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樂萍
(作者單位:云南省廣南縣廣播電視臺)
讓會議新聞出彩出新
陸樂萍
(作者單位:云南省廣南縣廣播電視臺)
一直以來,會議都是我國政府傳達政策、精神的主要陣地。但各地會議新聞的報道卻出現了模式化的現象,在千篇一律的報道中,廣大受眾逐漸失去了觀看的興趣,面對這種形勢,如何讓會議新聞出彩出新成為當前討論的重點。
會議新聞;新聞報道;創新
從古到今,會議都是單位組織進行信息溝通的重要形式。對于我國這樣一個行政領域如此遼闊的國家來說,會議的信息溝通作用更是凸顯。每一次會議必然會帶來新信息,從這個層面上講,每一次會議的內容和結論都應該是充滿新鮮血液的,但是會議新聞報道卻總是給人一種千篇一律、索然無味的死板印象。固定化、程式化的會議新聞報道讓人們看到會議內容蘊含的價值,長此以往必然會引起受眾的厭煩。因此,必須改變這種死板的報道模式,讓會議新聞出新出彩。
會議是信息的集結地,各種各樣的新聞信息都在這里匯集。但每次會議都會有一個明確的重點,參與的人員也都是圍繞這個主題進行信息的傳遞和交流,只要稍加注意,就會成為一條與會議主題相關的新聞??v觀一些著名的會議新聞報道,涉及的主題從經濟、政治、軍事到生活、個人,如果每次的會議新聞報道只是就事論事,那么就會形成程式化。這樣即便是報道的在深入,受眾也是難以接受,達不到期望的傳播效果。如果以一些細微的事件為會議新聞報道的著眼點,如戰爭環境下人們的和平醫院等,這種宏達與細節之間的對比讓會議新聞的報道變得鮮活生動。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讀者希望快速從會議報道中清晰地獲得自己所需求的信息,所以要樹立受眾意識,從受眾的關切點上來捕捉新聞。如關系到各地發展的經濟工作會議,實際上就是與每位人民群眾利益直接相關的,如果會議報道只是報道了會議的設置、參與人員、流程等,那么老百姓所關注的住房、就業等問題就會被掩蓋,群眾的興奮點會被迅速澆滅;同時,受眾會認為這些會議報道只是領導們的事情,與自己毫無關系,這樣傳播效果自然不好。若是能夠在會議報道中添加百姓所需要的信息,那么必然會引起群眾的廣泛關注。如《南陽新聞聯播》節目組在每年“兩會”的節后都要圍繞“市民最關心什么?”“市民最需要什么?”這兩個方面進行連續報道,引起了廣大市民的一致好評。因而,會議新聞要善于捕捉那些與人民群眾利益的相關點,只要這樣才能讓會議新聞報道變得鮮活。
會議常常是對一些政策精神的傳達,類似主題的會議也是逐級召開,若是此時會議新聞報道只是依舊按照會議的主題、精神面貌的模式進行報道,那么必然陷入空洞無味的尷尬境地,受眾對于這些只是場地時間的改變、內容并未改變的會議報道逐漸失去興趣。這時,記者們需要發現會議內容的一些獨特之處,如遼寧省召開的一次向錢學森學習的座談會時,很多記者將報道的中心仍然鎖定在會議的議程、會議的人員等方面,但新華社遼寧分社的記者卻另辟蹊徑注意到遼寧兩屆省委書記在講話之前都進行了自我檢討,并截取了這個與眾不同的側面《兩節省委書記的憾事》,直接跳出了會議新聞的牢籠,受到了社會的廣泛好評。
會議召開的程序和內容都十分繁瑣,一些初出茅廬的記者往往找不到重點,寫出的東西也令人不知所云。除了一些程序性非常強的會議之外,記者應該跳出會議的牢籠,以局外人的身份來審視會議,注意會議內外的結合,將關注的內容從會場里拉出來,這樣也是一種會議新聞報道的出新方式。如在領導講話時,可以把鏡頭對準現場的群眾進行采訪,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報道的內容,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主題。當然,內外結合時一定要注意自然流暢性,對于每一個畫面都要精心挑選,不能隨意應付。會場的氣氛、主持人的面部特征、代表們的動作這些細節性的畫面也要被采錄進去,這樣后期進行編輯的時候就有更多素材,人們最終看到的會議報道才有可能生動、鮮明。
在進行報道時,可以借鑒那些優秀的會議新聞案例,滿足廣大受眾日益增高的精神需求。如今,人民群眾了解和參與政治生活的熱情越來越高,在這樣的形勢下,會議新聞報道就變得越發重要,只有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創新報道形式,才能更好地滿足群眾的政治需求;同時,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能夠更好地履行他們的社會責任。
總之,會議新聞報道要做到提前策劃、周密部署,對報道內容與報道方式都應該心中有數,這樣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1]張菁菁.會議新聞的寫作技巧[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5).
[2]王曉輝.論如何讓會議新聞出彩出新[J].新聞研究導刊,2014(8).
[3]康存輝.會議新聞要“標新立異”[J].新聞窗,2011(1).