現出了葉廣芩創作的重要性。 該書的第二章以葉廣芩的創作為例探討女性話語與族群記憶的深層關聯, 既有對葉廣芩創作的整體把握, 也有對葉廣芩重要作品的深入解讀,尤其對《豆汁記》、《大登殿》、《黃連厚樸》、《青木川》 等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非常到位,并以葉廣芩的創作作為一個參照,切入對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中的女性話語與價值取向的多維透視, 顯示出了該書著者在女性話語的同構性中把握差異性的敏銳眼光。 這正是由個案跟蹤和文本解讀的有機結合所帶來的獨到發現, 該書所呈現出來的理論厚度也來自于由個案跟蹤和文本解讀的有機結合所形成的豐富視野中。
綜而觀之,黃曉娟等人的《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研究》 是一部有創新價值的學術著作,凝聚著她們在學術探索上所作出的可貴努力。有學者指出:“應該加強各民族文學共同發展歷史的研究,應該編寫體現各民族文學共同發展、共同創造的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多民族文學史,并通過多民族文學史教育,在增強各民族間的文化、文學交流的基礎上,加深各民族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認同。 ”[3]進入新世紀以來, 這一方面的研究在逐步取得深化,一些論著在大文學觀視野下拓寬了少數民族文學的研究空間。 不少學者已經注意到,地理空間的廣闊性、民族空間的多樣性和文化空間的差異性帶來了中國多民族文學的豐富性和復雜性,需要在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廣闊視野中推進“中國多民族文學史”的建構。 應該說,《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研究》是對這一研究趨勢的呼應。 該書所展開的研究視野輻射到了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的基本格局,在大文學觀視野下呈現出了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發展的實際情形,對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的演變規律有新的發現和揭示。當然,該書所展開的研究前景仍然十分廣闊,也留下了進一步深化研究的巨大空間。
[1] 黃曉娟,晁正蓉,張淑云.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研究[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4.
[2] 汪榮.美美與共 重疊共識[ J].暨南大學學報,2014,(2).
[3] 王佑夫.當代民族文學理論研究的新成果——評《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及相關問題研究》[ J].民族文學研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